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金唢呐:我看阿三(3)


( 3 )阿三确有大智慧

在国人的印象里,阿三是又笨,又懒、又脏、又贱、又怕死、又落后,光是我们的 21% 的大学入学率和他们的 7 成文盲一项相比,阿三已经和中国差了半个世纪,只配让中国人嘲笑。

若说阿三懒惰,我倒没什么意见,至少他们不像中国人这么勤快。不要说和福建人浙江人比,恐怕连中国北方人都比不了。我在国外曾经遇到一阿三同事,动不动就要盘腿静坐祷告,他们的祷告远不像我们拜佛那么简单,我们最多也就是三柱香敬拜佛法僧:第一柱香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柱香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柱香供养僧——净而不染。虔诚一点的,无非就是再配上三个响头,以后就可得到菩萨如来的保佑,无论是炒股、经商、生孩子,样样都可以顺心如意。他们仪式要麻烦得多,动不动就要坐上半个时辰,还外加很多清规戒律。远不像我们认为的,“早晚一柱香、晨昏三磕头”,便是宗教信仰。

至于说阿三脏,恐怕也不是没有根据,从印度旅游后来的人,提起阿三的卫生状况就皱眉头。不说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光是那用手抓饭的习惯就让人觉得“各拧”(北方方言,意思是“别扭”、“不舒服”)。据阿三说不用刀叉筷子,可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本来的香味。这我倒也同意,有时候用手抓着吃东西确实过瘾。但若是光用手抓饭也就算了,可看印度人吃饭的时候还要把各种汤或菜和进米饭,捏来捏去,辅以搓攥捻揉,十八般武艺比划一番,然后再塞进嘴里吞下去,看得人胃肠翻江倒海,食欲全无。尽管人家一再给我解释是左手出恭,右手进食,左右分工明确,但心里还是接受不了。据说印度人上厕所不用手纸,用水洗,整个过程全用左手操作,所以就有“干净的右手,不洁的左手”的说法。据他们说这样可以每年节省很多钱,又环保,而且痔疮发生率极低。在印度,从来就没有流行过“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之类的说法,马应龙痔疮膏没什么市场,倒是痢特灵之类的抗菌止泻的药物需要常备。

阿三贱和怕死是从中印边界自慰反击战得来的印象。我原来有个领导,号称参加过中印边界自慰反击战,说当时参战的中国军人大多为川人,因身材矮小人称川耗子,作战异常勇猛,把大块头的阿三打得望风而逃。据他说,阿三欺软怕硬、欠打,原来我们忍让的时候他们趾高气昂,后来一动真格的,就老实了。印度人都是雇佣兵,不管方向如何,放够一定枪数就可抱头鼠窜,和中国军队“上战场枪一响,老子下定决心,今天就死在战场上了”(林彪语录)根本不可同日而语。他还忿忿地说, NND ,如果不是中央军委有令回撤,三天之内军队会师德里饮马恒河绝无问题。

惟独说阿三笨我看不出有什么根据,我曾经问过别人,为什么说阿三傻,他的回答是印巴人的目光都很呆滞、阴沉,给人的感觉是他们的思维很迟钝。远不像中国人看上去那么精明,双眼有神,眼珠滴溜溜来回乱转。我按照他说的观察了一下,确实是这样,而且中国还有句俗语,“贼眼闪金光”,说明人在思维的时候眼睛会有所表现。刚粉碎四人帮的时候曾流行的一句诗:总理回眸应笑慰, 10 亿人擒妖打鬼凯旋归。总理会不会“笑慰”我看难说,但“回眸”一词用的很传神,就是总理头部轻摆再加上眼球运动,利用点余光就可知道身后发生的事情了(九大和林彪比坐下起立就是一例)。若用在尼赫鲁身上,至少要 180 度大转身才行,绝不会这么轻盈。

虽然阿三目光呆滞了些,但人家在处理国际事物上,可是“大块头有大智慧”,令我们这个盛产谋略家的国度蒙羞,这 20 年( 1959-1979 )人家可是实实在在干了几手漂亮的活儿。远不是咱们的“世界几百年、中国几千年才出一个”的谋略大师们可以望其项背的。看看印度的外交成果,我们也多少知道一点什么叫远交近攻,什么叫夹缝中求生存,什么叫“谁也不得罪”,什么叫“两头凑,赢不够”,什么叫“攻心为上”,什么叫“有多大肚就喝多少醋”。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真应该跟阿三学学怎样搞外交。

