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球王李惠堂:横扫日本 踢服英伦

二野,居于南美,正宗华人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球王李惠堂:横扫日本 踢服英伦

2008年08月13日 凤凰网专稿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界20年代上海滩的潮人朝话。李惠堂是中国早期足球界的大明星,一个足球佬能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相提并论,可见他红的发紫。

他17岁成名,42岁挂靴,每场比赛都有进账,25年一共进球1860多个。他的足迹遍及欧、亚、澳三大洲,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足球运动的黄金时代,几乎就是李惠堂的时代。

他以顽强的拼搏、高超的球艺赢得了“亚洲球王”的称号,英国人称他为“东方亚力詹士”,日本人送他“东方标准球人”的绰号。

1976年,德国一家权威的足球杂志社经过评选将贝利、马修斯、斯蒂法诺、普斯卡士以及李惠堂并列为世界五大球王。李惠堂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用球技和球德维护了民族尊严。

李惠堂率领的足球队使中国人摆脱了“东亚病夫”的恶名

解说: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一股势不可当的足球旋风,从1915年到1934年,中国队在远东运动会的19年间,连获9届足球冠军,其中从第2届到第8届,蝉联7次冠军,号称“远东连捷七届”。

那时的中国队在亚洲已经没有对手,而国人对于足球的喜爱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1923年18岁的李惠堂随南华足球队远征澳大利亚。

李达宏:到澳大利亚访问的时候,到处贴满了广告,画的中国的足球队,队员个个骨瘦如柴,这样的球员怎么能够跟澳大利亚打嘛?就侮辱中国球队。

解说:当地一家报纸刊登出一幅漫画,画中南华队员排成一列,形容憔悴、瘦骨嶙峋、拖着长辫,酷像鸦片烟鬼步入球场,标题为“明天中国足球队登场之前瞻”。

李达宏:中国球队由李惠堂做领队,看到报纸,个个都很气愤,摩拳擦掌,心想一定要打败澳大利亚队。

解说:在悉尼对澳洲足球劲旅新南威尔士队的比赛中,李惠堂一人连中三球,获得当地颁发的特别金质奖章一枚,澳洲报纸也以红色大标题打出了“亚洲球王李惠堂”。

这场比赛使中国人摆脱了“东亚病夫”的恶名,也让李惠堂赢得了“亚洲球王”的美誉,而李惠堂这样精湛的球技和他幼年的苦练是分不开的。

李惠堂在足球场上横扫日本队 使日本媒体又惊又气

李达宏:李惠堂在1910年从香港回到家乡,他在幼年的时候喜爱踢球,根据老人回忆讲,李惠堂从小不但喜欢踢球,更主要的是他苦练基本功,李惠堂家里面种了两颗柚子树,柚子结了籽,李惠堂就摘下来当皮球来踢,结果两颗柚子树结的果子都被李惠堂打完了,打完了以后,他就用布扎个布团当做皮球来踢。

解说:在家乡课余常与小球做伴,把家门口的狗洞当成球门练球,与同龄人在草坪对赛,李惠堂的一生与足球结下不解之缘。

几年后李惠堂回到香港,加入了香港南华足球队,1923年李惠堂被选为中国足球队主力队员,赴日本参加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中日决战中,五比一横扫日本队,此后李惠堂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的南征北战以及出国比赛中披荆斩棘,开启了中国足球的黄金时代。

马鼎盛:李惠堂被香港的球迷称为“球怪”,他的球艺娴熟刁钻,出神入化,常有惊人之举,他有两大绝招,一个是他喜欢在离球门三四十码远处发炮,而且不用完全拉满弓就射出,他的球又准又刁,还有一招是卧倒射球,一般人倒地之后踢出的球,总是欠准确,但是李惠堂的卧射有如冷箭,往往一箭定江山。

