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榜眼与探花郎

端起的酒 喝半杯 余下的在斟酌中回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耐得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

从隋朝元年(公元 605 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科举考试经历了整整 1300 年, 全中国有状元 608 人。
历代科考制度不同,但大致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
1. 生员(秀才)每3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叫作乡试,考取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2. 举人们隔年春天齐聚京城礼部参加会试, 录取者称进士, 第一名为会元。
3. 同年,天子设殿试或廷试,把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 分称状元,榜眼和探花; 二,三甲若干人。

中国的戏曲小说,不少作品以男主角科举高中为结局。有趣的是,戏曲中的男主角以考中状元的为多,如《西厢记》的张生,《牡丹亭》的柳梦梅,最后都市状元及第。然而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有不少是最后考中探花,如《儿女英雄传》的安骥平,《山冷燕》的平如衡,《红楼梦》的林如海,最后都市探花及第。
戏曲小说中的男主角, 很少有中榜眼的。

受好奇心的驱使, 做了一番探查, 原来这探花郎享有特殊的荣誉。

"探花"一词始自唐代, 当时还不是一甲第三名进士的专称, 而是一种特殊的荣誉 。科考榜公布后, 这一科的新进士在曲江的杏园有盛大宴游活动, 称为"探花宴"。推选两名青年英俊新科进士为探花郎, 遍游名园,折取名花。若他人先折名花,二使者被罚。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 与科考名次无关。在这种情况下, 状元可以是中年人和老头子, 而探花郎必须是英俊的年轻才子。 因此, 探花郎往往比状元公还吃香。  直到南宋末,为了区分一甲的二三名,探花才渐渐地成了第三名的专称, 但探花郎一直为士子们所艳称。
 
传说清朝时,一次殿试,江西萍乡人刘凤诰取中第三名。此人其貌不扬,是个独眼人。乾隆钦点见刘的相貌后,认为让他当上探花很不雅,但又不好直说。思忖片刻,有意要考考刘凤诰,便出对要他回答,

上联是:      独眼不登龙虎榜
刘凤诰对:    半月依旧照乾坤
 
清帝也不禁为之嘉许,但还想要试试,

又出了一联:   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汉
刘凤诰答道:   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是探花郎 

乾隆一来无奈,二来爱才,就同意了他做探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