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再生的“凤凰”—读融融的情爱小说《夫妻笔记》

大西雅图地区喜爱中国文化的朋友们的网上家园。我们每逢双月的第一个周六上午10-12时有中文书讨论,在Seattle Central Library四楼, 五号房间,欢迎参加!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浴“火”再生的“凤凰”——读融融的情爱小说《夫妻笔记》
文/陈瑞琳

侨报副刊,2004年12月16日
刊登在齐鲁晚报、南京晨报、钱江晚报、大河日报等
“世纪中国”2005年5月28日

  夏末里忽然起了秋风,我靠在九月的窗前,吸着草色里流动的清爽,醉心在融融的小说世界中。
  很多年过去,我总是习惯于由“人”的欢喜而爱及小说,信奉着“知人”才能“知文”。到近来却忽然醉心于从“文字”里“读”人,在字里行间触摸一个鲜活的灵魂,竟读出更多的千般慨叹,也读出了一片神奇。“阅读”的体验有时像水的“洗礼”,有时却如火的“燃烧”,这后者正是读融融小说的非常感受。
  未见融融,却相信她是那种能够被雷雨点燃的女人。融融的小说有一股火苗的魔力,在你读第一个句子时就会感觉到身心的烧烤,然后被它磁铁般的热流所吸引。她笔下的故事往往饱含“欲火”,情节的推动仰靠的则是主人公蓦然喷发的生命激情,文字上也率真大胆,甚至敢于直接面对感官世界的本真炫惑。但你会为之而深深感动,因为她笔下的故事为我们展现的是人性深处潜藏的那股最真实的原动力,那么可爱,那么优美,一旦迸发竟能够如此光芒四射。她笔下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心魄,不仅仅是中西异国文化碰撞出的“灰姑娘童话”,而是对生命能量的挖掘和由此发出的衷心礼赞。在北美当代的华语文坛,以“性爱”的杠杆,正面撬开“生命移植”的人性深广,融融可说是第一人。
  照片上的融融是南方女子的明眸皓齿,磁性脆亮的声音传达出的则是她阅历深厚的自信达观。从“文”到“人”,感觉得到她“生命移植”后的精神喜悦和脱胎换骨。
  融融早年出身在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精神上曾历经共和国时代的政治风暴,国殇、情伤叠叠烙印在她女性善感的生命底片上,她多么期望有一天能够摆脱曾经岁月的痛苦羁绊,彻底告别他们这一代人所经受的心灵磨难,正因为此,当她蓦然来到新大陆时,是怀着怎样热望的心张开了自己赤诚的双臂来拥抱这新生活的慷慨赠与。
  1987年,融融赴美留学。经过了十年的生活沉淀,于1997年开始了她的小说创作。首次发表于《世界日报》的处女作《早安,野熊先生!》,讲的是一对中西相恋的新婚夫妇在深山老林里温馨浪漫的野营故事;之后,她化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五万多字的中篇《远行》,描写了一对在文革中相爱的男女,经历了多年的分离,仍旧爱得刻骨铭心,最后跨越了太平洋两岸漫长的距离,准备抛弃一切开始新生活时,却无法越过人情和恩情鸿沟而产生的悲剧。后来的短篇小说《居室之恋》,写的则是一个老人不甘寂寞的复杂心态;中篇《热炒》,描写的则是三个女人沧桑独异的婚恋故事,离婚的琼,破镜重圆的菊蒂,还有那来自中国的老姑娘素妍,风格逐渐深沉。对新世界的深切感悟燃烧在融融挚烈的笔端,使她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北美着名的《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及《侨报》小说版上。融融的小说尤喜欢写“情”,缠绵悱恻的血性始终执着在笔端。她的《黑猫情人》,写的是一个野游的黑猫忽然在小说男主人公痛失情人准备自尽时出现,由此被主人公认作是情人所托,从而成为他生命之安慰。此外,融融在《侨报》副刊连载的中篇《镜头里的关系》以及《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上连载的《黑网》《致命地带》等均被认为是她表现浪漫情爱故事的佳品。近期发表的短篇小说《夏日的领地》《浪漫婚礼》《化妆间》等,文字风格颇具现代派的凄厉诡秘,显示出她思维趋向的转变。
