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革命公墓正门
日前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透露的计划:将八宝山革命公墓改建为中国首个国家公墓的消息,将这个颇具神秘感的地方再次纳入公众的视野。对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大多数人耳熟能详,但知之不多。究竟什么级别的人能安葬于此?它的内部布局有什么规则?其历史渊源和未来发展又是什么?究竟什么级别的人逝世后能安葬于此?它的内部布局有什么规则?其历史渊源和未来发展又是什么?
即将建成国家公墓的消息让身处清明繁忙当中的八宝山革命公墓更加引人注目。每年3月下旬以来,这个地处北京西郊的肃穆之地就成为繁华之所,奔赴此处的大量扫墓人群制造了难以想象的道路拥堵,为此交通部门每年都需要进行特别的交通管制。
清明时节的八宝山宛如一个盛大亲切、充满人情的聚会,暖阳之下是手执鲜花的如织人流,消融了这里阴郁和神秘的气息。一位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的官员说,这里本来就不神秘,是人们把它想得神秘了。
在这位官员的设想中,国家公墓具有崇高地位,象征着国家的荣耀和精神。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个一直享有神秘感的地方在未来将致力于增进与国民的亲近和融合。
八宝山的三个墓区
4月5日清晨,现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来到八宝山为安葬于第一墓区的父母扫墓。在占地十余平米的双亲墓前,他摆放花篮并深情鞠躬。曾庆红的父亲曾山曾任国务院内务部部长,母亲邓六金生前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顾问。
八宝山革命公墓最初规定,进入八宝山的领导干部须是县团级以上。但后来随着墓地面积的日益紧张和人数增多,1992年4月,经中组部批准,干部标准提升为地方厅局级,部队师级。
总体布局来看,八宝山革命公墓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墓区,二为骨灰堂。墓地或骨灰的安放格局遵循生前政治级别而定。位于整个公墓北向顶端的一墓区内主要安葬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副部级以上干部、民主党派领导人士。因此,一墓区是公墓中政治规格最高的地方。
1950年,任弼时同志因病逝世,他是建国后第一位故去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八宝山建成后入葬的第一位国家领导人,因此任弼时墓被称为“八宝山第一墓”。这一墓地面积300平方米,在公墓中面积最大。之后,第一届中央政府副主席、民主人士张澜去世,葬于任弼时墓西,1955年6月18日纪念原中共领袖瞿秋白牺牲20周年时,有关方面又把瞿秋白的遗骨从福建长汀迁葬任弼时墓东,由此逐渐形成了第一墓区。
第一墓区后来范围增大,位置排列自然形成,但也慢慢形成了规律。以任弼时墓为基准平行两侧为政治局常委级人物,包括:彭真、姚依林、陈云、李先念。再往下第二级台阶,有一些四副两高(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务院、国家元首副职及最高法、最高检正职)人物和部队高级将领。据八宝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员介绍,一个并非有意为之的格局特点是,一墓区东侧主要是党的领导干部,西侧公墓则多为民主人士。
八宝山现共有三个墓区,进入正门后的大道两侧分别为二墓区和三墓区——它们占据了公墓最显著的位置,是在一墓区形成后扩展而成的。这两块墓区主要以级别较低的县团级干部为主,安葬的是530多位逝世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其中也不乏科学、教育、文化界的著名人士,如在西侧二墓区就有林徽因、徐悲鸿、闻一多、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文化名人。这些人物和他们颇有些个人风格的墓碑夹杂在大面积的多以五角星和党徽为碑面、以戎装为遗像的革命者墓碑中显得格外特殊。
据北京市殡葬管理处黄峭泉主任介绍,八宝山革命公墓建成之后并没有根据逝者身份进行专门分类,仅是按逝世的先后时间顺序依次建墓。如1955年4月离开人世的林徽因,其墓旁就是一位同年6月去世的森林工作者。二、三墓区的墓碑朴素庄重,形式统一,每块占地一平方米左右,墓盖以水泥制成,墓碑为汉白玉石雕刻。据园内工作人员介绍,这里墓下安葬几乎都为遗体,而不是骨灰。
记者在墓区没有发现安葬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著名领袖遗体的墓地,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提倡火化后,他们逝世后的安放方式就出现了一些变化。
骨灰堂按级别分类
4月5日,记者进入位于公墓中部的骨灰堂,发现这里是公墓中祭奠人群最密集的区域。家属纷纷从室内拿出骨灰盒重新打理、擦拭和更换新的党旗,并接受阳光的照射。每个骨灰堂都是独立的仿古建筑,传统的屋檐门窗雕刻给骨灰堂增添了许多古香古色的感觉。
1960年代,中国提倡共产党员一律火化,即后来人们所说的“死不占地”。毛泽东带头在倡议书上签字,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等先后签名。在这一背景下,八宝山革命公墓又将原护国寺殿堂改建为革命公墓骨灰堂。目前为止,骨灰堂占地2400平方米,共有骨灰室28间。
进入骨灰堂大门,最先看到的是“红军墙”,墙面镌刻着“弘扬红军精神,建设伟大祖国”。记者看到,这面墙上的编号已达到1058号,距最后一个编号 1135号,剩余空间不足100个。1988年以后,由于骨灰堂骨灰寄存空间紧张,骨灰堂院内开始建起骨灰墙。11面骨灰墙分别位于骨灰堂北、西、东三面,在大约一百米的狭长通道两侧,密密麻麻布满鲜花和遗像。
骨灰室中历史价值最高的当属中一室,又称骨灰安放一室或瞻仰厅。据曾瞻仰过此厅的人描述,骨灰堂一室没有奢华的装饰,但却充满庄重静穆气氛。迎面正中的一座骨灰盒(101号)是朱德元帅。紧挨着朱德的是彭德怀元帅(102 号)。陈毅元帅的骨灰盒也安放在这里。而贺龙元帅,这位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的骨灰盒,据说恰好安放在81号位置上。