1913年至1934年,远东运动会一共召开了10届,除了中国第一届获得亚军,在21年间,中国队连获9届足球冠军。1923年的第六届远东运动会在日本大阪举办。日本人以为稳操胜算,准备洗雪前耻,不料又以一比五大败亏输,又惊又气的日本媒体,纷纷印发号外,沮丧之情溢于言表。

上海的《申报》将日本媒体的号外传回国内,把标题翻为“中国足球铁军,堂堂十年连胜”,大胜日本的喜讯流传甚广,使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内获得“铁军”的称号。

你看1968年苏军入侵捷克,武力镇压民族民主运动,弱小的捷克军无力抵抗,但是在当年冬季奥运会的决赛期间,苏联冰球队以四比五输给了捷克,捷克举国欢庆,报纸头条标题是“苏俄坦克开不进冰球场”。

中国队对日本队的不败记录,也让“甲午战争”以来,备受压抑的中国人在体育场出了一口恶气,足球也成为中国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最大希望。

李惠堂挂帅征战亚洲六国 筹措参加柏林奥运会资金

解说: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即将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第一次派出140余人的庞大代表团准备参赛,此时的中国濒于抗日战争爆发之际,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

这次奥运会注定是一届充满悲剧色彩的旅行,以张伯苓、王正廷为代表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向国民政府申请了22万元的专用款项,只有17万元得到落实。

中国奥运代表团迟迟不能启程,于是由李惠堂挂帅的中国足球队决定,比大兵团提前两个月先行出发,在远赴柏林途中征战亚洲六国,为中国奥运代表团筹措比赛资金。

从越南、新加坡、印尼、到马来西亚,经缅甸和印度,中国足球队一路踢向柏林。先后踢了27场球,其中胜24场,平3场,筹得收入20万元港币,解决中国奥运代表团成行柏林的路费。

英国人高薪诚聘 李惠堂婉言谢绝

1936年8月1日,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位火炬手康斯坦丁高举火炬跑进柏林中央体育场,第十一届奥运会开幕,二战前诡异的风云笼罩着整个体育场,从赛场传来的消息,却一再打击中国人。

中国队频频失利,体力问题成为中国代表队的最大障碍。8月6日中国足球队首战英国队,作为捍卫国家尊严的最有力项目,国人及当地华侨对中国足球队寄予厚望。

马明达:中国足球队当时的水平确实不低,所以人们对足球队寄予很大的希望,当然夺冠是不敢想的,但是榜上有名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解说:奥运足球赛采取淘汰制,中国首战便是英国队,不能不令人悬心,作为现代足球运动的鼻祖,英国队的实力不可争议,但李惠堂和中国足球队在亚洲声名远大,十届比赛九次冠军,以这样的成就出征奥运会自然让欧美强国不敢怠慢,所以这场比赛广受瞩目。

8月6日的柏林汤姆逊球场被成千上万的观众挤的满满的,英国女皇特地给他的国脚们发来专电,鼓励他们要维护国家荣誉,而中国驻德大使程天放则率领五六百人啦啦队到球场为中国队助阵。

马明达:一上场,英国队的两名队员就死死守住李惠堂使得中国队的攻击力大大受阻,结果场上以零比零结束了上半场,下半场英国队发起了全面的进攻,中国队的防守得当,大概13分左右的时候,中国队突然改变了进攻战术。

全力以赴的发功进攻,结果后方空虚,反而给对方造成了一个突袭的机会,英国人首开一球,在41分钟左右的时候,英国队又第二次打开了中国的球门,最后因为体力不支,中国队被淘汰了。

尽管如此,中国队在场上的表现引起了全场的球迷和英国当时各家报纸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中国足球的水平不亚于欧洲的强队,主要原因是体力不支。

解说:比赛结束回国时,足球队的管理人员,借口从没坐过举世闻名的豪华轮船“英国玛丽皇后号”,竟然丢下全体队员,自己从英国赶往美国转到香港回国。

队员们只好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外,日夜兼程的赶路,先从伦敦乘船到法国,再从法国转了几次火车到罗马,为了准时赶上由罗马到利物浦的火车,在罗马火车站露宿一夜后,全体队员蓬头垢面地赶上最后一趟去利物浦的火车,难民般的由利物浦赶回中国,结束了这次意义深远却遗憾颇多的奥运之行。

