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 ) 衣帶漸寬終不悔
那時我三哥走出校門已一年多了,他比我幸运,多读了三年書,開始在自學高中課程,他說何不像他那樣大家一塊兒自學呢。我說文化太低,恐怕難以入手吧。他說不懂的,將盡他所知指導。他找出讀過的舊課本,慢慢講解要怎樣入手,並指導我閱讀自學之鑰那套叢書,自學就這樣地開始了。
除了歷史、地理、生物、政治我毫無興趣,其它什麼都學,計有語文、平面幾何、代數、物理、化學與英語。習慣是慢慢形成的,幾天後,看書學習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了,訂出日課表,按部進修。沒有老師的課堂講解,沒有同學之間的相互切磋砥礪,更沒有實驗室藉以鞏固所學,都將影響學習的質量。為了彌補這些缺失, 唯有加倍的努力﹕清晨早起,趁頭腦最清醒的時候,背記公式定理和英語單詞。有時去山上樹叢裏讀書,效果尤其好。自然界毫無雜音,微風吹拂,心曠神怡,待到朝陽射出萬道金光,山河又為人間迎來新的一天的時候,幾乎已讀完一天的課程。另一方面,我找大量的習題來演算,除了物理化學的實驗題無法做,其它可說一題不漏。還找課外的資料讀,以充實學習內容提高學習質量。演算數學題成了趣事,碰到難題會廢寢忘食苦思冥想,一旦解出,其快樂真不可名狀。當碰到解不出的難題時,只有請教三哥。小鎮上再沒有第三個人在自學,想找伙伴根本不可能。而他也總是不會令我失望。有一次他也被難住,怎麼也解答不出。一天清晨他醒來高叫﹕“有了有了,給我解出了!”原來他在夢中得到提示,解出了那道難題。
對於語文,似乎不覺太難,它是小學課程的延伸。那時我的方法採取一面按課文學習,句法詞義一定弄到透徹理解,決不含糊;另一方面找小說讀,增加詞彙,提高修辭技巧。還記得那些年讀過的書有﹕吳承恩的《西遊記》,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蝕》與《腐蝕》和他的短篇小說,馮夢龍的《警世通言》 ,與魯迅的雜文等,間或也讀些翻譯小說,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罪與罰》、《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小鎮貧窮而落後,弄到一本好書的機會很少。受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啟發,開始讀《古文觀止》。古文的詞句艱澀,文理也難懂,讀來非常吃力。有人說讀古文要用背誦的辦法,我也如法炮制,與我三哥競賽看誰背得多,果然在寫信時覺得文筆流暢了些。死記硬背的方法或許顯得笨,但也會收舉一反三、融匯貫通之效,這姑算是一點讀書心得吧。再一個收穫是,古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闊胸懷,時時在感化著我,看看周圍一些人的自私愚昧、勢利浅薄,显得多麼可笑與可鄙!那可能就是我們為什麼身處濁世而尚能潔身自愛的原因吧。不過當我讀到韓愈的《師說》第一段﹕“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時,內心升起莫名的悵惶。這里說到的“道”是指真理,古人不從師而難以明瞭真理,可是我們何處去覓老師呀!尤為可畏者,學校的老師,只有教自然科學的,講的還算是真話,至於人生哲理,誰還敢說真的?學生聽到的多是違心之論。現在想來,如從這一角度來講,我受毒害較少,反而成了幸运儿了。
說起自學英語,也有點滴可記。既然想進高中﹐必須通過考試關﹐英語也是少不了的。學習英語﹐首先碰到的是語音,問老同學,他們只知道某一字的讀音,未學過的不會唸,就是說不懂音標。這就難煞了我,我不能字字去請教發音,所以必須自己學會音標。當時最流行的是國際音標﹐怎麼個學法?還是土法上馬吧。大哥從香港寫信來,詳細講解音標的發音法,用國音、家鄉音、上海音,甚至動物的叫聲夾雜著教,居然也管用,後來證實發音的準確度八九不離十呢!大哥為了激發我們的讀書興趣,寄些簡易的讀物來,有《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魯濱遜飄流記》、《羅濱漢和阿林愛德》、《泰西三十軼事》等,學起來很覺得新鮮有趣。
冷酷的現實並沒有淹沒我們的理性﹐儘管學以致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儘管旁人常投以譏笑的目光﹐儘管因營養不良而常感到虛弱﹐我們仍一步一腳印艱難地走下去。 我們也深深懂得﹐除了自學的自由尚未剝奪﹐我們已一無所有了。而也只有學習﹐才能脫離愚昧庸俗﹐不趁年輕時學習﹐必有後悔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