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繁体
loading...
海外博客
按全文
按作者
首页
新闻
读图
财经
教育
家居
健康
美食
时尚
旅游
影视
博客
群吧
论坛
电台
热点
原创
时政
旅游
美食
家居
健康
财经
教育
情感
星座
时尚
娱乐
历史
文化
社区
帮助
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 周五植树:再栽一棵“福”树,这就成兄弟树了
& 周五植树:再栽一棵“福”树,这就成兄弟树了
2008-11-08 18:48:29
蜂鸟有极强的飞行能力,它们能敏捷地上下飞、侧飞、倒飞,还能原位不动地停留在花前吸食花蜜。蜂鸟翅膀扇动极快,每秒钟达80次之多。
首页
文章页
文章列表
博文目录
给我悄悄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周五植树:再栽一棵“福”树,这就成兄弟树了
来源:
学飞的蜂鸟
于
07-01-19 06:58:12
[
档案
] [
博客
] [
旧帖
] [
转至博客
] [
给我悄悄话
]
如今关于新闻记者的非议有很多,很多善良的人把“公开报道”贬为现代魔鬼的一项成功发明,一种新式的、不名誉的方法,用来把人们的注意吸引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不过这样的抱怨已是老生常谈了。人们通常认为“公开报道”是最近才有的产物,如果我们不带偏见地考察过去的事件,就会发现这种看法与事实矛盾。
《旧约》中的大小预言家,都是些吸引群众注意力的大师。按照现代新闻界的行话,希腊历史和罗马历史则是一段连续的长时间的“新闻噱头”。这些大众传播有些还算体面,但大多数是些连现在的百老汇也难以接受的标新立异、惊世骇俗之作。
路德、加尔文这样的改革家,都非常明白精心安排的宣传的巨大价值。这无可非议。他们不是那种喜欢像棵害羞的雏菊似的,默默无闻地躲在一边的人。他们非常有热情,渴望自己的思想能够生存下去。如果他们不吸引一群追随者,怎能取得成功呢?
托马斯·肯皮斯在一座僻静的修道院生活了八十年,结果成了精神领域很有影响的人物,因为如果能作适当的宣传(也确实这样做了),这么长时间的自我放逐,会成为绝佳的“卖点”,好奇心会驱使人们看一看这本用一生的祈祷和冥想写成的书。而阿西西的方济各,或者罗耀拉,如果想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就必须主动求助于马戏团或电影新星经常使用的一些手法。
基督教特别强调谦虚,赞美谦恭温顺的品性,而颂扬这些品行的说教,恰是在一种引起当时人们注意的情形下进行的。
难怪那些被斥为基督教大敌的男男女女,会效仿《圣经》故事中的做法,采用一些相当明显的宣传,奋起反击束缚西方世界的精神暴政。
我之所以略作解释,是因为伏尔泰。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写了大量的小说、戏剧、史诗、书信、论文和历史著作。他早期受耶稣会教育,不久即选择文学作为职业。因讽刺法国摄政王菲利普二世,被关进巴士底耿羁押十一个月。后来又被迫流亡。1728年他回到法国,又因影射政治、宗教制度被迫离开巴黎。后来,他通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女侯爵蓬巴杜,成为宫廷的宠儿,先是被任命为法国历史的编纂者,后又成为国王的贴身侍从。1749年,伏尔泰最终接受了普鲁土国王腓特烈二世的邀请,成为普鲁士王宫的永久客人。1750年他来到柏林,但因为他的辛辣智慧触怒了国王,在柏林居住的时间不超过两年。1758年,他定居在凡尔内,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二十年。这位自由宣传方面的行家里手,经常因为拿公众注意做文章而受到谴责。也许他的品味并不总是很高雅,但是那些被他救了命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而且,正如“检验布丁就要尝一尝”,若要评说伏尔泰这样的人的成败,就应该看他为自己的同胞做了些什么,而不是看他对服饰、笑话和壁纸的喜好。
这个奇怪的人曾经一时兴起,踌躇满志地说:“没有权杖又如何?我们有笔!