1、 不战而屈人之兵,将锡金纳入版图。

这次看“海外华人爱国大游行”的图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三条标语:“拖死达赖”、“同化藏人”和“ Free all mankind (解放全人类)”,前两条无疑是当局处理西藏问题的重要政策方针,奇怪的是这种事情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怎么能做成标语在全世界游行。可是站在游行者的立场想一想,老子就是这么写了,你能把我怎么样?你们西方国家不是有言论自由吗?我说中国的事情,违反你们国家那条法律了?

后面这“ Free all mankind ”则引起我的驰思遐想,回到了年轻时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时候,“ Free all mankind ”是我们每个青年人的革命理想,和现在这些彻夜攻读鸡阿姨、钻美国大使馆拿签证的年轻人不同,他们完全是调侃,我们那时候可是确实想着“ Free all mankind ”,而且也有真这么干成了的,像插队到云南的知青就有人越境参加了缅甸共产党游击队,后来革命理想破灭,成了金三角的大毒枭。现在云南边界走私贩毒的不少就是这些知青过去的前缅共分子。

我当时也有过“ Free all mankind ”到他国去干革命的想法,但仅停留在看世界地图、弄清敌我友,然后抒发一番革命感情的阶段。十几年以后出国,不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而是为了首先解放自己。当时我最拿手的事情就是能够背出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它的首都。背着背着就有了想法,就觉得西方国家和首都的名字都特别浪漫、动听、上口,好像就要醉了一样:法兰西、英格兰、爱尔兰、美利坚、德意志、荷兰,巴黎、米兰、雅典,一看就是纸醉金迷的世界,还没有解放人家,就已经叛变了。而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的小兄弟们名字一个比一个怪异、生僻、难听:阿富汗、坎大哈、加尔各答、耶路撒冷、大马士革,这些地方给人的感觉人们不是拿锄把子就是操枪杆子。有些还可以让人望文生义从而望而生畏,埃及使人想到黄沙漫天、尘埃及顶,而秘鲁(我念了二十几年的 mi 鲁)很容易让人想到大便不通畅。

虽然我说的现象存在,但也有不少例外。我们的邻国锡金就是一个,起码让人想到矿藏丰富,联想再丰富些,还可以看到珠光宝气。这个国家后来就没怎么听说了,按现在说就是蒸发,再后来才知道成了印度的一个邦。仔细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 49 年印度独立时英国曾把锡金交给印度托管,就像相声里说得那样,后来就成了印度的一个邦,一块和阿三过起了小日子。

有个传统的相声段子《托妻献子》,最近郭德刚又把它翻新后演出,狠狠火了一把。这个段子的基本情节就是某人出差五年,把妻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一个铁哥们,结果铁哥们和妻子过到了一起,还折腾出来两个孩子,等到某人出差回来的时候看到妻子正给老二喂奶。不光印度,越南也玩过这一手,不过挨涮的是中国。广西人都知道,原来越南海防白龙尾岛是属于广西省的一个岛屿,后来越南战争的需要,老毛给了越南人当基地,也没说清是“借”是“租”还是赠。谁料想越南小霸可不知道什么“勤借勤还,再借不难”的中国古训,只记得“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国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不懂得“亲兄弟、明算帐”,只认“中越情意深,同志加兄弟”,一来二去,白尾岛就成了越南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官方说法(来源于百度):

“白龙尾岛历史上是中国领土, 1887 年(清光绪十三年),清朝与法国签订边界条约,划分中国与法属印度支那边界。以商务利益换得钦州附近的江坪、黄竹两处越南飞地。对于海上边界的划分,法国提出以北仑河河口所在的东经 108 度 03 分向南延伸,作为海上岛屿及北部湾的划分界线。根据这一划法,白龙尾岛将归法国所有。但这一分界方法没有被中国接受, 1952 年中国方面将其收回,越战期间,该岛曾作为防城至海防的海运物资中转站交予越南方面, 2000 年 12 月 25 日/>,中越两国政府签订了《北部湾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白龙尾岛正式确定为越南领土。”

