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老是周旋于不同的门诊之间,在夹缝中寻找临床观察机会,很难有机会登正式大医院的大雅之堂。终于,这个周末机会来了,可以参观一下美国大医院内部,体会一下将来作住院医的工作环境。老胡告诉河边,国内来了一帮人,要考察美国医院的运作和管理,美国兰州是他们途中的一站。兰州这边,老戴和老盖组织了一个野餐会欢迎他们,吃完饭后要带大家参观他们收病人住院的浸信会医院。注意了,这里用词很讲究的,说的是“他们收病人住院的医院”,没说“他们所在的医院”。因为老戴他们这些人都是私人开业医生,平时在自己的诊所看病人,如果病人需要住院,就收到医院里,再去医院里看病人。一般他们都有好几个挂钩医院,他们跟这些医院没有那种严格的从属关系,而是一种互利的合同或合伙关系。老胡说,现在天太热,又来了那么多人,真的要自己烧烤,花时间太多,也太辛苦,所以老戴他们决定大部分吃的从餐馆买,让他们到时候送来。已经正式当医生的每家贡献一百,做住院医的带一些饮料水果什么的,有拿手菜的也可以贡献一两个。这是当地华人医生圈的一个聚会,老胡好热闹,当然要去,小婉是新来的,正好去认识当地的华人朋友,有机会还可以向前辈们取取经。河边嘛,和三个小朋友一起,都算家属。
野餐会有什么吃的就不细说了,既有烤肉,西餐,也有很地道的家常中国菜,满足不同人的需要。那些孩子们大多数都围在西餐那边,而国内来的那帮人除了去西餐那边拿一些烤肉,主要在中餐这边徘徊。谁家做的凉拌菜,麻婆豆腐什么的都特别受欢迎,很快就见底了。有些菜象大虾什么的,其实也很好吃,但吃起来麻烦些,影响和人交往说话,有些人就少拿或不拿了。所以,自助餐的菜吃起来不能太麻烦,需要吐骨头吐刺的菜大家很有可能会敬而远之,这一点请读者下次带菜和河边一起野餐时一定要注意。
国内来的人有卫生部的,有审计财政方面的,有省里卫生厅或管财政的,有大型医院的领导,总之都是官。其中有不少年轻人都是第一次出国,满开眼满兴奋的。从这一干人的日程看,他们来美国还象是真考察来的。毕竟这不是一般的家庭聚会,而是国内医药卫生界一帮大员们和美国当地华人医生间的非正式会晤和互动,所以要有人讲话。老戴一向是一副一本正经,正气凛然的样子,理所当然的被推出来代表当地医生表示欢迎,讲的也当然都是套话,就省略了。然后是大家自我介绍,介绍到一半时已经有人开始互相攀老乡,场面相当感人又好笑。有好几个体型很普通的人都在那里踮起脚尖腆着肚子自称山东大汉,估计在场的没人会相信,但后来按家乡照合影时他们还是不惜抛开妻儿,依然执着地站到山东人那一堆里。大家自我介绍时,老戴退到后面一点,老盖大咧咧一脚踏上长凳,开始插科打诨,活跃气氛。
兰州华人医生圈子的人每年不定期地会有几次聚会,所以老盖认识大部分人。中国人喜欢谦虚,所以自我接受时往往故意不把自己的闪光点亮出来,而是闹一些山东大汉,东北大汉什么的噱头。如果没有象老盖这样的热心人帮着发掘闪光点,大家其实心里会很失落。当然,如果早就知道没有老盖会在边上帮自己介绍,大家也可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身份和经历讲得更客观一些。总之,成也老盖,败也老盖,有了老盖大家就比较谦虚,大家这么谦虚也就越显得离不开老盖,这就成了一个循环,一个死圈。所以哪次聚会要是老盖突然不来了,大家又都谦虚惯了,岂不是会一下子显得大家都很平庸?老盖会在有人自我接受后加上几句评论或补充。比如,有人接受自己是病理医生混口饭吃,老盖就揭露,他可是当了十多年医生,最富了。有人说,自己基本是个家庭妇女,老盖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她当麻醉科医生十多年了,老公是神经科主治医,根本就不缺钱,所以别人需要去好几个医院博命,整天值班,她只去一个医院看几个病人就行了。住院医怎么夸?可以夸钓鱼钓得好,女儿长得漂亮什么的,老盖那张嘴,比足球解说员还能侃,绝对不会临时卡壳。
在美国长期居住的人回到中国,衣着土气,说话也不太利落,有时还一不小心甩出几个英文词,让国内混得很好的兄弟们看着有些不入流。同理,这些中国来的考察大员们,没见过这种郊野小公园,纷纷赶奔小湖边忙不迭留影。对于在美国住过几年的当地人,这种专门提供野餐或烧烤小亭的地方去得多了,就象自家后院,除非给小孩子照相,或者给什么人送行留影,谁会去照相啊。
