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与文章

世事沧桑,深山幽静。细语人生,聊发自叹。惊鸿留痕,同享诸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个写文章的人,他的品行或明或暗地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尽管他可能极力掩饰或做作地化妆,但他的潜意识总会显露出来。一个对人毫无同情心的人,在他的文中绝对看不到他对人的美好情感。尽管他可能写对某些权势者的“怜意”,但你一眼就能看出来那是奴性的发作罢了。绝对不会引起善良人的共鸣。所以,古代流传下来的有品位的文章绝大多数是好人或比较好的人写成的。这里的好人是指心地善良、对人富有同情心,不刻意陷害别人,力图公正地对待其他人的人。

 那么是不是坏人就不会写文章呢?显然不是。坏人一心去干歪门邪道,享受现实的富贵,专门去用力写文章的就比较少了,但少也是有的。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坏人的头脑中全是坏水,他写的一些文章,无非是些稀奇古怪的内容,因而,这样的文章受到公众的良心称赞的可能性极小,自然就无法长期流传下来。时间作为最公正的工具将此类的垃圾扫荡干净。某些有权势的坏人也曾极力想写几篇文章好流传下来,但几乎没成功的希望。对今天传媒的技术导致的不同后果,这里我们不涉及。

 所以,今天我们能读到古人的好文章,好人写的应为多数,至少应超过半数。这里的文章是指表达人的情感、思想的文体,不包括科学技术及别的一类东西。

 是不是坏人写的东西就一点价值就没有了?当然不能这样绝对。

 一首唐诗《渡汉江》:“岭南音书断,经夏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诗的作者是宋之问。这里是写他被流放岭南(原因后述),北返家乡时所做,其实是他私自逃回。越离家乡近不是高兴,反是“怯”,以致不敢问来人家乡的境况。这是胡编的吗?应该不是。这写出了人的看似矛盾的心态,实是思乡之情的真实流露,所以,该诗受到好评。

 但若告诉你,那作者宋之问是地地道道的坏人时,有人可能有点吃惊。说此公是坏人,大多数的人都不会反对,但只有和他人品相似的人可能不太同意。

 此公长得帅。当武则天要大选天下小白脸时,此公自荐为武老太婆在床上一展身手。无奈武老太婆对天下的人喜欢谁就是谁,对宋帅哥儿没看上。有人说是因为他口臭,不符合武老太婆的口味。我没看到根据,就不提了。

 自荐没成,还可曲线上屋。武老太婆后来发现了张易之、张宗昌弟兄俩。宋帅哥就主动去媚张氏二兄弟,通过武三思,他写过许多颂扬二张的文章或诗篇。他能写些什么呢?无非是张氏兄弟如何美貌赛潘安,雨露洒明空(武老太婆自造了个什么字?“曌”!)一类的东西。“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张易之都将宋之问这类东西送进马桶,估计是怕酸掉牙。看来,捧臭脚的人也不喜欢另些捧臭脚的人。这类东西会传下来吗?

 宋帅哥干的太绝了,在张易之被杀后,他被被贬到岭南。那是他罪有应得。他私自逃回洛阳。藏于张仲之家。张仲之和驸马准备杀掉武三思,宋帅哥知道了其谋,告发恩人求荣。在当时,武三思那家伙,可是国人皆想杀之。那些对坏人心存善意的人,张仲之的前车之鉴应时刻牢记。

 后来他还风光过一阵。武则天死后,中宗时(武氏势力仍在),置修文馆,宋之问和杜审言都入内。当时许多人都去吹捧宋之问。

 有一点是,律诗是在沈宋时期完全形成。其中的“宋”就是宋之问,“沈”则为沈佺期。

 睿宗继位后,宋帅哥这厮太恶心人,就被“配徙钦州”,也就是今广西。这次他再也没机会回家乡了,最后皇帝让他自杀了事。这算是大快人心的一件事了。

 宋帅哥的某些表达人性有价值的诗篇流传下来了,而他谄媚小白脸的东西被送进了马桶。

 明人辑录的《宋之问集》不知收入了那些进马桶的东西没有?我没查,估计没有。就算是有,会有人去读吗?应极少。

 袁世凯曾哼过:“七十老翁无所求。”会有人共鸣吗?也许和他有类似经历的人、那些狐群狗党们会共鸣,多数善良的人不会!

 人自然是会装像的。宋之问在《送别杜审言》中说:“别路追孙楚,维舟吊曲平。”他也要吊什么屈原,谁信?假设有人根据此句诗作出判断:这表达了宋之问什么爱国的高尚情操,那只能让人喷饭了。如果宋去写什么“一片冰心在玉壶”(估计他也写不出此类的诗句),只能使知道他底细的人呕吐。

 这应是人品与文章的一种关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