阿三这一手玩得更漂亮。下面的官方材料是阿三吞并锡金的全过程:

“锡金建国于 13 世纪,居民原是东南亚亚参山脉 (Hills of Assam) 一带的勒嘉人 (the Lepchas) 。 15 世纪之后,西藏的藏民开始移居锡金,并带来影响至今的西藏喇嘛宗教。锡金立国后,曾不断地被尼泊尔、不丹、西藏侵犯。

19 世纪,被英国强行占领;

1949 年 6 月初,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为由,派兵进驻锡金,接管了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新政府,并委任印度人拉尔为锡金首相。

1950 年 12 月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锡金从此成为印度的“保护国”,国防、外交、经济等均由印度控制。

印度政府于 1973 年 4 月对锡实行军事占领, 5 月 8 日/>印锡签订《锡金协定》,规定锡内政、外交、国防、经济均由印度政府负责。

1974 年 6 月 20 日 />,锡议会通过了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度政府派驻的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同年 9 月《印度宪法修正案》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两院各为锡金设一个议席。

1975 年 4 月,印度军队效法当年英国人的做法软禁了锡金国王。

1975 年 4 月 10 日 />, 锡金议会在印度的操纵下通过决议废黜前国王纳姆加尔,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印度议会也通过决议正式把锡金变为印度的“锡金邦”,完成了吞并锡金的步骤。 2005 年 4 月以后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上锡金已被剔除国家 , 这说明中国政府已正式承认印度对锡金的吞并。”

真不敢相信,在二十世纪 70 年代,吞并一个主权国家,居然还可以这么简单。

先不说锡金纳入自己的版图有什么实际好处,光是这种漂亮的大手笔就令人震惊!整个过程可以说是悄无声息,锡金国政府和人民未见什么什么激烈的反抗,基本上是和李勇奇听说要攻打威虎山后的反应差不多,“早就盼着这一天了!”。阿三占领后对锡金管理的也很成功,时至今日,也没怎么听说局势有什么动荡,三十年来锡金人基本上是“经照念,头照磕,香照烧”,要知道,锡金人信奉的是藏传佛教,和印度人信奉的印度教可是两回事。这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文化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就算把锡金白送给中国,恐怕也是烫手的山药。况且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印度绝无可能像我们对待西藏和香港一样投入天文数字的资金。恐怕就是白给我们一个锡金,我们也对付不了“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这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毛主席语录》)。

更令人奇怪的是,国际社会也没见什么动静,无论是两个超级大国、西方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反对动作。而且很快锡金邦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硬撑到底的还就是中国。当时中国认为印度的侵略行为完全违背了中印两国当初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加上当时中印边境战争的阴云未散,双方尚未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因此中国一直拒绝承认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仍旧把锡金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看待。锡金人民不急中国人民急,一直为锡金人民死撑了 28 年,所以若有人说中国不讲原则完全可以拿这件事噎他回去。

直到 2003 年 6 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时,中国在锡金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才开始松动。瓦杰帕伊访华时双方签署的一份边贸协定中悄悄使用了“锡金邦”这个术语。国外评论认为,“这实际上是间接承认了锡金是印度的一个邦”。在同年 10 月 8 日/>,瓦杰帕伊总理与中国总理温家宝巴厘岛会晤之前的 30 分钟,中国将锡金从外交部网站上亚洲国家的名单中拿掉了。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中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还承认锡金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国家。

不光是吞并锡金国际社会没反应,阿三在国内打击分离主义,也不见国际社会(含西方世界、社会主义阵营)说三道四,从来都是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2003 年甚至为消灭分离主义组织“阿萨姆解放阵线”还打到了邻国不丹,最后这个分离主义组织就是在不丹给消灭掉的。在美英西方国家眼里,阿三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对于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来说,人家又代表着不结盟运动,象征着新兴力量,是团结争取利用改造的对象。 1950 年代初,尼赫鲁执政时候,印度还干过点准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就这样一来二去,阿三成了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相拉拢的香饽饽。

