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的事件和离开的记者

不要制造民族仇恨,反对制造民族仇恨。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相互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相互谅解。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窦岩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在央视网站上开有博客,好象 还是“两会三人组”的成员。最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名为《西藏》的文章。文章中发表了与报纸电视上观点一致的看法,充满了在遥远之地对西藏的关切之情,饱含因看了央视的“ 西藏事件真相”之后心中升腾的愤激之情。窈窕淑女对西藏僧侣“勿用暴力”的训导,似又让人觉得窦岩记者不仅有世俗的情怀,更有佛家的禅心。 但看完文章之后,我却没有明白这样一件事,那就是文章有多少内容是属于窦记者自己思考后得来的。因为窦记者所写的许多文字在报纸上也能够看到,所说的许多话在电视上也能够听到,又何劳在这里重复呢?以至于让我这个偶尔进来的读者再读已重复读过许多遍的文字。就如同一个外地游客被骗着又参观了一次上午才看过的某某故居一样,唯一的区别就在于上午是从前门进的,而现在是从后门进的。 窦记者在文章中有些生气。除了是针对“西藏事件”的 暴力现象而外,还因为这次事件打乱了窦记者想到西藏去“净化一次心灵”的计划。但也正是这个到西藏去“净化一次心灵”的想法,让我不解,甚至于很有些头昏有些惶惑。一般来说,理发是因为头发长了,洗衣是因为衣服脏了。那“净化一次心灵 ” 是因为什么呢? 这样说来,窦记者未能成行,或许未必是一件坏事,甚至于是一件好事。何必“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呢? 等西藏真的干净了,再去也不迟。 我最后的想法可能不太礼貌,甚至有些损人。窦岩记者如果就站在“3·14西藏事件”发生的现场,就一定能清楚地看到事件的真相并加以报道。我的种种疑惑和不敬,当不攻自灭。但前提是在“3·14 西藏事件”发生时,窦记者能被特许留在现场近距离采访。事实是,被政府要求离开的记者,比能留下的记者多多了。一件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正在发生,而记者们正在离开。这可能也算是新闻史上的一大奇观了。难怪窦岩作为记者也只好在事发千里之外的北京,根据新华社一家的报道,并调动想象,在头脑中建立起“3·14西藏事件”的印象,理清了事件发生的源头、过程和结果,并作出了判断。当然,窦岩记者只需记住“暴徒们”狰狞的面目和凶残的行径就行了。至于那些实枪荷弹的军警,成排的装甲车,许多拉萨人都听到的密集枪声,窦记者一定要一一过滤掉。否则正气便无法凛然,天理便无法公正,而窦岩记者的博客文章也无法写出来了。 “挂一漏万”,也许由此开始,应当是记者们写作文章的新的标准了。 转自【记忆和遗忘的夜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