他说得对,他有笔,无数支笔。他是鹅的天敌,用过的鹅毛笔比二十个普通作家用过的还要多。他是一位文学巨匠,独自一人在逆境中写下的作品,比一群悠哉悠哉的现代作家都多。
他在肮脏的乡间客栈里奋笔疾书,在寒冷的村舍中写下无数的六步格诗;他的草稿凌乱地扔在格林尼治小旅店的破地板上,他的墨水撒在普鲁士皇家寓所的地毯上;他用掉了巴士底狱监狱长厚厚的私人信纸。被关进巴士底狱积压11个月,当他还在玩滚铁环、玻璃弹球的时候,尼农·德·伦克洛斯给了他很多零用钱,让他“买些书”;八十年后,还是在巴黎这座城市,我们仍然能听见他向店员要“一大叠书写纸、一大包咖啡”,以便在谁也无法逃脱的安息时刻到来之前,再完成一本书。
然而,他的悲剧以及他的小说、诗歌、哲学和物理学论文,并不足以使他在本书中占据一章的席位。比他强的同时期诗人数得出来的至少有五十个,而作为历史学家他又太沉闷且不可靠,至于他在科学王国中的探险,也只能达到星期日报纸上的水平。
但是作为一切愚蠢、狭隘、固执和残忍的英勇不屈的敌人,他的影响一直延续到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
他生活在一个极端的时代。一方面是极端自私腐败的宗教、社会和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是一大群急切而过于热情的男女青年,企图仅凭自己的良好愿望建立一个太平盛世。这个脸色苍白、体弱多病的小公证员之子,被爱开玩笑的命运推进了鲨鱼和蝌蚪的漩涡,要么淹死,要么游出来。他不想淹死,于是奋力游向岸边。在与逆境搏斗的漫长过程中,他使用的方法常常难登大雅之堂。他摇尾乞怜、阿谀奉承,像小丑一样。但这是在他成为文学家、收取稿费之前的所作所为,如果哪位作家没有写过为钱而作的作品,就请向他投出第一块石头吧!
再多挨几块砖头伏尔泰也不会太发愁的。在与愚昧而战的漫长而忙碌的一生中,他经历的挫折太多,已经无暇顾及被人当众殴打、踩上有意放置的香蕉皮之类的小事了。他是一个不屈不挠的乐天派。今天他被皇帝陛下关进了监狱,明天也许就会在这个曾经驱逐他的宫廷里当个挂名的一官半职。他也许一生都被乡村教士斥为基督教的敌人,但是在他塞满情书的书柜里,还藏着教皇颁发的精美奖章,说明他既会遭到教会的反对,也能受到教会的嘉奖。
这都不足为奇。
他喜欢尽情地享受生活,让自己的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都充满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经历。
伏尔泰出身于家境不错的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一个开私人信用公司的(我们没有更合适的词),是几个有钱的贵族的心腹杂役,为他们照看法律和财政事务。因此年轻的阿鲁埃(这是伏尔泰的姓)习惯于接触比自己的出身稍高一些的阶层,这使他比大多数文学同行更有优势。他的母亲是一位叫作德·奥马尔德的夫人,她原是一位穷小姐,没有给他的父亲带来一分钱的嫁妆。但是她的姓里边有一个小小的“德”,足以令所有的法国中产阶级肃然起敬(一般说来对所有的欧洲人、特别是一些美洲人也是如此),他的父亲有此殊荣,便觉得非常幸运了。伏尔泰也受祖辈的贵族荣耀影响,一开始写作,便把自己的名字弗朗西斯卡·马利·阿鲁埃,改成了更有贵族味道的弗朗西斯卡、马利·德、伏尔泰,但他是怎样想到这个姓氏的,仍然是个难解之谜。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很爱自己的姐姐,母亲去世后,一直是姐姐照顾他。他的哥哥是一位忠实的詹森派牧师,热情正直,但是伏尔泰讨厌他,这也是他很少用父姓的原因之一。