当年中印边界冲突也是一样,人家是“得道多助”、我们是“失道寡助”,在冲突中公开表示支持中国的只有越南、朝鲜、缅甸和巴基斯坦等为数不多的国家。反对中国的行动,同情和支持印度的共有 75 个国家。据说中国撤兵还与此有关。包括苏联在内的很多国家都认为认为,中国人进攻的是不结盟运动,而不是印度。苏共领导人还明确指出,中国对印度的进攻,是中共同其他共产党之间的巨大争论的突出表现,即对不结盟运动和和平共处的不同认识。

就是今天也一样,像印度国内打击分离主义的事情如果放在中国,就会引起“国际反应”,西方各国国会都要通过决议,说三道四,指责中国没有人权。社会主义阵营的同志、亚非拉小兄弟也不含糊,要借此机会狠狠敲诈点“无偿援助”,给的少就给你摔脸子,不给就和你撕破脸皮干,绝无商量的余地。而阿三经过几十年的折腾,人家终于实现了我们当初的梦想:阿三的朋友遍天下!

要说阿三没有和别的国家结下梁子也不对,巴基斯坦就是一个,怎么办?分裂它!这么大个事情,人家阿三还真就干成了。

2 、 成功分裂了巴基斯坦,将来自敌对邻国的威胁彻底解除。

翻开现代史,好像当今世界没有谁能像阿三一样,在 20 世纪 70 年代,干净利落将自己的对手一分为二,永久地解除了敌对邻国巴基斯坦对自己的威胁。在这个问题上阿三很聪明,“知彼知己”,知道自己的实力,更知道两个超级大国和中国的软肋在哪里:苏联有求于阿三——印度历来是苏联在南亚的一颗棋子;中国不敢惹阿三——中苏边境大军压境,我们的政策是北紧南松,根本无力再打什么“自慰反击战”;美国不愿得罪阿三——西方国家与印度关系良好,美国支持巴基斯坦只是为了抗衡苏联,而且美国不愿意看到中国扩大在南亚的影响。所以看起来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不少,又是美国又是中国,可都是有一搭无一搭,而且根本做不到“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结果证明阿三的判断完全正确,后来基辛格回忆说,战争发生后,美国认为,无论东巴留在一个巴基斯坦内还是通过政治途径独立出去,美国都可以接受。据巴基斯坦的外交官说,当时美国军方以各种名义拖延、暂扣了应该迅速交给巴基斯坦的武器装备,而印度采购了大批前苏联的先进战斗机,彻底把巴基斯坦击败,取得了制空权。此时巴基斯坦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世界孤儿”,巴国一个政府资深人士对总统说:“我们已经被世界所抛弃”。

第三次印巴战争发生后,苏联全力支持阿三,美国只是坚持保障西巴的独立与完整,最担心的是苏联和中国,并没有针对阿三的任何行动。所以美国只是最后在西巴面临危险时,派出一支舰队做出姿态,表明对西巴独立和完整的关切。而中国,从头到尾就是瞎咋呼,胡搅和,乱开空头支票,整个一个大忽悠,结果是乱了自己,毁了巴基斯坦。

先说一下巴基斯坦的情况,从中也可以看到一点中国的影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世界先后主动或被迫放弃了旧殖民主义政策,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 1947 年,英国准许印度独立,答应将印度移交给印度人管理。印度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印度教徒最多,其次是伊斯兰教徒。英国统治的时候,虽然也有不少乱子,但还能镇得住,“阿三——老鹰来了”就是证明。一旦要独立,印度的穆斯林就没有人镇得住了,必须分而治之。当蒙巴顿将有可能使印度分为几个独立国家的方案交给国大党主席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时,遭到了他们的一致反对。愤怒的尼赫鲁甚至不顾礼节,把方案副本使劲地扔在地上,忿忿地说道:“不行!”穆斯林领袖真纳则坚持要将东西两个穆斯林聚居区置于一个统一国家的领导之下。

真纳将 1946 年的 8 月 16 日/>定为建立巴基斯坦穆斯林国家的直接行动日。回回不同于咱们的愤愤,从来就是说干就干,说句翻译体的中文,就是有“很强的行动力”。到了那一天,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教徒们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仇杀,从加尔各答到达卡, 3 天之中有 5000 人死亡, 2 万人受伤, 10 万人无家可归。蒙巴顿无奈按照他们的意愿修改了方案,这块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因为真纳的坚持,巴基斯坦拥有了少见的“双头版图”——巴基斯坦被分为东西两部分,印度被夹在了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中间,这个方案被后人称为蒙巴顿方案。其实蒙巴顿本人很不情愿,属于“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不得以说了一些违心的话,干了些违心的事”。蒙巴顿还放出话来:不出 25 年,东孟加拉一定会脱离巴基斯坦,真纳的双头巴基斯坦注定要消失。 1971 年,孟加拉国脱离巴基斯坦独立,蒙巴顿的预言果然应验。