一室还安放了董必武、陶铸、廖承志、李富春、许光达、陈赓、徐海东、林伯渠等已故领导人的骨灰。此外还安放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前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治中,起义将领傅作义、陈明仁的骨灰。虽称为瞻仰室,但这里并不对外开放,仅接待家属。
实际上,整个骨灰堂都只对家属开放,他们凭骨灰存放证到这里祭奠亲人。管理人员说,不对外开放的原因,一是为了确保骨灰安全,因为曾发生过骨灰失窃事件,再者长期接触室外空气,对骨灰保存不利。
骨灰堂内28个安放室的存放规格亦有不同,除中一室外,还有九间安放室存放副部级以上干部的骨灰。记者进入的东1—3室面积大约二三十平米,室内安静恬淡,光线柔和。很多骨灰盒上放着鲜花、党旗。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几间屋子,正部级要放置正面位置,副部级放在两侧。
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的骨灰摆放完全按照生前级别,因此很多革命家、领导人和他们的妻子因级别关系不能合葬,例如陈毅的夫人张茜因级别不够就不能和陈毅共同进入中一室。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也同样分属两地。
从寺庙到公墓
八宝山革命公墓素来更多是个政治词汇,因为与历史政治人物的紧密关联使其饱含神秘与庄重。而实际上,这里的建筑却洋溢着中国传统园林的幽雅气质。占地 150亩的革命公墓,元代为灵福寺旧址,明代改称褒忠护国寺。在仿西汉建筑风格的灰色门楼上,门楣横书“八宝山革命公墓”。门前两侧是两尊雄视通衢的石狮和四棵刚直的百年古柏。
门口有保安守卫,但任何人都可以随便进入,不收门票也无需出示证件。进入大门,笔直大道直通前方,透过道旁两侧的苍松翠柏,齐整密集的庞大灰色墓碑群缓缓浮现--革命公墓的历史肃穆感逼人而来。
作为中国声名最著、规格建制最高的国家级公墓,八宝山革命公墓到今天已经经历五十多个春秋。1949年12月,建国后不久,周恩来指示北京市政府寻找一处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离市区不很远且不占良田的地方作为革命先烈的安息之地。周恩来还考虑到,现任的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去世也应有一个合适的葬身之所。
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深感责任重大,很快成立了公墓筹备组。最终他们来到西郊一个村落,这个地方因盛产八种矿物而以“八宝山”为名。八宝山南面半坡有一片古庙宇式的建筑物废址,这座始建于明朝的护国寺环境优雅曾为太监居所。几经勘察,北京市政府从其第48代住持手中收购寺院最终作为公墓地址。
1950年初,北京市政府报请政务院批准,正式修建“北京市革命公墓”。1970年,周恩来认为这里应该安放埋葬的是全国烈士和领导人的地方,因此改称“八宝山革命公墓”--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国家公墓的梦想
八宝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直接对口的单位是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涉及高级领导人的建墓、迁建或一些重要变动,都需要中央组织部的批复。如贺龙元帅的家属将于今年6月将他的骨灰迁至张家界贺龙公园,就是经过中组部批准通过的。
目前,逝者进入八宝山革命公墓需要履行一定的审批程序。符合厅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需本单位开具介绍信,并提供任命书复印件,由上级部门审批以后就可以将骨灰存放在这里。同时骨灰可安葬于墓地,但墓地需要花比骨灰堂更多的价格购买。
工作人员透露,按位置大小和石材不同,墓地价格分别在18万至80万之间。尽管通行规定公墓区墓地不得超过1平方米,但在八宝山一墓区,新建的十几平米的墓地仍可见到。
现在,前来咨询申请买地的人越来越多,革命公墓在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土地。新建的大片墓地夹杂在各个角落里,略显局促。骨灰墙正在以每月1000个的速度存放骨灰盒,骨灰堂内的位置也几近用尽。这里的工作人员说,占地150亩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公墓的北侧已经征地260多亩用以扩大规模。
八宝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作为一个只有50多人的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年财政收入在1000万左右。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内部人员也期待能早日建成国家公墓,这不仅意味着一种国家的荣耀,也意味着单位规格的提高。现在的八宝山革命公墓的上级单位是北京市殡葬管理处--这是北京市民政局下属的一个处级单位。该处的一位官员表示,一个处级单位管理着一个如此重要的政治性公墓是非常奇特的,很多事情他们是作不了主的。
据介绍,许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国家公墓,比如美国的阿灵顿国家公墓、奥地利的维也纳国家公墓、德国的柏林多罗顿国家公墓等。 “国家公墓是专门埋葬那些为国家作出特别贡献者的墓地,象征着民族精神和国家荣誉。”据悉,拟建的国家公墓将会强化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教育、文化旅游功能。从这个角度说,有关方面将逐渐改变它的神秘感。
这位一心想把未来的八宝山国家公墓建成类似美国阿林顿国家公墓的官员说,我希望未来的八宝山能成为一个开放之地、文化之地,有大片的草地和优美的墓碑,我们的国民骄傲地徜徉于此。
的确,一位到过美国最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的人曾写道:阿灵顿公墓的一切都是宁静的,走在这片美丽的地方,游人不会有不安的感觉。更多的人会觉得,自己被一种崇高的精神拥抱了。爱国主义精神是强烈的,而且自然而然地流露着,和这片美丽的土地融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