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14):拾穗(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拾穗者》



童年回忆(14):拾穗


作者:谢盛友


当我很小的时候,还没有上小学,家里如果没有正常的家务活,夏收季节,妈妈肯定让我和姐姐到田地里拾穗。这样的日子已经过了四十多年,我如今还记住。情况好的时候,我半天可以拾到半捆稻穗。我经常跟姐姐比赛,可是,我每次都输于姐姐。
顶着海南的大太阳,拾穗工作有一定的娱乐。

后来,我长大了,在广州上大学,我才知道,国际上有一个闻名的大画家,小的时候跟我一样,也有过拾穗的童年生活。不过,大画家是拾麦穗。

1849年,35岁的米勒举家迁往巴黎郊区的巴比松,在那里度过他的余生。他将风景画的新突破带入到人物画里,致力于观察田野、大地,以及在上面辛勤劳作、繁衍生息的人,尽量捕捉他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别人眼中极微小琐碎的事物,米勒也富于感情地把它表现出来,铭记在心并强烈地传达给别人。据说站在米勒作品面前,多情的人会闻到野草和土地的气息,夹杂着牛粪的味道,会对着画面上一个土疙瘩掉眼泪,而勾起对乡村生活无限美好的畅想。

《拾穗者》便是最能够代表米勒风格的一件作品,它没有表现任何戏剧性的场面,只是秋季收获后,人们从地里拣拾剩余麦穗的情景。画面的主体不过是三个弯腰拾麦穗的农妇而已,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麦垛。这三人与远处的人群形成对比,她们穿着粗布衣衫和笨重的木鞋,体态健硕,谈不上美丽,更不好说优雅,只是谦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寻找零散、剩余的粮食。然而,这幅内容朴实的画作却给观众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庄严感。米勒一般采用横的构图,让纪念碑一般的人物出现在前景的原野上。三个主体人物分别戴着红、蓝、黄色的帽子,衣服也以此为主色调,牢牢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她们的动作富于连贯性,沉着有序,布置在画面左侧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们显得愈发结实而有忍耐力。或许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尽管脸部被隐去了,而她们的动作和躯体更加富于表情 —— 忍耐、谦卑、忠诚。

我们是否缺乏拾穗者精神?拾穗者精神是什么?我认为:勤俭朴素、认真负责、怜悯关怀。

Aldi是德国最大的超市,其老板是世界前十富,德国首富。1997年年底,我跟他们一位部门经理成为朋友,有一次,他对我说:“这些土豆,按照我们的质量要求,我们必须扔掉;按照我们的行规,必须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扔掉。我今天把它送给你,你太太在家里可以挑选,大部分是好的,扔了好可惜,但是,你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这件事我一直记住,那土豆至今仍然回味无穷。

拾穗,若你不认真,不负责,你将毫无收获。农妇在收割之后的麦田,勤快地收集掉在田里的麦穗,就是认真、打拚、勤俭的素朴的写照。米勒的绘画得以跨过时空引起不同地理、文化、种族人士的共鸣,正是呈现了人性最高贵的情操。

《拾穗者》让我想到了希伯来圣经里的《路得记》(路得是外邦女子,和犹太婆婆回到以色列,因无以为生而在别人的麦田里拾穗,地主还特别瞩咐要善待拾穗者,甚至要求在麦田里故意留下一些麦穗,让别的穷人也能过活。

我们现代人是否缺乏拾穗精神?


写于2008年6月13日, 德国班贝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