父亲阿鲁埃不是傻瓜,不久便发现小儿子是个不孝之子。于是把他送到耶稣会,让他接受拉丁六步格诗和斯巴达式纪律的熏陶。虔诚的神父们费尽了力气,一板一眼地对这个两腿细长的学生进行了各种语言的基本训练。可是他们发现,这个学生天生与众不同,无论如何也除不掉他的那种古怪秉性。
十七岁时,教士们如释重负地放走了小弗兰西斯卡。为了讨父亲高兴,他开始学习法律。可是仍不可能整天读书,晚上有很多空闲时间,这时候弗朗西斯卡不是为当地报纸写些有趣的小文章,就是在附近的咖啡馆里给好朋友读他的新作品。在二百年前的人们看来,过这样的生活是要下地狱的。父亲深深意识到儿子这样做的危险性,找到一位有势力的朋友,给弗朗斯西卡在法国驻海牙使馆谋了一个秘书的职位。那时的荷兰首都和现在一样沉闷得要死,纯粹出于无聊,伏尔泰和一位姑娘恋爱了。这位姑娘的母亲,一位可怕的老妇人,是个有钱的报馆主,她希望自己的宝贝女儿嫁个有前途的人,于是跑到法国公使那里,请他趁着这件丑闻还没有传遍全城,赶紧把这位危险的罗密欧弄走。公使匆匆把他的秘书塞进一辆前往巴黎的公共马车,于是弗朗西斯卡失去了工作,又回到了父亲的管教之中。
这时候,阿鲁埃想出了一个宫里有朋友的人常用的法子。他想办法弄来一纸公文原文为 letter de cachet,意为(命令监禁或放逐某人的)盖有国王印章的信。给儿子两条路让他选择,要么到监狱去,在管制下过悠闲的生活,要么到法律学校去潜心苦读。儿子说他选择后者,并保证他会成为勤奋刻苦的模范。他果然没有食言,如此勤奋地投入了小册子的写作,以至于全城的人都在谈论此事。他的爸爸当然不会答应,于是决定让他离开塞纳河边的寻欢作乐之地,到一位乡下朋友那里去住一年。
在那里,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无事可做,伏尔泰便认真地开始了他的文学研究,并写出了他的第一部戏剧。呼吸了十二个月的新鲜空气之后,他才被允许回到花天酒地的首都,马上开始补偿损失的时间,写了一系列文章讽刺摄政王。那个卑鄙下流的老家伙虽然罪有应得,却一点也不喜欢这样的公开报道。于是,后面的文章招致第二次流放,最后还被请到巴士底狱呆了一段时间。不过那时的监狱,对于伏尔泰这样有社会地位的年轻绅士来说,倒是个不错的地方。除了不能离开这个地方,做其它事情还是很随意的。这正是伏尔泰所需要的。地处巴黎市中心,一间寂寞的小囚室,倒可以让他做一些严肃的工作。他被释放时,已经完成了好几部戏剧,而且都非常成功,其中一部创造了18世纪的纪录,连续上演了四十五个晚上。
这给他带来一些收入(这正是他非常急需的),但也给他带来了才子的名声,对于一个还要谋取功名的年轻人来说,这可不是好事。从此以后,凡是在林荫道上、咖啡馆里流传的笑话,都算在了他的头上。这也是他到英国去,深造自由主义政治艺术的原因之一。
伏尔泰对古老而无用的罗汉家族开了几句玩笑(也许不是他),罗汉爵士感到自己的荣誉受到了严重的侵害,哪肯善罢甘休。当然,一位古代王族的后裔是不会和一个公证员之子决斗的,爵士把复仇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家臣。
一天晚上,伏尔泰正和父亲的一位顾客苏里公爵一起吃饭,外面有人找他。他刚走到门口,就被罗汉爵士的手下揪住,一顿痛打。第二天这件事传遍了全城。伏尔泰的样子活像漫画上丑陋的小猴子,头上缠着绷带,眼圈青紫,成了五六家通俗报刊的话题。必须要做一些激烈的事情,否则自己的名声从此要毁在这些滑稽报纸的手中了,趁着生牛排在肚子里起的作用,德·伏尔泰向罗汉爵士下了战书,然后便苦练防守战术,为这场生死决战做准备。
谁知到了大战的那天早晨,伏尔泰又进了监狱。罗汉爵士这个下流的家伙,把决斗交给了警察。直到有人拿了一张去英国的车票,准备决斗的作家才被放了出来。给他安排的旅程是向西北方向,而且他还被告知,除非国王陛下的宪兵邀请,他不得再回法国。