巴基斯坦建国后,东西巴之间始终存在矛盾。不光是地理上的相互隔绝,东西巴之间民族、文化和语言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东巴人绝大部分属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语;西巴人分属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几个民族,两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尽相同。还有就是存在着我们说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东巴感到虽然自己的人口占多数( 1971 年占 54% ),但在政府中居次要地位,有影响的政府职务不让东巴人担任,而且中央政府的税收也不拔付给东巴发展经济,东巴人由此产生了严重的离心倾向。总起来说,东、西巴合为一体的基础仅仅是伊斯兰教,这种基础十分脆弱,阿三把这些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由于一些宗教、领土、民族问题,印巴也长期相互敌对。印度教与伊斯兰教在信仰、法律、道德标准、习俗、服饰、语言等方面都有不同,甚至有截然对立之处。如印度教崇拜以三大神为主的众神,伊斯兰教崇拜安拉。印度教徒宣扬轮回转世和解脱,伊斯兰教宣扬“末日审判”。这些信仰和价值观的不同成了教派冲突的重要原因。就生活习惯来说,印度教把牛看的很神圣,而穆斯林就好这一口,看见印度大街上牛们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就咽口水,如果能够达到鲁迅所说的那样丰富的想象力的话(看见大腿,则想到性交),则还可以想到牛百叶牛蹄帮甚至牛鞭。

从地理位置来看,当时的巴基斯坦是东巴西巴两大块,一左一右把印度夹在了中间。而且由于历史、宗教和边界领土的原因,巴基斯坦总是和阿三别苗头,始终尿不到一壶里去。谁都知道回回好勇斗狠,“行动力”极强,当年收拾百战百胜红四方面军的就是西北的回回。一旦开战,阿三必将腹背受敌。

独立后第一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干了一仗,以后在中印边界冲突时巴基斯坦又坚定地站在中国一边,是极少数支持中国的国家之一,很是令阿三不痛快,一直耿耿于怀。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印边界冲突的重要后果,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1963 年 3 月 2 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中国新疆和由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其防务的各个地区相接壤的边界协定》,由此中国改变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中立立场。这也是那个年代中国的一贯做法,和你好的时候,穿一条裤子都嫌肥。中共领导人还多次表示,如果阿三向巴基斯坦发动全面进攻,中国不会置之不理。在中印关系恶化的情况下,巴基斯坦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战略伙伴。巴基斯坦发展同中国的关系激怒了阿三。

据老上海人说,阿三有个特点,记仇。当初孩子们玩以夷制夷,用“老鹰来了”捉弄猴子阿三,阿三记性极好,一旦让阿三看到了你的“米库(上海话,面孔)”,下次阿三再见到你的时候,一定要“手持警棒将你打”。从阿三对巴基斯坦的态度来看,是这么回事(当然还有边界问题等利益冲突,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存在着长期的领土争端)。“不是不报,时机未到。时机一到,一切全报”,到了时机成熟的 70 年代,到了 1971 ,印度以“防止动乱和流血”人道主义为由,派兵入侵东巴,把巴基斯坦成功地分裂成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个国家,腹背受敌之患彻底解除。那个时期的倒霉蛋就是总理布托和总统叶海亚•汗。

小青年们可能不知道, 70 年代的时候民间私下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谁跟中国好谁倒霉。其中就包括巴基斯坦这档子事。其他人还包括尼克松、田中角荣、波尔布特等。

70 年代电影院演电影,先要放几集“新闻简报”,所以就有了“中国电影新闻简报,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莫名其妙,罗马尼亚搂搂抱抱”的说法。托“新闻简报”的福,至今还记得当时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在新闻片中的模样:正宗的武夫军棍做派,身材敦实,论扛木头和贾庆林有一拼;而总理兼外长布托(也就是前几天死的那个铁蝴蝶他爹),个子不高,带着眼镜,文质彬彬温良恭俭让,当时老布托曾在联合国发表了“金色的巴基斯坦”的演说,说到动情处,老布托还流下了眼泪,泪洒联合国大厅,很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动了一场。

