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8):芭蕉
作者:谢盛友
芭蕉树芭蕉叶在我的童年岁月中记忆非常,端午节家乡人用芭蕉叶包粽子 。
海南粽子与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芭蕉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有咸蛋黄、叉烧肉、腊肉、红烧鸡翅等,热粽剥开,先有芭蕉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
堂姐早就出嫁给人了,小的时候只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堂姐肯定回来,她给我带来糖果。现在读书知道,那是“躲端午”。根据端午节习俗,家乡人往往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永远记住那一年的端午,妈妈让堂姐带我给和铁婆送粽子和咸鸭蛋。和铁婆是五保户,她的丈夫很早以前就像我爷爷一样,远涉重洋到泰国求生之路,一去不复返,留下和铁婆,无后。我们全村的人就是她的后人,每次过年过节,村里的人一定不忘给和铁婆送礼物。堂哥改革开放后去了香港定居,每年寄钱回来,每次一定有和铁婆的一份。
后来,我大学毕业后在大陆工作,听我哥哥讲,和铁婆走时,全村人能回去的都回去送她,每个人拿着芭蕉叶,据说这样她就很快可以与和铁公团聚。
芭蕉树对于我们海南的小孩来说特别具有七七意义。农历七月初七,根据海南故乡的传说,这天夜晚睡在芭蕉树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谈话。所以,小的时候我们这夜都睡觉在外面的芭蕉树下,反正海南天气很热,但是,至今我还是没有听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谈话,当然不知道牛郎织女讲话的内容。显然是传说,显然是大人“欺骗”我们,但是,我们小的时候,每年的这天,非常甘愿被欺骗,那多好玩呀!赤裸裸的露营!
我家的祖屋是坐东朝西。夏日里,炙灼的阳光照射过来,堂屋的角角落落几乎被一扫而光,桌上的杯盏、热水瓶等物被烤得发烫。家门口有芭蕉树,芭蕉树好栽易活,生长极快。
芭蕉又称为大蕉、仙扇。我国史书有记载:“蕉者,草类也。叶青色最长,首尾稍尖,菊不落花,蕉不落叶。一叶生,一叶蕉,故谓之芭蕉”。
据说唐代有个叫怀素的人,酷爱书法,但家境贫寒买不起纸,于是他种了不少的芭蕉树,以蕉叶代纸,苦练书法,终成一代书圣。另外,传说还有一个叫冯汉章的书生,夏天傍晚在书斋窗前看见一个穿绿衣的美丽女子。冯上前去拉那女子的衣裳,那女子匆忙逃走,只扯下衣角一块。冯将这块衣角放在卧席下面。次日再看,却是一片芭蕉叶。原来冯汉章的庭院中植有芭蕉一株,那绿衣女子就是芭蕉变的。现代年轻人也爱用芭蕉树表示爱情。
小的时候我也很喜欢跟随大人一起种植芭蕉树,我用一把锄头,把一丛芭蕉树苗,嫩嫩的芭蕉树苗挖出来。我挤挤地从一堆乱石、碎砖中探出一个个尖尖的头,我狠下心,掀开了乱石,挖起了一棵芭蕉树苗。主根挖断了,根头流淌着乳白色的浆水。我将其拿回家,在门口两锄挖了一个鸡窝大的坑,将其栽上,每天浇一两次水。两个星期过去了,它居然地绽开了两片淡绿绿、微微窝卷的新叶,像一双幼嫩的小手保护着芽心。
一棵棵芭蕉树,在我家门口组成一具绿色屏障,搭起了一块浓郁的绿阴;远远望去,是一把把巨伞,是一个美丽的凉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写于2008年6月5日, 德国班贝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