伏尔泰在伦敦及其附近地区过了整整四年。不列颠王国并非是天堂,但是和法国比起来,多少还有点天堂的样子。
皇家断头台在这片土地上撒下了阴影。1649年1月31日,是每个身居高位的人都记得的日子。发生在国王查理身上的事情1649年1月,第二次英国内战结束后,英国议会成立了最高法庭,对国王查理一世进行审判。最高法庭以“暴君、叛徒、杀人犯和国家的敌人”定罪,判处查理一世死刑,查理一世被斩首。,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胆敢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人身上(情况也许会稍有不同)。至于这个国家的宗教,国教当然享有相当的便利和优惠,但是那些愿意信仰别的宗教的人也能够平安无事,而神职人员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影响,与法国相比微乎其微。明目张胆的无神论者和一些惹是生非的非国教徒有时也许会进监狱,但是与路易十五的臣民相比,英国人的总体生活状况几近完美。
1729年,伏尔泰回到法国,尽管他可以住在巴黎,却很少使用这个权利。他像一只受惊的动物,虽然愿意从朋友的手中接受一点吃食,却总是保持着警觉,随时准备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他勤奋地工作着,完全不顾时间和事实,从秘鲁的利马到俄罗斯的莫斯科,写了一系列内容丰富而又通俗易懂的历史剧、悲剧和喜剧。四十岁时,他已经是当时最有成就的文学家了。
后来发生的事情,使他接触到另一种文明。
在遥远的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在土气的王宫里被一群乡下人包围着,大声地打着哈欠,苦于没有人能给他逗乐。他非常敬慕伏尔泰,多年来一直想把他请到柏林。但是对一个1750年的法国人来说,这就仿佛是移居西伯利亚荒野。腓特烈一再提高价码,伏尔泰才屈就接受了邀请。
他来到了柏林,战争也就开始了。两个不可救药的个人主义者,一个是普鲁土国王,一个是法国剧作家,怎能在一个屋檐下和睦相处呢?经历了两年的分歧之后,无缘无故而起的一场激烈争吵,终于又把伏尔泰赶回了他觉得“文明”的地方。
不过他也得到一个有益的教训。也许他并没有错,而这位普鲁士国王的法文诗也的确很糟糕,但是这位陛下对臣民宗教自由的态度却无可指摘,这比任何一个欧洲君主都强。
六十岁时,伏尔泰回到了故乡。对于法国法庭为了维持秩序而作出的严酷判决,他不甘沉默,用针锋相对的语言进行抗议。他一生为之气愤的是,上帝在创世的第六天赋予他最神圣作品以闪光的智慧,而人类却不愿运用这神圣的智慧。伏尔泰憎恨各种形式的愚昧。他把自己大部分怒火都投向“无耻的敌人”,像加图一样,他总是威胁要摧毁它,而这“无耻的敌人”不是别的,正是芸芸众生身上的那种愚昧,只要有吃有喝有地方睡,就拒绝独立思考。
从他记事起,就总觉得自己被一架巨大的机器追赶,这架机器虽看似昏昏欲睡,却有着胡茨罗波利的残暴和朱格诺的顽强。摧毁这个东西,至少要打倒它,这成了伏尔泰晚年的梦想。法国政府恰好成全了这个老家伙,为他提供了一大堆法律丑闻,着实帮了他的大忙。
第一件事发生在1761年。
在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城,有一位名叫做卡拉斯的店主,是个新教徒。图卢兹一直是个虔诚的城市,新教徒不能担任公职,不能做医生或律师,也不能做书商或助产士,天主教徒也不得雇用新教徒仆人。每年的8月23、24日,全城还要举行盛大赞美和感恩仪式,庆祝圣巴托罗缪大屠杀纪念日。