  200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首部长篇《素素的美国恋情》,几个月内销售一空。在海外,该小说曾在《星岛日报》文学副刊全文连载,也引起极大反响。在这里,读者的热情虽然是关注在跨国婚姻的传奇,欣赏的是在东西文化撞击下的一个成人童话,但融融的创作本意则是希望在这部小说中通过一个中国留学生为白人家庭带孩子最终寻找到幸福的故事,展现一种人类生存状态的无限可能性。“素素”的故事,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个“凤凰再生”的寓言。
  小说《恋情》的主人公素素,蓦然闯进新大陆,惊慌而充满新鲜,扑面而来的西方文化让她措手不及。她是那样地乡愁:“异国他乡的老外的一句中国话让她突然有想放声大哭的感觉”;她又是那样地溢满激情,把自己无条件地溶入在新文化的淬练当中。但是命运给了她意想不到的惊喜,那就是至美至善的“爱情”!“爱情”,是融融贯穿在这部小说中的灵魂,这一神圣的情感燃放了一个东方女子在新土地上所有生命的火花。正如书中的文字:“我那孤独的灵魂需要一个归宿和安全的港湾,我那绷紧的神经需要为爱情放松和舒展。我的皮肤是饥饿的,我的内心是干枯的,我的眼睛里需要有爱人的身影”。这正是融融小说中来自主人公的真实魅力,她的身心犹如一泉活水,这个羞涩美丽的东方姑娘素素终于在爱情的感召下复活起来,她找到了自己生命里的真谛。
  2004年,融融完成了她新创作的又一长篇《夫妻笔记》,原创问世,就引起多方关注,即由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抢先签约即将隆重推出。

  长篇《夫妻笔记》,表现的是一对中国夫妻在美国申请绿卡前的情感冲突,深刻地挖掘了中西方文化中性爱价值观的根本不同,并深入到男女主人公的内心隐私,大胆而真实地再现了人物潜意识深处的情感世界,并同时刻划了美国社会的风俗文化,是近年来少有的表现中西文化内在人性冲突的杰作。其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佩芬的形象也堪称是海外文学画廊里的奇葩,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
  小说的开头朴素而精彩,一个来自东方的中国学子,面对完全陌生崭新的新大陆世界一筹莫展,生命在毫无生气地运转,看不到真正的希望。而他的小巧玲珑的妻子却无所畏惧地闯进了新世界,并焕发出不可阻挡的能量。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的把握十分准确,东方男人的自尊与自卑,害怕失去自己的女人又无能为力,身心的压抑,婚姻天平的慢慢倾斜。如今,为了能够留下来生存,却不得不要自己的女人去冒然挺身,作男人的充满羞愧又深陷在隐隐不安的恐惧之中。但是,生命的的航向已不可逆转,那个小巧又普通的女人已经开始了她在异国文化中的悄然蜕变和再生,她的身心蓄存着不可遏制的渴望,她最终成为广告公司备受宠爱的中国模特儿。这个娇小的中国女人在“身体”的开掘中竟然被完全解放了,她把这条路称为“通往天堂的道路”。融融这样写道:“青苹果终于成熟了,又红又甜”。自然身心的欲望,一旦迸发,就可以创作出奇迹。
  《夫妻笔记》的突出成就是它的人物塑造,与此同时作者将东西方男人的爱情观差异逐层深入地展现。例如故事里的美国同事麦克先生喜欢老婆也拥有情人,他的理论是“婚外情有助于稳定婚姻,能够挽救和缓冲感情危机”。反之,小说中的那位东方男人面对西方女子所释放的爱情却充满恐惧和逃避,他在心里骂自己混蛋,是个“毫无用处和没有出息的大草包”。他表面上的言不由衷,背后里却抱着妮克姑娘的椅子靠背吸闻着她的味道。融融的笔下就是如此大胆,如此真切,如此不留情面。而女主人公佩芬的形象也非常成功,她是这样地爱上了一个西方男人:“任何时候,只要贝利的名字被我想起,我的胸口就象藏着炸弹一样,被炸得疼痛不堪”。另外,作品中其他更如妮克、葛莱西雅、贝利等人物,个个都塑造得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夫妻笔记》的阅读魅力首在人性深处性心理演绎的大胆呈现,真实浓烈而激动人心。中国文化中的性爱传统首先是依附于情爱,但融融的小说,性爱本身就是如此优美,如此强大,声光交合,创造出生命本身所蕴含的美韵。也正是在性爱画面的描绘中,无论男人或女人,人物的面貌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如任平,这个典型的东方男人,害怕大个子的女人,当年看中佩芬就是因为“她很小巧”。在男人特有的内心恐惧中,他以致于害怕女人的欢欣雀跃,更忌讳她身体的暴露。但潜意识中的他还是如此渴望爱情,在早晨醒来时分,自己身体里的荷尔蒙竟然完全失去了控制。小说中还描写了他脑海中的“意淫”,胡思乱想到精疲力竭。还有女主人公佩芬意外看到的葛莱西雅与贝利的另样做爱,她如此地被震撼:“原来做爱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大声发泄,可以如此丰富生动”。而作品中直接的性爱描写更是美妙激扬:“我的乳房并不大,却在他的注视下高高耸立起来,柔软的乳头即刻圆滚滚坚硬挺立。我的腹部原是平静的沙漠,被他的眼光吹得波浪起伏”。“做爱是一首音乐,从简单的音符开始,仿佛流水棕棕,从两人的胸膛间穿过,然后弹拨心弦,渐渐进入高潮。”
