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3和UE

因为时间匆忙赶了一趟国航(CA)的飞机。上来了才知道是小飞机(757),本来小飞机也做过几次,并没有多在意。座是挤了些,设备是旧了些,厕所是味儿了些,电视节目是烂了些,可毕竟是国产大牌,飞机小姐漂亮的微笑,周到的服务和娴熟的中文还是让人亲切。没想到眼看就要降落了,飞机玩起了过山车,在空中三级跳。几位女性(据声音判断应该是日本)乘客,大惊小怪地随着一跳一跳发出越来越明显的尖叫。其他意志力强的乘客偶尔发出些闷声闷气的哼哼。俺本来就有晕机历史,这时只有紧闭双眼,紧握同事手臂,享受一阵阵的眩晕和恶心。飞机终于争气地落到了地上,结束了俺们的黑色10分钟。刚要喜悦的我看到身边女同事的眼睛中闪着晶莹的泪花,不知道是被我抓疼了还是吓的。

 

刚才的惊心动魄中也顺便知道了今天降落的是北京机场第三号航站楼--T3,而且今天是开放第一天。因为我们是最早一班东京飞过来的,说不定还真是数一数二的在T3着陆的飞机呢。从外面看机场很大,候机楼很气派。飞机缓缓前行,然后停在了半路,说正在等待停机指示。等了十几分钟,飞机继续前行到了位置。大家纷纷站起来拿行李等待降机。等待多时也不见动静,广播告知降机架还没到。耐心等待,再耐心等待,还是不见动静。我们的会议时间就一点一点地接近了。看着焦急无奈的乘客,有些坚持地站着,有些站着的坐下又站起来,感觉像被困在笼子里的动物。牢笼这个词在脑海中挥之不屈。一个小时以后,透过机窗看到外面来了几辆巴士,下来一群穿着蓝色工作服有说有笑的工作人员,他们那种轻松甚至透着欣喜的气氛和机内乘客的心情很不吻和。

 

提着重重的手提行李,一步一步从云梯走下来,一点也没有国家元首走下云梯俯人间的那种风光,里里外外全是窘迫和怨气。

 

大巴在毫无新意的路上跑了一小段以后,停在了一个黑咕隆咚的通道里,从这里我们就算进入世界最大的带屋顶建筑T3了。T3的巨大真是名不虚传,高大的天顶被几个柱子支撑,是全通的,周边全是从顶到地(2层)的玻璃窗,中间没有任何墙壁相隔。天顶的橘色条状架子颇具设计感。没见过世面的部分人(包括我)开始用相机照相,回去作为到此一游的谈资。

 

入境手续的通道不多,但牌子立得高高的,而且中国公民的通道有78个,外国人通道就2个,充分显示了到中国的优越性。可惜我出来还得眼巴巴地等着同事。不过咱们的工作人员素质很高,很快明白了这一不平衡,让外国人分散到中国公民窗口,立刻显出一片和谐景象。

 

办完入境,是坐小电车到T3的另一个翼(T3-E)。小火车来的速度不敢恭维,而且火车长度比车站短一节,致使旅客得多走一节车厢的距离才能上车(当然这是为将来增加车厢留的,可是非常迷惑旅客)。坐上小火车,本想跟日本的一样,结果车速乎快乎慢,不很稳定。快到尽头的时候车身突然来个急拐弯,俺用日本做电车多年的平衡经验未能奏效,一个趔趄顺着扶杆转了半圈。火车停靠的时候,也是前后晃荡,这次俺紧紧抓住,总算原地不动。火车途径一个还未开通的站,据说是将来奥运专用的,里面黑乱,让人心生畏惧。

 

到了T3-E,发现建筑风格完全一样,但是天花板的条状架子变成红色以示区别。这里主要就是领取行李。我们这一班可怜的旅客,站在崭新的旋转台前眼巴巴等了一个小时,行李才缓缓而出。

 

据说这第一天就把老机楼的12个航空公司的飞机都迁过来了,迁移过程是在夜里完成的。不知道他们有否做转移实验。

 

我想说的是用户体验(UE)。不管是国航还是T3,尤其是T3,硬件设备标准很高,服务人员也很辛苦热情。但是为什么用户体验这么差?用户体验是很多细节的组合,从设计到管理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个产品和服务,功能只是最基本的,UE才是水准高低的真正检验。

 

后记:此后又去了不下3次,T3的进步还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小火车不再晃来晃去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