巴基斯坦独立后 60 年的历史,简单说就是 25 年的文官统治, 35 年的军政府管理。给我的感觉是只要一实行民主,国家就动乱,陷入无休止的争吵,谁也不服谁,什么都乱糟糟,经济也停滞,政府既腐败又无能。然后出来个陆军总参谋长或总司令之类军人上台,废除宪法,实行军事管制,“以独暴制群暴”,国家就安定几年,发展几年,然后权力逐渐减弱,发生全国骚乱,军人政权被民主浪潮掀翻。

1958 年巴基斯坦陆军总参谋长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发动了不流血政变,把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总统遣送出国,自任总统,对全国实行军法管制,开始了他对巴基斯坦长达十年多的统治。到了 1968 年,席卷巴基斯坦全国的骚乱迫使阿尤布•汗将军辞去总统职务,将权力移交给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新总统再次下令实行军事管制,并中止执行 1962 年的宪法,宣布国内形势未稳定之前,禁止政治活动。

巴基斯坦的军事管制最终于 1970 年取消,叶海亚•汗举行了巴基斯坦建国 23 年来的第一次大选,叶海亚•汗差点就成了“巴基斯坦民主之父”,但实际上这个重归民主道路的举动却带来了悲剧性的结果。

长期以来,由于发展的不平衡,举行国民议会和省议会选举时,以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仰仗东巴基斯坦在人口上的优势,以地方自治为旗帜,主张加强省的权力,得到大多数东巴基斯坦人的拥护。选举的结果,要求高度自治的东巴政党——东巴人民联盟赢得国民议会 313 席位中的 167 席,一跃成为议会中的多数党,而西巴政党——人民党则成为国会中的第一大反对党,但人民联盟在西巴却未能取得一个席位;同样人民党在东巴也未获得一席之地。鉴于拉赫曼在国民议会拥有多数,能够将其高度自治的竞选政纲变为现实,使东巴人看到了希望。

我常常在想这么个问题,是不是中国“有一天”要实行民主一开始也必须是个伪民主,而且也需要有个小前提,就是在共产党处于绝对优势下进行,而且第一次民主的结果一定是党所希望的结果,至少出入别太大,哪怕以后等我们已经进入了民主程序,习惯了妥协和让步再出现变化。如果一开始就和重权在握的掌门人所期望的差距过大,会怎么样?看看巴基斯坦的结果吧。

独裁军棍搞民主,最希望的就是走走样子,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民主是形式,而不是目的,甚至连手段方法都不是。巴基斯坦选举的结果令西巴不能接受,遭到了叶海亚•汗和布托的联合抵制。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要求拉赫曼的人民联盟和布托的人民党进行磋商,在四个月内制定宪法,否则,便要解散议会,实行大选。布托从西巴飞到东巴的达卡,与拉赫曼谈判,希望能制定一部双方都能接受的宪法,并维护国家统一,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权。而拉赫曼民主的诉求却是坚持实行东巴基斯坦全面自治。

正当布托在达卡与拉赫曼磋商之际,军人出身的叶海亚•汗等不及了,出动军队对拉赫曼的东巴人民联盟实行军事镇压。士兵和坦克包围了电台、报社,开始了屠杀, 600 万孟加拉难民逃向邻国印度,拉赫曼成了叶海亚•汗的阶下囚。许多东巴政界人物逃往印度避难并组建临时流亡政府, 1971 年 3 月 26 日/>,东巴宣布独立,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最初美国采取了不介入政策。但随着东巴人道主义危机的加剧,政府的不介入政策遭到了国务院、国会、媒体的质疑和反对。 4 月 6 日/>,美国驻东巴首府达卡总领事馆的 20 名馆员联名致电国务院,表示不能支持政府接受巴基斯坦政府在东巴的行为的政策,要求重新制定美国的政策。驻印度大使基廷( Kenneth Keating )主张立即公开对这种“野蛮的行径”表示遗憾,私下对叶海亚施加压力,立即暂停向巴基斯坦交付任何军用物资。国务卿罗杰斯( William Rogers )也认为“是时候重新考虑我们对巴基斯坦的基本立场了”。