吃完饭,老戴和老盖带着大家参观浸信会医院。人太多了,所以分成两组。河边跟着老戴那一组。参观大堂,急诊室,餐厅什么的,象是走马观花,除了比国内医院显得高级一些也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参观药房就有点意思了。先举两个例子,不知大家去过佛罗里达的迪斯尼世界没有,那里有一处景点,站在玻璃外的走廊可以看到里面美工们制作动画片的现场。还有就是宾州的巧克力世界,坐着参观巧克力工厂的小火车进去,一路上可以看到巧克力制造的整个过程。同样,站在药房落地大玻璃外,可以看到里面机械手活动,病人所需用药被装在一个个小袋中,这些小袋连成一串,每个小袋上都有病人姓名和药物名称及用量等信息,既快捷又避免出错。
下面,老戴又带着参观正在重新装修的心脏加强监护病房,每张病床都配有全套的监护仪器,占据一间屋子。记得在国内时,心脏加强监护病房(CCU)和加强监护病房(ICU)都是一间大屋子,不知现在改了没有。之后还参观了做心导管检查治疗的诊室。老戴特别介绍了那部能装下CCU大病床的快速电梯,这部电梯将作检查的诊室和另一层的CCU连为一体。所以,医院的合理设计,可以带来方便,加快治疗和抢救病人的速度。相信这么合理的设计当初一定有心内科专家参与过发表意见。
最后,老戴又把一些有兴趣的人带到他的诊所去参观,老戴是这个诊所的合伙人之一。这个诊所里有很多个诊室,能做超声心动,还计划要买一部能做核素心肌显像的大仪器。至于这个仪器该不该买,那不是谁一个人说了就算的,更不可能有回扣的问题。因为诊所是几个人共同拥有的,是需要挣钱的,所以买大仪器之前要算一算,是继续把病人送给别人做检查合算呢,还是自己买一部仪器雇人来操作合算。要贷款多少,要将去年的收入投入多少,多少年能收回成本,这些都需要算清楚,然后几个合伙人一起商量决定到底买不买。国内的情况是写报告先把钱骗来再说,买的时候吃回扣,公费旅游,买来了以后机器不会用,不需要使用,不舍得用,或者很快就用坏了。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公有制,批准买仪器的,实际操作去买仪器的,拥有仪器的,使用仪器的,赢利的,分别是不同的人群。在私有制的体制下,所有这些问题不是迎刃而解,而是根本就不会成为问题!
老戴还介绍了他一天要看几十个病人,但病历还记录得很详细,自己或同行将来再看这个病人的病历,一下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且也符合保险公司付费的要求。怎么能做得这么快呢,这要借助于录音。每看完一个病人,就口述把病历记录下来,有专职秘书立即输入电脑。医生只做他必须做的事情,其它一切都雇其他人来做的事都要雇人来做,只有这样诊所才能最大限度地挣钱。在某种意义上讲,私人医院,私人医生挣钱多,靠的是医生超时工作,良好的管理。比较一下,公立医院的管理就没有那么井井有条,直指挣钱。公立医院的医生工作也没有那么紧张。私人医生攻击医学院里的医生工作时间少,每天才看几个病人。医学院里的医生说私人医生掉进钱眼里,不追求学术。立场不同,意见自然不同,但也没必要互相攻击,互相看不顺眼吧。大家人生目标不同,兴趣不同,选择不同,一定要有个高下对错吗?
还有一点美国和中国有所不同,值得特意指出一下。在中国存在病人不断寻求更高级别医院的倾向。遇到疑难病症,或者不治之症,病人和家属总是不肯甘心,县医院看不了去省医院,省医院看不了去北京,北医三院看不了还可以去解放军总医院,去协和,不看到最高一级不算完。这一招有时还挺奏效,真有一些病人在更高一级医院得到诊治。但在美国就不同了,普通医院和名声很大的大医院之间在看病人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大家都按照同样的治疗原则看病人,医生都是经过如同炼狱般的严格住院医培训制度训练出来的。甚至小一点医院或诊所的医生对某些操作经验更多,因为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病人。所以,在美国通常不需要四处寻医。如果你的医生告诉你这个病不能根治,那就是不能根治,你跑到麻省总院也还是同样的结论。有时候需要看三个不同医生,听取不同的专家意见,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往往涉及付费或法律问题,不在此讨论之列。
听了这些介绍,东北一个医院的老院长不断点头,似乎很有所悟的样子,他还专门拉住老戴多聊了一会儿,看来是有心把一些经验和理念带回国去。如果这些人真能回去改变一点中国医疗体制的现状,也算他们不虚此行,也不枉老戴他们这番热心招待。不论如何,河边是觉得参观医院和诊所挺开眼的,帮助自己了解美国医生,美国医院,美国医疗体制是怎么回事。再提一句,美国的医疗保险体制从总体讲也不怎么样,而且医疗经费消减,每况愈下。不过,那将是另外一篇文章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