尽管这么多不利条件,卡拉斯倒是一直和邻居和睦相处。他的一个儿子成了大主教徒,但父亲仍然和这孩子亲亲热热,还对别人说,在他看来,孩子们愿意选择什么宗教是他们的自由。
但是卡拉斯家出了一件家丑,这事发生在大儿子马克·安东尼身上。马克是个不幸的孩子,他想当律师,但是这个职业拒绝新教徒。他是个忠实的加尔文派教徒,不肯改变信仰。内心的冲突使他患了抑郁症,不久病魔就侵蚀了这个年轻人的心灵,他开始大段大段地给父母背诵哈姆雷特的著名独白,独自一人长时间地散步,还常常向朋友讲自杀的好处。
这种状况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晚上,一家人正在招待一位朋友,这个可怜的孩子来到父亲的库房,用一根绳子把自己吊在了门框上。
一家人绝望了。那时,自杀而死的人要被赤身裸体脸朝下地拖过城里的街道,然后吊在城门外的绞架上让鸟啄食。
卡拉斯一家是体面人,怎能想象这样的奇耻大辱?他们围成一圈,商议该怎么办。这时一个邻居听到动静,便去报了警。一时间丑闻传开了,他家门前立刻挤满了愤怒的人群,大叫老卡拉斯该死,因为他“由于孩子要入天主教就杀死了他”。
小城市里无奇不有,在这个18世纪法国的省城,无聊就像一口黑色的棺材,沉重地压在所有人的身上,最荒唐离奇的故事也能让人如释重负地长嘘一口气。
在这种情况下,当地官员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立即逮捕了全家,以及他们的客人和仆人,还有每一个最近到过卡拉斯家的人。他们把囚犯锁上铁链,带到市政厅,投进了关押重罪犯的牢房。第二天开始审讯,所有的人说的都一样:马克怎样像往常一样进了家门,怎样离开了房间,他们都以为他独自散步了等等等等。
但是这一次城中的神职人员插手了此事,在他们的帮助下,可怕的消息传遍了朗基多克:一个嗜血成性的胡格诺分子,因为自己的儿子要回归真正的信仰,便杀害了他。
熟悉现代犯罪侦破方法的人也许觉得,当局会在当天勘察凶杀现场。马克是个很有名气的运动员,二十八岁,他的父亲六十三岁。父亲把儿子吊在门框上,却又没有经过任何搏斗,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但是没有一位市议员劳神去理会这些细节,他们都在围着受害者的尸体忙忙碌碌。自杀者马克·安东尼成了烈士,他的遗体在市政厅存放了三个星期,然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那些白衣忏悔神父像对待本教会高级成员那样,把这个死去的加尔文派教徒隆重地安葬了。他们把经过防腐处理的遗体运到了天主教教堂,这样隆重的礼节通常是主教或非常富有的教会赞助者才能享有的。
在这三个星期当中,城中各处的讲坛都在敦促图卢兹善良的人们,让他们提供一切不利于卡拉斯和他的家人的证据,公众媒体也把这起自杀案炒了个翻来覆去。五个月后,审判开始了。
有一位法官一时轻信,建议去勘察一下这个老头的商店,看看他描述的自杀是否有可能发生,但是被否决了。十二票对一票,卡拉斯被判施以酷刑,再用刑轮处死。
他被带到刑讯室,捆住双手吊了起来,直到两脚离地一米。然后有人牵拉他的身体,直到“四肢脱臼”(我抄自官方文件)。他仍然不肯承认自己从未犯过的罪行,于是被放了下来,强行灌进大量的水,他的身体很快“膨胀到自然尺寸的两倍”。因为他还是死不承认自己有罪,于是便被放在囚车上,拖到了行刑的地方,他的手臂和腿被刽子手弄断两处。后来的两个小时中,他无助地躺在砧板上,官员和教士还是没完没了地问问题。这位老人以惊人的勇气,依旧申辩自己是无辜的。主审法官被这顽固的谎言气得火冒三丈,终于放弃了这个毫无希望的案子,下令将他碾死。