西巴军队在东巴的疯狂行动,给了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一个借口,她抓住时机,打起“建立共同秩序,使不断逃亡到印度的难民能回家园”的旗号,于 1971 年 12 月 3 日/>,以制止屠杀和流入该国的难民潮为借口,在苏联的支持下于派遣 30 万地面部队入侵东巴。尽管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苏联插手南亚事物,可阿三是“正义之师”、“人道之师”,符合西方的普世价值。

叶海亚•汗总统虽是军人,此时也慌了手脚,难以招架,急忙去向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布托求救,希望他立即前往联合国,要求安理会制止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

12 月 9 日 />,布托以副总理兼外长的身份率巴基斯坦代表团飞往美国纽约。在安理会大厅中,布托慷慨陈词,向参加会议的 100 多个国家的代表揭露印度的侵略行径,要求联合国立即制止印度的侵略行为,布托还与刚刚恢复联合国席位的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在皮埃尔饭店紧急磋商。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黄华信誓旦旦地向布托承诺:“中国政府将全力支持巴基斯坦。”

12 月 11 日 />,东巴基斯坦军队面临着数倍于自己的强敌,岌岌可危。布托接到报告:“军队最多还能坚持 36 小时。”布托一面与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接触,希望中国出面干预印度的进攻;一面要求美国向苏联施加压力;同时紧急致电叶海亚• 汗总统,要求军队坚持抵抗,并要求叶海亚•汗在西巴开辟西部战场,以减轻东巴部队的巨大压力。

而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直接打电话给布托:“美国十分担心中国站在巴基斯坦一边进行军事干预。”基辛格还直接越过美国驻联合国代表乔治•布什,与中国代表团交换意见。

12 月 12 日 />,布托又紧急呼吁安理会通过决议,向巴基斯坦派遣联合国部队,英、法等国投了弃权票,苏联投了否决票。布托焦急与悲愤的心清溢于言表,他激动地对英、法代表说:“你们或站在正义的一边,或站在非正义的一边;或站在侵略者一边,或站在被侵略者一边。根本不存在中立,你们应该表明立场。”

12 月 16 日 />,联合国大厅的讲坛上,最后一次响起布托愤怒的声音:“你们想强行做出决定,制定一个比凡尔赛协议更糟的协议,使侵略合法化。我不想参与这一切。好了,你们要你们的安理会吧,我告辞了。”说完,他率巴基斯坦代表团退场。他说:“即使我们在军事上在达卡失败,我们也不能成为政治上投降的一方,我要通过退出联大会场表明:尽管我们的物质被摧毁,但我们的意志和自尊却不能被毁灭。”

1971 年 12 月中旬,印度彻底击败 9 万西巴军队,抓获大量俘虏,占领东巴大片领土。被包围在东巴达卡的巴基斯坦军队向印军投降,这实际上结束了西巴对东巴的控制。真纳的双头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一个新的国家——孟加拉国从此诞生。消息传来,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便欣喜若狂地赶到新德里的议会大厅宣布:“现在达卡已是一个自由国家的自由首都了。”随即,印度宣布承认孟加拉国独立。阿三就是会来事,直到最后,人家也不忘把自由、人权、民主这些西方国家最爱听的话挂在嘴边。

尤其不能让我们理解的是,当时的形势对阿三极为有利,只要“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落水狗”,拿下西巴指日可待。而人家阿三却“沽名学霸王”,就此打住。一方面可能是阿三认为没有必要,分裂后的巴基斯坦根本不再有和印度抗衡的能力,这已经被日后的事实所证明;二是这样也给足了美国和联合国面子,即“迫于国际社会的压力被迫停火”,避免了和苏联结盟而自绝于国际社会的尴尬。当时尼克松和基辛格都认为“如果我们垮下去(指西巴垮掉),苏联人不会尊敬我们,中国人会看不起我们,其他国家也会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的结果,让美国人和国际社会都认为,美国在南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稳定世界局势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在这之后,与印度的关系进一步改善。

