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行车有着很深的感情和缘分。回忆起童年少年青年,永远离不开自行车的影子。
上学前,父母在西南的山线厂工作。只有周日休息,附近大大小小的寨集是可贵的节日。
走路一小时以内的地方,常常跟着妈妈和一群阿姨姐姐们走着去,有时不为买什么,只是为了那份热闹。她们边走边聊天说笑,幼小的我加入不进去,专心走路,精力旺盛,走得很快,经常把她们甩下不见人影。那还是治安极好的年代,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我虽然年幼,认路的本事却很好,估摸着“大部队”还有一阵子才能赶上来,就离开小路往山上跑,摘花折果,遇上苗族侗族的大爷婆婆聊上几句天。遥遥看见“大部队”来了,再从山坡上冲下来。
最大的那个集寨一定要骑车去。妈妈念大学时遭遇了一场车祸,自己凭借体操练出的本能在紧急关头一个空翻跃了出去,自行车整个被公共汽车压在轮下。据说,司机下车查看只见车没见人,吓得瘫倒在地,直到妈妈结束发呆上前搭话,才爬了起来。虽然自负自己的临危反应,妈妈从此落下心理障碍,不能骑车了。大集的日子,爸爸的车前梁上坐着我,后架上坐着妈妈,浩浩荡荡赶往集市。
有一回,妈妈有事,爸爸一个人带我去。我自幼很馋,对少数民族的小吃和当地的野生土产十分着迷,胆子很大,不怕生。找到我念叨了一路的吃食,爸爸一边让人包好,一边掏钱付账,一转眼,我不见了。爸爸急坏了,满集市找,又找倒集市管理处。管理处大喇叭广播叫我的名字,广告我的特征请大家帮忙寻人,管理人员还热心地帮忙询问有没有与大人走散的小孩,可直到集市散场,也没我的影子,没一点消息。
爸爸又急又慌,没了主意。还是旁人提醒,问有没有住在附近的亲戚朋友,也许跑到那边玩去了。爸爸有位好友住得不远,决定过去看看,也请他们帮忙想办法,再通知家里的妈妈。爸爸垂头丧气地走到停自行车的地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正爬在他的车上做出骑车的样子摁车铃玩。
发现爸爸不见了,小小的我既没有惊吓得哭,也没有老老实实等着爸爸去找我,而是勇敢地选择了自救——爸爸要回家一定要去找他的自行车,我只要找到车守株待兔。在集市边上,找到爸爸的28大车,我安心了。拿石头画了格子,跳了一会儿格子,爬了一阵边上的矮墙,看到陆续有人出来离开,赶紧跑到爸爸大车边上坐等,等得不耐烦了,就开始爬车。停车处离集市有一段距离,集市的高音喇叭音质不好,我只听见哇啦哇啦,没听见叫我名字,不知道自己引起了一场骚动。不等爸爸开口,我先责怪:逛了这么久集市,怎么才买了一样东西?(买第一样东西就把我“丢”了,爸爸忙着寻人,哪还有心思买东西。)
也许是被折腾得累了,也许大惊焦急之后大喜过望,爸爸一句责备的话也没说,欢欢喜喜地把我放到车上,骑车回家。晚些对妈妈说起这事,一脸自豪:“我女儿多聪明!多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