这时公众的怒火也平息了,家中其他人都没有被杀。那位遗孀被剥夺了全部财产,隐居到乡下,忍饥挨饿,好在还有忠实的女佣陪伴着她。孩子们都被送到了修道院,只有最小的一个,他哥哥自杀时正好在尼姆上学,这时便机警地逃到了日内瓦。
这个案子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伏尔泰在自己凡尔内的城堡(建在离瑞士边境很近的地方,这样几分钟便可进入外国领土)中听到了这个案子,但是一开始他不愿纠缠进去。他一直对日内瓦的加尔文派牧师耿耿于怀,他建在他们城市范围内的私人小剧院被当作直接的挑衅,被他们说成是魔鬼的作品。伏尔泰一时负气便写道,他难以对这个所谓的新教烈士产生热情,如果天主教徒不好,那些可怕的冥顽不化的胡格诺派抵制他的戏剧,岂不是更坏的多!另外,在他看来(很多人都这么看),那十二位法官应该是值得尊敬的人,似乎不会毫无道理地处死一个无辜的人。
这位凡尔内的智者总是大开房门,恭迎来者。过了不几天,一位马赛商人来访,审判时他正好在图卢兹,可以给伏尔泰提供一些第一手资料。最后,他开始明白这一罪行是多么恐怖,从那以后,他再也放不下这件事了。
勇气有很多种,但是有一种,只属于一些很罕见的人,他们敢于单枪匹马面对整个社会,当法庭已经宣判,而且社会普遍认为判决公平正确的时候,他们还会为公正大声疾呼。
伏尔泰深知,如果他敢于控告图卢兹法庭司法谋杀,将会爆发一场多么大的风暴,于是他像一个职业律师那样,开始准备这个案子。他与逃到日内瓦的那个男孩谈了话,写信给每一个可能了解案件内幕的人,请律师来检验并修正自己的结论,以免愤怒使自己失去理智。他准备停当以后,便开始发动攻势。
首先,他邀请自己认识的每一个有影响的法国人(他认识很多这样的人),给国务大臣写信,要求重审卡拉斯案件。然后他派人去找那位寡妇,找到以后立即自己出钱把她送到巴黎,并请了一位最好的律师照料她。这个女人已经完全精神崩溃了,总是含混不清地祈祷,希望能在临死之前见到自己的女儿。除此之外,她已经别无他求。
后来他又和那个天主教徒儿子取得了联系,设法让他逃出了教会学校,并和他在日内瓦见了面。最后,他把所有的情况都发表在一本小册子上,这本小册子名叫《有关卡拉斯一家的原始档案》,完全由悲剧幸存者的信件组成,不包括任何伏尔泰本人的观点。
其后,在案件重审期间,他也一直谨慎地躲在幕后,但是他的宣传攻势非常成功,卡拉斯一家的案子很快成了欧洲所有家庭关心的事情,各个地方成千上万的人(包括英国国王和俄罗斯女皇)为打官司提供了捐助。
伏尔泰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他一生中最艰苦的一场斗争。
当时在位的是臭名昭著的路易十五,幸亏他的情妇对耶稣会和他们的一切(包括教会)恨之入骨,所以站在伏尔泰一边。但是国王酷爱悠闲的生活,有人拿一个默默无名的死去的新教徒无事生非,让他非常气恼。只要国王不签字批准重新审理,国务大臣自然不会采取行动,而国务大臣不采取行动,图卢兹的地方法官就平安无事。他们自以为非常强大,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采用高压手段,禁止伏尔泰和他的律师接触原判的原始档案。
在九个月的可怕时间里,伏尔泰一直坚持进行鼓动工作。1763年3月,国务大臣终于命令图卢兹地方法院交出卡拉斯案件的所有记录,并提议重新审理。当这个决定宣布时,卡拉斯的遗孀和他的两个女儿(这时已经回到母亲身边)都在凡尔赛。一年之后,受命调查这个上诉案件的特别法庭宣布,卡拉斯是被无辜处死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国王才被说动,给了寡妇和她的孩子们一小笔钱。另外,处理卡拉斯案件的地方官员被撤职查办,委婉地向图卢兹人民暗示,决不会再发生这类事件了。