老家伙大概都记得,当时中国政府的表现很有意思,整个一个“皇上不急太监急”,在巴基斯坦政府已经承认孟加拉国独立的情况下,我们还在亢奋,在那里独抗大旗,拒不承认孟加拉国,强烈谴责苏联社会帝国主义支持印度反动派分裂巴基斯坦的阴谋,弄得整个国际社会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记得当时和几个哥们也私下揣摩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直到三十七年后的今天也没琢磨出个名堂来。

顺便说一下,当时的印度总理是被后世阿三称为“印度的老祖母”的英迪拉•甘地/>夫人,按当时流行的说法是世界政坛三女杰之一,另外两人是以色列的梅厄、斯里兰卡的班达拉奈克,按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一条披着莎丽的印度雌狼”(莎丽 Sari ,印度传统服装)。 21 世纪的钟声敲响之际,英国广播公司( BBC )举行的“千禧最伟大的女性”评选,千禧女性十杰里面,拔得头筹的就是这位阿三的女总理。后面几位分别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修女特里萨、科学家玛丽•居里、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法国女英雄圣女贞德、女权主义者埃米琳•潘克赫斯、缅甸的昂山素姬、美国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夫人埃莉娜•罗斯福。

印巴建国以来,双方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每一次都是印度占了便宜,最后还分裂了巴基斯坦。从阿三肢解敌对邻国的全过程来看,完全符合伟大领袖毛主席收拾老蒋时的做法,“有理有利有节”,阿三是得了便宜又卖乖,乱了敌人,锻炼了队伍,总统还能永垂史册,称得上“收获最大最大,损失最小最小”。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克什米尔争端也在巴基斯坦做出巨大让步后基本得到了解决,其中阿三又占尽了便宜(后边我总结了个小资料,诸位可以看看)。

横看竖看,实在看不出阿三蠢在哪里,更看不出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嘲笑人家。

小资料:印巴的克什米尔争端是怎样解决的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 1846 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 11 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 550 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蒙巴顿方案规定让克什米尔人自由选择归并印、巴一方或宣布独立。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规定,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但对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却规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独立。当时,克什米尔地区 77 %的人口为穆斯林,他们倾向加入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愿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后又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第一次印巴战争:印、巴分治后不久,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主权于 1947 年 10 月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大规模武装冲突,即第一次印巴战争。 1947 年 12 月,印度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1948 年 8 月和 1949 年 1 月,联合国印巴委员会先后通过关于克什米尔停火和公民投票的决议,印巴均表示接受。 1949 年 1 月双方正式停火, 7 月划定了停火线。克什米尔分为印控区和巴控区,印巴分别在各自控制区内建立了地方政府。印度方面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和四分之三的人口,其余为巴方控制。

第二次印巴战争: 1965 年 6 月,印巴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战争,后来在美国约翰逊政府和联合国的干预下停火。

第三次印巴战争: 1971 年 12 月,在因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而爆发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度又占了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部分土地。

1972 年 7 月,印巴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双方同意在克什米尔地区尊重 1971 年双方停火后形成的实际控制线。为了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两国领导人和部长级官员数次举行会谈,但一直没能达成协议。 1989 年后,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不断发生交火,两国均蒙受巨大损失。

2003 年 11 月 23 日 />,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宣布,巴军队将从穆斯林的重要节日开斋节( 26 日)开始,在克什米尔印巴实际控制线的巴方一侧实现单方面停火。 24 日,印度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并于 25 日作出了积极回应。两国军方 25 日经磋商决定,自当天午夜起在克什米尔“国际边境”、“实际控制线”和“锡亚琴实际接触线”(印方称为“实际地面位置线”)一带实现停火。双方同时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续下去。

2004 年 1 月 7 日 />,在印控克什米尔的查谟市西北 30 公里/>靠近印巴实际控制线的杰纳布河上,民间团体“印度青年之声”的一名成员在向河中投放装有糖果的盒子,希望这个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们支持印巴对话和解的美好愿望带给巴基斯坦人民。

2005 年 4 月 7 日 />,载满乘客的公交车分别从克什米尔的印控区和巴控区双向对开,这是近 60 年来印巴克什米尔地区之间的首次通车,开启了印巴和平进程的新篇章。

2005 年 10 月地震后,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巴印双方在伊斯兰堡达成协议,同意暂时开放克什米尔实控线 5 个检查站,以允许两边的居民共同展开震后救援行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