马鼎盛:柏林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国术团和中国足球队应欧洲各国的观摩邀请,分别开始了欧洲之旅,在英国踢完球,英国人以年薪八千英镑,折合中国六万四千块大洋,请李惠堂留在英国踢球,李惠堂婉言谢绝。

30年后,世界足球锦标赛在伦敦举行,世界足协副会长李惠堂再赴欧洲,颁奖时就坐于英国女皇身后,赛事结束,英国女王赠给李惠堂一枚勋章,这是世界著名球星都难得的殊荣。

李惠堂被誉为“既有读书人的傲骨 又有运动家的风骨”

作为中国足球的代表人物,李惠堂另一个贡献是足球的教育理论。1928年,23岁的李惠堂自费出版了《足球》一书,是第一位足球运动员著书立说。

李惠堂对于培养人才、踢好足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李惠堂认为足球是最易入门,最容易举行,最经济的运动,所以学习的人就多。

他在理论著述中有不少创见,如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足球技巧熟练与常习的关系、技巧全面与单项的关系、足球基本技巧在球场上的地位、智与力的关系、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士气高低与胜负的关系、最后几分钟与胜负的关系等等,都作了很富哲理的阐述,分析透彻,到了今天还很有现实指导意义。

马鼎盛:1937年夏天,李惠堂率南华队远征南洋各地,在印尼的一场比赛中,下半场结束前三分钟,南华队以1比0领先,为了想多赢一球,李惠堂在距离球门十五码左右,正举脚射门,对方后卫右脚铲来,李惠堂当场倒地,再也站立不起。

进医院检查结果是,左脚胫骨被踢断,按当地的法律要给肇事者判刑,李惠堂对前来取证的警长表示“宽恕他”,令警长很感动,第二天对方后卫手捧鲜花,到球王病榻前悔过道歉,感激涕零。

李惠堂在二十多年的足球生涯中,驰骋角逐不止千百场,他所率领的球队,三次被国内其他球队挖角,但是他一直坚持为原球队效力,对于被挖角的人照样友谊往来。

还有在香港、上海、印尼、法国和英国等足球机构,以重金聘他,都一一被球王婉言谢绝,因此他被社会上誉为既有读书人的傲骨,又有运动家的风骨。

李惠堂拒绝为汪精卫效劳 多次足球义赛筹款抗日

解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内地战火纷飞,整整一年又一个月,伤势痊愈后的李惠堂重披战袍,出现在香港赈济内地灾害的赛场上,雄风依旧。

然而1941年12月25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次年春天,汪精卫为庆祝伪满建立十周年,特命外交部长褚民谊和宣传部长林柏生联名给李惠堂致电,拟派专机接李惠堂和南华足球队到南京和满洲各地巡回表演,并留在南京主持体育政务。

李达宏:李惠堂听了以后,出了一身汗,很怕很怕,他不愿意为汪精卫效劳,现在又派专机来,那怎么办呢?他就出了一身冷汗,最后他考虑,反对他又不行,那就走为上策。

解说:为了避开日本人和汪伪政权的追踪,李惠堂决定率领南华队去澳门访问,借此机会逃离香港,返回广东老家。从澳门去广东的只需7个小时的车程,但因为天气和船舶的缘故,一路周折不断,李惠堂竟漂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返回广东五华锡坑老家。

一路上多方朋友相助,在桂林时更是受到李济深的款待,离桂途中,他写了一首感怀诗,“世乱时虞历万难,今朝脱险向长安。桂林山水迎人笑,我正飘零意未宽。”

回到家乡后,他在田野乡村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在家门口贴上了一幅对联,“认认真真抗战,随随便便过年。”