法国政府也许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但是法国人民却已经义愤填膺。伏尔泰意识到,这不会是绝无仅有的司法失误,还有很多像卡拉斯那样无辜蒙冤的人。
1760年,图卢兹附近的一个新教徒乡绅款待了一位来访的加尔文派牧师,为了这桩可怕的罪行,他被没收了房产,判处终身在船上服苦役。他一定强壮异常,十三年后仍然活着。这时伏尔泰听到了他的遭遇,设法把这个不幸的人从船上解救下来,送到了瑞士(他的妻子儿女在那里靠公共救济为生),又照料这家人直到国王同意返还一部分没收的财产,并允许他们回到荒废的家园为止。
另一件是绍蒙的案子。这个可怜的伙计在一次新教徒露天集会上被抓,因为这个罪名被发配去船上做无限期苦工,后来在伏尔泰的干预下得到了自由。
不过,这些事情跟下面的案子相比,只能算是正餐前的小菜。这一幕又发生在朗基多克,自从剿灭阿尔比派和韦尔多派异端以后,这块多灾多难的法国土地只剩下无知和偏执。
在图卢兹附近有一个小村子,村里住着一个名叫瑟文的老新教徒,他是个很受尊敬的人,精通中世纪法律,并以此为生。那时这可是个很有油水的职业,因为当时封建制度已经非常复杂,一张普通的租赁契约也和现在的所得税申报单一般繁琐。
瑟文有三个女儿,最小的是个不谙世事的白痴,整天天发呆。1764年3月她离家出走,父母四处寻找,不见踪迹。几天以后,这个地区的主教通知他们,说这个女孩找过他,并表示渴望做一个修女,现在她在一个修女院。
在法国这个地区,几百年的迫害早把新教徒的精神弄得支离破碎。瑟文谦恭地回答说,在这个糟糕已极的世界,好人总会有好报的,便低声下气地接受了这一切。但是在修道院那个陌生的环境中,可怜的女孩很快失去了最后一点理智。当她令人生厌的时候,便被送回了家中。这时她的精神非常沮丧,总是惧怕各种声音、怕鬼,父母都很为她担忧。不久之后,她再次失踪了。又过了两个星期,有人从一口旧井中捞出了她的尸体。
那时卡拉斯正在受审,任何不利于新教徒的话人们都肯相信。瑟文一家想起无辜的卡拉斯的遭遇,决定不再重蹈覆辙,于是举家出逃。在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可怕旅程中,瑟文的一个孙子被冻死了,但最后终于到了瑞士。他们逃得并不算快,几个月后父母都被判定犯有谋杀孩子的罪行,并被缺席判处绞刑。还判决女儿们观看父母的行刑,然后终身流放。
卢梭的一个朋友把这个案子拿给伏尔泰,他一结束卡拉斯的案子就把注意力转移到瑟文一家。这时瑟文的妻子已经死去,还剩下为丈夫伸冤的任务。这花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图卢兹的地方法院又一次拒绝提供任何情况,拒绝交出任何档案。伏尔泰再次拿出公开报道的法宝,向普鲁士的腓特烈、俄罗斯的叶卡特琳娜进行募捐,迫使法国国王关注此事。最后,在他七十二岁那年,也就是这桩漫长诉讼的第九个年头,瑟文被判无罪,幸存者终于得返家园。
第二个案子就这样结束了。
紧接着就是第三个案子。
1765年8月,在离亚眠不远的阿布维尔城,路边的两个十字架不知被谁砸碎了,三个男孩有毁坏圣物的嫌疑,于是下令逮捕他们。一个男孩逃脱,跑到了普鲁士,另外两个被抓住了。被抓的两个,大的叫舍瓦利埃·德·拉·巴里,被怀疑是无神论者。在他的藏书中发现了一本《哲学辞典》,这是一本汇集了所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有名的著作,这一点非常可疑。于是法官决定查一查这个年轻人的过去。虽然没发现他和阿布维尔的案子有什么牵连,可是有一次宗教游行队伍通过的时候,他并没有下跪脱帽。
德·拉·巴里说有这回事,可那次是急着赶公共马车,并非有意冒犯。
