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纪实之四十四:天津哥们儿(上)》
横不横,看中缝
匪不匪,看裤腿;
横不横,看中缝;
狂不狂,看米黄;
流不流,看背头。
这是流传在天津哥们儿中的磕儿。
天津:战国时分属赵、燕。秦为巨鹿。至金代,名直沽。明永乐二年,设天津卫。天津自古就是漕运枢纽,无论是运河还是海路。行船贩货,处处风险,帮会团伙盛行,故民风彪悍,好勇斗狠。
帮会团伙,为争地盘,称霸一方,或为什么纠纷评是非,做了断,经常得划下道来,比量比量。那时的较量是看谁自残得狠,不像今天都是拿别人撒气。如:热油锅里扔进一把斧子,下手把斧子拿出来;用手拿起一红煤球儿点烟,点完了,顺手把煤球放到大腿上(是自己的大腿,不是别人的!),烧得肉滋滋响,看谁先服软、认输。这帮人,好听点,流氓无产者;不好听,地痞无赖;天津当地话:会会儿。
还是看看我们的卷首的这几行字。那是当年流行的顺口溜,今天的年轻人恐怕没人知道其含义了。“横”和“狂”都是说这个人厉害,打架是把好手,没人敢惹。“匪”和“流”侧重在穿着上,今天讲就是时尚,当时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敢吆喝能有时髦打扮的。
“看裤腿”是说裤腿细,紧裤脚口,越细越有形,当然不能比腿肚子还细。
“中缝”是指上衣后背不是一整块料,而是两块布拼接的,拼接的缝越宽(实际上是看拼接时那两条接口线之间的宽窄),说明这人厉害。说实话,我看到天津小子们穿的,最宽也就是一寸,你弄一揸宽试试,也不好看。
“米黄”就是布料的颜色。在60年代,全国一片蓝、绿色,穿件黄衣服是挺各路的。
“背头”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头发往后背过去,吹得越高越牛,跟猫王似的。
以上这些叫背景介绍,各位再往下看就不会奇怪这帮小子咋怎么邪乎啊。
在天津就打
到兵团这帮天津知青,是河什么区的,河东?河西?反正是以打架野,出了名的那个区。
那时候打架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就是要打。要理由也有,他小子“照”了我一眼。“照”怎么茬儿?“照”就是不怀好意、挑衅、生事的眼神儿。更不要说谁走道碰了谁的肩膀头了,踩了鞋了……想打架,满地都是茬儿。
再就是帮别人打,打到最后,两案主讲和了,帮忙的打得不可开交了。常有的事。
只举一例:我们连一位天津哥们儿,因他弟弟和别人打架,他从家里拿把菜刀出去了,二话不说,朝那家伙脑袋就是一菜刀。那位本能一闪,偏了,没砍着头,可是一条胳膊差点没卸下来!
来了还打
天津知青到我们连没多久,就打上了。在伙房,和哈尔滨知青,不知道为了什么,一句话不合,动了手。天津弟兄打架爱抄东西,随手就抓起一劈柴拌子,朝那哈青就是一拌子。
连长拿这帮小子是一点折都没有,还得到宿舍给这小子说好话。那意思就是,是哈青的错,哈青该打。你打得好,打得对,打得符合阶级路线。就是,就是,别拿劈柴拌子打,一下打坏了,不就麻烦了,云云(连长家七、八只鸡,就是让天津知青一窝端了,他心里明镜似的。又怎么样!他只能哄着这帮人玩。)。
过了没多久,这架就打到外面去了,而且还动了刀子。
我们连里有两个天津知青到团部去看朋友,被一帮老北京的混混儿误会了,以为与前几天有过节的是同一帮人。于是,拿了好几把军刺,闯进这边来,见人就捅。天津人遭一措手不及,但仍全力抵抗。我们连一哥们儿,还没比划两下,就被军刺把脸给划开一大口子。他跑出去,到一认识的人家,随便抹抹血,找了一把菜刀就回去拼命去了。
另一小子,在北京人一进来时,抄起一把铁锹,就轮开了铁锹。军刺毕竟短了点,北京小子被铁锹轮上好几个。北京人就朝他去了,多亏了他,给其他天津人争取了逃跑的时间,可他自己被捅得最厉害。其中一刀,刺到大腿,划伤了大筋,后来他的腿就一瘸一拐的了。
伤了脸那位,腮帮子上也永远留下一道刀痕。怎么那么巧,划这一刀,是斜的,又有点弧度,伤好后,远远看去好像在笑,近看才知道是条疤。
那帮北京的后来给逮了起来,为首的判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