李达宏:当时政府安排他到五华县粮仓做主任,另外在公路处还兼了职务,他有两个职务领薪的,但他没有到职,他也要吃饭嘛,一家人要吃饭嘛。

解说:在维持生计之余,李惠堂依然没有放弃他所热爱的足球,回到家乡后不久,他先后组织五华足球队和航建足球队,两次访问梅县、兴宁、韶关等地,到各地巡回比赛,推动了山乡体育运动的发展。

李广铸:1942天,响应宋庆龄慰问抗日伤病员,那时候黄河决堤,所以灾民非常多,当时国民党政府号召李惠堂举办足球义赛,义捐。韶关义赛之后就到了桂林、南宁、四川整个大后方,义赛打了138场。

解说:为了响应宋庆龄发起的黄河决堤救灾和慰劳抗日战士号召,李惠堂举办足球义赛宣传活动,收入全部捐给救灾,慰劳伤兵、孤儿等之用,更留下“海角归来奔国难,名成献艺赛频频”的诗句。

43岁李惠堂的“挂靴”告别赛仍勇猛异常

马鼎盛:民国时期,足球运动是一种奢侈运动,不是平民百姓都能随便参与的,当时球队所有物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包括球衣、球袜,一双好球鞋要几十块大洋,一个比赛足球要几百银元,而一场球的门票只卖几毛钱,所以球员踢一场球只发两毛钱车费。

但是一家子一天的生活费也得一块大洋,所以足球队员踢球不能挣饭吃,就连球王李惠堂到了上海之后,也得先到静安寺路华安保险公司兼职养家。

回到家乡之后,李惠堂也在五华粮仓做粮仓主任以及在公路处工作,才能解决一家人的生计问题,日本投降之后,李惠堂由原籍回到香港,还是效力于南华足球队。

解说:抗战胜利之后,李惠堂从内地返回香港,继续效力母队南华队。1947年秋,李惠堂率南华足球队到东南亚访问,与泰国、新加坡等国足球队比赛十场,场场告捷。

回到香港后,李惠堂参加了香港对上海的一场足球比赛,已经43岁的他仍勇猛异常,接连攻入数球,结果以五比一战胜上海队,这场比赛也成了他“挂靴”的告别赛。

马明达:我们的足球经历了很多的曲折,这个曲折大家都清楚,特别是文革中,我们的体育运动停了很多年。文革后,重新恢复,重新调整时,又经历了一些体制改革的挫折,所以至今为止,我们体育应该说总体发展很好,但足球确确实实令大家颇有失望之感,我觉得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李惠堂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回顾的人物之一。

李惠堂时代结束后 中国足球命运坎坷

解说:从1923年18岁代表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到1947年李惠堂作为队长,参加的最后一场比赛,李惠堂在球场上度过了25年的时间。

他的挂靴意味着中国足球李惠堂时代的结束,此后中国足球命运坎坷,黄金时代自此一去不复返。

马鼎盛:见多识广的足球生涯,使李惠堂胜读万卷书,虽然14岁便走出校门,但是他不仅能用流畅的英语发表演讲,也能用中文填词做诗,后人更为敬重他的体育道德和爱国情操,李惠堂能脚踢足球,手著文章,朋友们打趣说他是手脚万能的“怪杰”。

1948年李惠堂赴英国罗佈雷受训四个星期,获得英国足球总教练的文凭,回香港后他创立了华人足球裁判会,蝉联6届主席。同年他担任中国足球队教练,率队出征伦敦奥运会,当时中国在打内战,出征奥运注定是一场悲愤莫名的旅途。

新中国成立之后,抗日名将贺龙做首任体育部长,写信邀请李惠堂出任中国国家队男足主教练,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事。1951年香港丽的呼声电台聘请李惠堂做顾问,兼体育节目播音评述员。

美国之音电台请他当体育评论员,不久李惠堂当选亚洲足球协会副会长,又荣膺国际足联副会长,这至今还是世界足坛上华人享有的最高荣誉呢。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