然后他们就开始给他用刑,年轻人不像老卡拉斯那样忍得住疼,当下便承认自己弄坏了一个十字架。他被判处死刑,罪名是“不虔诚、领圣餐时故意不下跪不脱帽、唱渎神的歌曲、对渎神的书有赞许的表示”,以及其它一些类似的、表现出对教会不敬的罪名。
判决如此野蛮(要用烧红的烙铁撕下他的舌头,砍下右手,再把他慢慢地烧死,仅仅在一百五十年前!),激起了公众的反对。即便他犯了罪状上罗列的所有罪行,也不应该如此残杀一个少年!人们向国王请愿,围住大臣们要求缓刑。但是国家到处动荡不安,必须杀一儆百,于是德·拉·巴里经受了和卡拉斯一样的折磨,被送上断头台斩首(这已经是很大的特别恩惠了)。他的尸体以及他的《哲学辞典》,还有我们的老朋友拜耳的一些书,都被刽子手当众焚烧了。
对于那些惧怕索奇尼主义、斯宾诺沙主义、笛卡尔主义日益壮大的影响的人来说,这一天是个欢欣鼓舞的日子,这下人们可以看到,年轻人如果追随那些激进的哲学家、误入歧途的话,将会落得怎样下场。伏尔泰听到这件事便接受了挑战。他马上就要过八十岁生日了,但仍然像过去那样,以满腔热情和带着炽烈怒火的智慧头脑,投入了这个案件。
德·拉·巴里是以“渎神罪”被处死的。伏尔泰首先要弄明白,是否有这样一条法律,规定人们犯了这个莫须有的罪名便要被判死刑。他找不到这样的法律,他求助于自己的律师朋友,他们也找不出。公众渐渐明白,法官们出于自己邪恶的动机,“发明”了这个法律条文,以便除掉他们的犯人。
处死德·拉·巴里的时候,就有很多不堪入耳的传闻,现在又掀起了这场风暴,迫使法官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对第三位年轻囚犯的审判一直没有完成。德·拉·巴里也一直没有平反昭雪。案件的复核拖了好几年,直到伏尔泰去世也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但是他所作的努力——即便不是为了宽容,至少也是反对专制——已经开始显现效力了。
饶舌的老妪和腐败的法庭引起的官方恐怖行径停止了。
靠宗教力量置人死地的法庭,只有在黑暗中偷偷摸摸行事才能得逞,这样的法庭根本无法抵挡伏尔泰发起的进攻。
伏尔泰打开了所有的灯,请来了庞大的乐队,邀请公众参加,然后令他的敌人原形毕露。
结果,敌人无计可施。
登录
后才可评论.
今日热点
美国人民用“手”选出川普,世界人民用“脚”选择美国
雅酷原创
女性独特的抗老力 岁月自然流淌
康赛欧
啥叫真正的法治?(图)
菲儿天地
川普2.0—魏玛共和国在美国重演?
海阔_天空
王府就要开门啦。。。
王府剑客
川普总统大典献 诗/歌, 及中美对比
AP33912
特朗普2.0就职仪式观感
朱头山
百玩不厌的童年游戏
mayflower98
古巴行(二) 巴拉德罗的梦幻
水星98
李菲菲和华二代的职业选择
宇都宫
美国华人的出路在于跟中共切割
bxie
我愛舘格體
心之初
对川普的忠告
Danning1
再见,拜登
墙头的一朵梨花
一周热点
痴呆,是怎样炼成的
魅力野花
'难民'遇上小红书, 能爬梯多久?
BeijingGirl1
回国生活:这些APP太坏了,但还有更坏的
我生活着
杂感·随笔总汇(88)独立人格的力量
野性de思维
在温哥华自建独立屋 (十)- 新房建成和经验教训
枫叶糖浆007
穿越时光深处 只为遇见他 (多图)
康赛欧
兄妹 “ 乱伦 ” 的凄惨下场
mayflower98
竟然有高手总结了中国社会的现状,绝了
sandstone2
人老了能做什么?
淡淡的日子
这里真的像天堂吗(多图)
菲儿天地
特大丑闻
平等性
惊掉下巴?红肉与痴呆有关
风城黑鹰
别样的回国经历。。。6
金米
回国日记(2)消费降级?
laop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