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北京会发生什么?中国、世界会发生什么?这一个巨大悬念的谜底已被时间揭晓。
北京,晚8点正,在张艺谋导演下,中国人民向世界奉献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听盛会。除了艺术地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之外,更传递了国人期盼人类在“同一个世界”中和睦、和谐、和平的真诚梦想。当那2008张伞打开,世界各种族2008张孩童的笑脸同时绽放时,我在那一瞬间沉浸到“天下大同”的梦幻中,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然而,8月8日发生的另两件事,更让人感受到现实的冷峻。
上证A股指数大跌121.86点,跌幅4.47%,离创下2008年新低仅一步之遥。
在奥林匹克休战日中,8日凌晨,格鲁吉亚军队向南奥塞梯地区进攻,冲突已造成当地居民死亡1000多人,俄军随后展开反击。当伊朗一波未平之时,南奥塞梯一波又起,世界和平再蒙阴霾。
8月8日的A股大跌并未出乎我的意料。4月28日,本人在《热钱“做空”中国最后冲刺计划猜想》一文中写到:热钱做空中国已经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对此千万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倘若美元恰好经次贷重估高峰(2008年6~8月)后,不断加息,迅速升值,人民币下跌,他们再不惜代价做空楼市,在股市之“雪”上再加楼市之“霜”,巨额热钱蜂拥离境……
在发出这一“热钱大决战”的最后预警后,我便暂停了专栏,一些读者不断追问原因。今天则可以揭晓了——我以最大努力投入了《反热钱战争:中国人财富保卫方略》一书的创作。终于赶在奥运会前出版。为什么一定要抢在这个时间呢?我非常担心奥运会吸引了国人的注意力,热钱得以乘机发难。
8月8日的A股大跌已再次证明了我的预感。在中小散户和基金深度被套,国有金融机构被严格要求“维稳”,以千亿元人民币计的平准基金可能已经部分参战“维稳”的情况下。如此深幅大跌,唯一的合理解释是热钱主力蓄意做空!换言之,热钱做空中国,已经“图穷匕现”了。
热钱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们就是要制造中国金融市场的恐慌,让投资者彻底失去对中国股市、楼市乃至中国宏观经济的信心,摧毁中国金融主力机构和市场调控者的威信,从而彻底掌握A股的“做底”权力——即底部在哪里由它们决定!2500点,2000点,甚至更低,它不再由中国资本主力说了算,而由热钱说了算。股市如此,楼市如此,中国企业大面积“休克”也如此。即热钱最终拥有操控中国资产价格的低谷与高峰的能力。
这意味着什么呢?巨大的利益。假如现在中国约1.4万亿美元的热钱本金及收益,其中1万亿美元本金在未来短期内集中离境,另外4000亿美元热钱的大部分退出经济流通和金融系统,以现金钞票的方式堆进仓库。则:1.本金撤离,热钱已经收回全部成本;2.倘若超过万亿美元热钱退出流通,则相当于中国短期内增加了以10万亿元人民币计的股票、楼房等资产供应,股票、楼价和中国企业的资产价格将下跌。而只有当手中掌握了巨额现金的留守热钱开始买入的时候,其底部才能形成。即如果姑息热钱,它们完全可能以低于现在更低的价格廉价购买中国资产。3.当其大规模收购中国资产后,国外的巨量热钱再次回流,如国内热钱会师,再拉一轮汹涌惊人的资产大泡沫,其以比现在价格还低价格收购的资产,再通过上市等手段,卖出比现在贵5倍、10倍,甚至50倍的价格。届时他们再操控舆论于新一轮的资产泡沫高峰将它们卖给中国老百姓!
因此,8月8日的A股大跌,它已经不仅仅是挑战“维稳”,而是热钱在争夺控制中国经济和金融周期的市场主导权,是在争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命运控制权。
而热钱舆论最为高明的是,它将股市大跌、投资者蒙受损失的责任转嫁到政府身上,转嫁到中国宏观调控身上,它们可以浑水摸鱼,制造更大的混乱和恐慌,最后渔翁得利!他们正是靠恐慌蒙蔽投资者的理智“双眼”——中国国家力量绝不可能主观上希望奥运会期间股市大跌的!
所幸的是,国务院去年果断明确了股指期货和港股“直通车”的推出没有时间表,如若不然,热钱现在已经拥有了中国价格“做底”的决定权,我们或者已经失去了反击的能力。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6月以来,决策层力排热钱及其代理人种种金融舆论的烟雾,在国际上某些遏制中华崛起势力制造种种奥运麻烦“烟幕弹”之中,在汶川遭遇特大地震分心分神之下,他们短期集中频密调研,已经把握了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真实情况,迅速决策,灵活调整,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已经对很可能到来的中国经济金融控制权的大决战做好了准备。
这些政策包括并不限于:1.将货币政策的从紧二字取消,改为“灵活”; 2.人民币主动贬值,为企业进一步赢得生存空间;3.将纺织品等出口退税额提高2%,增加企业利润;4.扩大2008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5% ~10%;5.股指期货和港股直通车不再有时间表;6.出台新外汇管理条理,事先声明,当热钱大规模外流时,中国有权采取紧急措施……当下,如一次性降低 1%的存款准备金率,则A股底部很可能就在眼前。
一言以蔽之,假如热钱大规模撤离,它流走多少,我们就补多少,只要保持国内正常充足的流动性,则中国当无大碍。而从中长期看,则中国发展将迎来新一轮的机遇。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