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命运(1) (图)


图,2008年7月,北京前门东大街的建筑工地。历史遗产保护和现代建筑的热潮
正在改变北京,许多有历史性意义的胡同在变成废墟。Photo: 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最近,见到纽约时报记者对北京胡同的拆迁,保存方面的几篇报导.

北京的胡同不但有其特殊的建筑,如四合院儿,更重要的是其经由过去几百年历史
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北京人,虽都住在皇城脚下,如果没有在胡同儿里生活
过,或是和住在胡同儿里的居民有密切的接触,不但说不出地道的北京话,或京腔
儿,也未必知道北京的许多典故,习俗,礼仪。就更甭说胡同儿里人们之间的那种
哪儿也找不到的亲近劲儿。一条胡同儿里的人,常对街坊邻居间的家长里短,婚丧
嫁娶,如数家珍。虽是街坊邻居,一家有事,帮忙的热心程度比亲戚还要近。街道
上的孩子们,从小儿一块儿玩耍,进同一所小学,甚至分在一个班里,上学放学都
是同路,直至毕业。那份哥们儿情谊实在令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们眼红。

北京城的改建,自建国初期就存有争议。读到过象粱思成这样研究中国古建筑专家
为保留北京城历史特色提出的建议所受到的待遇。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城市
改造远远超出了五六十年代的规模,对胡同的保存价值也经历过不知多少回合的行
政,学术讨论。


图中红线代表1990-2008围绕故宫,天安门广场附近地区拆除的胡同,褐黄色线代表1949-1990年拆除的胡同。图中下方的黑色方框为前门地区。


卫星图片显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南面前门地区的建筑变化。下图黄色线内的地区为2002
年划定的保护区。

近年来,由于商业开发的规模,尤其是因奥运会的城市规划,虽是有法律机制的介
入,为拆迁胡同所导致的争议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引起国外历史文物保护专家
学者的关注。

对胡同,四合院的留与拆,似很难仅仅以建造的时代,地区,而做简单地决断。一
个城市的特色,和它的历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每次回国,总要骑车到照顾我们度
过幼儿时代的阿姨居住的西四牌搂附近的街道,到当年在西城上小学的街道,到和
同学一起做功课,玩耍的胡同,去寻访过去的时光。自2000年后,几乎处处都
是面貌全非。


一座建于清朝年间的房屋已部分被拆除,给待建的新交通部大楼腾地方。
基层的历史遗产保护倡导团体提出警告,那些年久失修的四合院房屋在迅速地被现
代的高楼大厦取代,已很难知道它们曾经在这独具特色地方存在过。Photo:Forrest
Anderson, via Time Life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一座位于南锣鼓巷的新近改建的房屋。中国的历史遗产保护倡导者们在试图保存遗
留的历史性建筑的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改造升级(gentrification)。少数
存留下来的四合院在变成财富的象征,这将改变整个过去的生活方式。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除了胡同面临的命运,另一个面临的问题是清除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社会主义式样的
建筑,这些建筑的面貌已被改得面目全非,很难看出其原来历史的状况。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胡同的历史可追溯到十三世纪,北京城棋盘式的格局建立时。这种街面上的公共生
活与隐蔽在砖墙后面的私人生活交融的胡同格局在1949年政权改变后的第一个
十年几乎没有变化。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从六十年代开始,当北京的人口急剧增加时,三四户人常住在一间原是一家人的四
合院里。由于缺少空间,人们在院子里搭建简易的厨房,棚子,把原本敞亮的四合
院变成了拥挤的住所。缺乏现代的卫生措施,即使原来富人居住的胡同也在蜕变成
贫民窟。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北京城在五六十年代扩展时,围绕旧北京城的城墙被拆除以提供空间。工厂和住宅
区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古老的城市中心,三四层楼的社会主义样式的住宅楼开始
包围北京。目前的改建热潮始于九十年代,在北京争办奥运会成功的2001后更
加快了其进程。Photo:Christina Hu/Reuters


前门地区,曾是北京的茶楼,剧院集中的地方。现在,胡同被购物中心和有着丑陋
的后现代化外观的办公区取代。所遗留下来的只是一座古老的城门。商业区扩展成
八条车道的街道,行人需靠过街天桥通过。
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如今,一个富裕的三口人之家可以居住在曾挤有十多户人家的四合院。过去曾是富
有生活气息的街道安静得象是教会的庭院,或是平淡无奇的美国居住小区。东城区
的南锣鼓巷过去是四合院与商店交错存在的富有生机的地段,现在遍布面向旅游者
的出售T-shirt与饮料的商店。
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社会主义时代兴建的住宅区曾是等级制度与隔离独处的混合产物。在过去的若干年
中,房主们在各自的住房外面放置桌子,炉子,使走廊充满了拥挤的胡同一样的混
乱。当年这些建筑物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社会特征,而非建筑价值。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黄昏时的前门胡同。中国政府需要认真考虑新旧建筑取舍的得失,
它可以制定一项全面的城市改建策略,提供一个不仅仅是为北京城建的模式,全世
界都可以借鉴。北京所缺乏的似乎是时间。
Photo: Ruth Fremson/The New York Times

By NICOLAI OUROUSSOFF。Published: July 27, 2008
Lost in the New Beijing: The Old Neighborhood
http://www.nytimes.com/2008/07/27/arts/design/27ouro.html

关于北京胡同的历史:
http://www.oldbj.com/bjhutong/bjhutong.htm
http://www.jsdj.com/luyou/lyzy/hutong.ht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