  《夫妻笔记》的小说结构也非常奇特,作者采用的是人物自身交替进行的内心独白,从而辉映出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颇具心理小说的思辨神韵。《夫妻笔记》的语言更与它丰富生动的“人性”内涵相呼应,率真鲜活,维妙逼真。如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下公共汽车的描写:“她那娇小的身材和巨大的黑门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的眼里,她就象巨人口中的一粒葵花籽的壳儿,‘呸'的一声被吐了出来”。还有类似于“笑容让她的鼻子都缩短了”等等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另外,融融也将诗歌意境的“比兴”手法纯熟地运用在小说语言中,如:“屋檐下有个燕子窝,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隔壁的黄狗也跟着起哄,吠声起伏。我被搞得心烦意乱”。
  她状写自然的文字也非常美:“一盘满月,几乎把幽蓝的天空滤得透明”,均显示出融融在小说语言上的艺术磨砺。在很多读者看来,《夫妻笔记》似乎是一部通俗意义的性爱主题的作品,其实不然。
  回顾中外文学史,人类对于性爱的探溯一直是方兴未艾。在西方,几代杰出的小说家都深受弗洛伊德思想的深刻影响,不断地挖掘“性”对于人类情感的意义。DH·劳伦斯在他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中尤其释放出女性在“性”面前的全面觉醒。作家以他超凡脱俗的才情充分证明了:人类首先在“肉体的复活”中才能走向“精神的释放”。尤其是女人,内心渴望的首先是“肉体的被开掘”,而这一点恰好被融融有力地表达在她的人物性格中。
  在“性爱”的描写领域,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作为“性自由”的代表人物特别以“诗意”著称,在他的笔下,“肉欲”与“情欲”同时激动人心。但是,对于一个来自古老中国的东方女性作家,融融的难能可贵正在于她敢于对女性身体快乐的正面直视。回首传统中国的女性,对于身体从小就充满禁忌,少女时的恐惧躲避,然后是对性爱的迷惑和鄙夷,潜意识中更害怕受到身体的伤害。由此而成长的中国女性,对自己的身体几乎毫无所知,既不懂得如何享用身体的权力,也同时也放弃了制造肉体欢乐的能力。这样可悲的事实在融融的笔下却发生了颠倒乾坤的变化,恍若是日本渡边淳一《失乐园》的异曲同工,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惊世骇俗的思想光华。
  融融,来美国将近二十年,她先是在旧金山南面的一个海边小城住了十多年,后来搬到西北部华盛顿州的森林里与大自然同居。她感觉自己飘荡的灵魂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源头,她的生活真正变成了艺术,变成了文学。融融自己道白:“天长日久,心里的幸福和安宁渐渐盈满,就象一个水波粼粼的池塘”(《吃一道美国风情菜》自序)。而那粼粼的波光就是她的一篇篇小说。融融说:“人的心地是靠着视野的耕耘来开拓的”,作为一个海外新移民作家,从中国来到美国,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视野上的开拓,她才知道人的生命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她本人的中西婚姻,更使她更深切体会到西方文化的底蕴。她这样描述自己的丈夫:“这么多年来,他并不自觉地并不故意地成为我学习美国文化的老师。我们之间的分歧和不同比比皆是,却因为他的包容,幽默和心中无穷尽的爱,让我在两种文化中得到升华”。
  “升华”,正是融融海外小说的聚光点,也将是她创作道路上永远追寻的灯塔。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