新式美餐翘楚Blue Hill at Stone Barns

西皮原板:十载奔伐龙虎斗,稻梁谋定始自由。饮游四(呐)海夸缘受,愉乐心神莫要马牛。此一(呀)番怡情来会友,临风近雅意悠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By 饕哥

出纽约城约三十哩,在山峦耸翠的哈德逊山谷中,有一座洛克菲勒家族的农庄。近年来,这座庄园吸引了越来越多世人的眼光,不过这次倒不单单是因为庄园的魅力,而是一位新美餐名厨,Dan Barber, 在这里开了Blue Hill At Stone Barns,使得昔日幽静的山路中,出现了不绝于途的饕友,食客和慕名而至的芸芸众生。



Dan Barber生长在上东城。性喜烹饪,年轻时游历欧洲。同很多纽约名厨一样,在法国多间餐馆历练过。Dan Barber 有个兄弟David,颇有生意头脑。两人看准了纽约食客开始讲究天然的健康美食,于是在2000 年在格林威治村,开了一家叫做Blue Hill的餐馆,以本地Green Market供应的时鲜原料为招牌,竟然一炮而红。 饕哥这几年去过几次,应当说菜式新,原料鲜,酒单好,厨艺亦不俗。但要说多么了不起,其实也未必。故而每次回头,都不是饕哥自己决定的。倒是饕嫂,对他们感恩节的一款火鸡菜方儿,由衷喜爱。饕家的烤火鸡,应当说受其影响不小。

Barber家人的感恩节大餐(来自New York)



纽约食客中,有一位洛克菲勒家族的David Rockefeller, 非常喜爱Blue Hill的佳肴。他家在Westchester哈德逊山谷中,有一座80英亩的山庄。这座山庄本来是供子弟学农的,其中有一座“奶牛场”,颇适合开家别有韵味的餐馆。对于洛克菲勒家族的邀请,两兄弟大喜过望,欣欣然在2004 年开了这家Blue Hill at Stone Barns。两兄弟在农庄种菜种花种香料,养鸡养鸭养牛羊,标榜自给自足。还有人想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 叫做“ Find the shortest, simplest way between the earth, the hands and the mouth”,纽约标榜做新美菜的名馆子不少,可是哪家有这样“新鲜”的卖点?“地利”既有,“人和”何难?捧场者无数。

不过,在纽约最不缺的就是好餐馆。饕哥个性亦不喜附庸风雅。要让饕家出城30哩去试自己并不十分推崇的厨师新店,自然也不是最方便的事儿,几次定位后都因故取消。这次之所以成行倒要感谢一对朋友。他们住在餐馆附近山间,是小有名气的艺术收藏家,藏有Rembrandt 的真迹。他们的山中居所属现代的International建筑风格,装修的十分有特点,均出自他们自己之手,曾刊登在一家杂志上,这对喜爱山居和内装饰的饕嫂很有吸引力。只是没想到30哩的车程,在Rush Hour竞走了两个多小时。纽约城中的兄弟姐妹们, 若您想去用晚餐的话,建议您订晚上九点的台子,以免象饕哥一样, 被困在车海中。 抵达山庄时, 天色渐晚。暮霭中,只见山色迷茫,野趣横生。刚刚脱离滚滚车海的饕哥,感觉进入了清新的世界, 精神格外舒爽。

餐馆设在“奶牛房”中。 不过上世纪初巨族家奶牛睡的地方,比现在一般富裕人家还要宽敞明亮。看得出装修是颇具匠心的。高高的屋顶上架着巧克力色的钢架。奶油色简单的墙壁, 高大典雅的门窗,室内敞通豁然,屋外风景如画。堪称是工业,农庄 风格兼顾的杰作。 这里的菜是随季节而变的。据说一两个星期,菜式或有明显不同。友人是常客,时值五月上旬,大家点的是有六七道菜的Tasting Menu。数周后写此小文,对那些时令创新菜已记不住名字。只记得用料之鲜,当在纽约餐馆之首。

您看这款沙拉如何?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著名的“农家菜”This Morning’s Farm Egg, 蛋去壳生炸而成,外脆内嫩。



这道鲜贝也不俗。




厨师对每道菜,都小心烹制,尽量不破坏原味儿。同一般名厨不同的是,有些蔬菜,这里敢于重复使用。象Asparagus, snow peas, mushrooms, 在各道菜式中纷纷出现。我想这同尽量用农庄自产菜蔬或许有关吧?但由于做法不同,丝毫没有令人有重复的感觉。尤其有一种小葱,侍者说刚刚採下,拿到台前,土温尚存。 服务应当说很不错。年轻的侍者介绍当晚的菜式时颇有自豪感,令人感受到他的激情。当晚配的酒也不错。Tasting Menu的酒, 不可能是名酿。但口感均清新干爽,同简约新鲜的菜肴相得益彰。

餐后到朋友家小坐,欣赏他的收藏,印象深刻。回到家中已过午夜,行车不到40分钟。

饕哥 发表评论于
回复古时的一种玉器的评论:

多谢MM挂念。Tom Colicchio的steak house没有去过。 只是去过他的Craft,感觉尚可,但也没有出类拔萃,令人有回头的愿望。不过倒是喜欢餐馆的内装饰。Morimoto没去过,风评不错, 有机会去试一试。
古时的一种玉器 发表评论于
我真的是好粗心,忘了到你的blog来,还在世界风情那找你们的踪影。
这家我上次还和饕嫂提起过,算是westchester的一点了,不能和city比呀!我们在他家享用过Sunday brunch,所有的蔬菜真是非常的新鲜。去年的感恩节的火鸡,我就是在他家订的。对了,最近有去过 city 的Tom Colicchio的steak house,说实话印象不是很深刻. 到是对街的Morimoto很新颖,技术水平和一般的地方都不太一样。
饕哥 发表评论于
回复北方憨哥在北美的评论:

多谢憨哥抬爱。节日快乐!有机会款待憨哥,不亦乐乎。
饕哥 发表评论于
回复presto的评论:

谢谢赏评。 很惭愧我们没有去过周先生的餐馆, 虽然纽约也有。据说 周信芳太太裘丽琳有四分之一的苏格兰血统。饕哥案头有几本关于周信芳的书籍,内有一些他家人的照片。 年轻时的裘丽琳光彩照人。我们对于中餐,希望是原汁原味的,对改良式中菜兴趣缺缺,这如同饕哥不懂欣赏海派京戏一样。从这点意义上讲,饕家很少光顾纽约的中餐馆。偶尔一试,也是去中国城的特色餐馆。
北方憨哥在北美 发表评论于
饕哥家里总是有好东西,而且是顶级的

什么时候也能带俺老憨打打牙祭?

饕哥饕嫂节日快乐!
presto 发表评论于
回复饕哥的评论:
Enjoyed your writing. A nice fus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new western. You're a true foodie.
The other reader was probably referring to Mr. Chow as the one in LA. The owner, if I remember it right, has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in his heritage.
饕哥 发表评论于
回复undemi的评论:
谢谢欣赏!我们还未去过那里,好象是比较适合美国人的中餐厅,就象Shun Lee一样。Mr. Chow是周信芳的儿子吧?
undemi 发表评论于
饕哥

Really enjoyed reading almost all of your articles. A quick question, have you ever tried "Mr. Chow"? What do you think of it? Thanks!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