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流传一篇《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钱三强和他的“ 女神” 》的文章,作者为祁淑英。我曾向钱思进询问,文章讲述的关于钱三强先生的故事是否真实,怎么以前从未听说过。现经钱民协,钱思进来信证实该书存在的大量抄袭与虚构事实的情况,他们感到万分焦急,希望通过《我的博客》转载以下两篇文章,并建议各网站将《钱三强和他的“女神” 》及该书的其他相关内容尽快删除。以便更快更有效地肃清该书已广泛传播的恶劣影响。
人物传记可以虚构事实吗?
钱三强家人严肃批评《钱三强与何泽慧》一书存在抄袭与虚构
近日,一本名为《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 中国的居里夫妇 —— 钱三强与何泽慧》的图书搅乱了钱三强家人的生活。钱三强先生生前的秘书葛能全与钱三强之子、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钱思进先后来到科学时报社,向本报记者反映了该书存在的大量抄袭与虚构事实的情况。
据钱思进讲述, 2 月中旬,正在瑞士日内瓦出差的他忽然收到一位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邮件 中附上的是一篇从互联网上下载的题为《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钱三强和他的 “ 女神 ” 》的文章,朋友在信中向钱思进询问,文章讲述的关于钱三强先生的故事是否 真实,怎么以前从未听说过。钱思进浏览后不禁愕然,作为钱三强的儿子,这篇文章中所描述的大部分事情也是他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尤其是最后一节 “ 临终为爱妻 深情吟诗 ” 所描述的: “ 这一天,钱三强从一位病友手中借到了菲律宾民族英雄、著名诗人黎萨的一个袖珍本诗集。他躺在病床上,怀着沉痛的心情给他的爱妻读了黎萨的一首绝命诗 ……”
“ 这完全是胡编乱造! ” 钱思进愤怒地向本报记者表示。钱思进介绍,父亲当时虽然因心肌梗 塞住进了医院,但从来没意识到自己会不久辞世,他和家人们都以为,像前几次住院那样,休息恢复一段时间即可康复。而书中所描述的情形与真实情况大相径庭。钱思进说: “ 我记忆中父母从来没有读过什么诗,我相信他们也没有听说过诗人黎萨的名字,并且从最后发病到去世前几小时他还在跟我母亲开着玩笑,又怎么会 ‘ 怀着沉痛的心情 ’ 读黎萨的什么绝命诗呢? ”
《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钱三强和他的 “ 女神 ” 》一文是摘自于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9 年 1 月出版的《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 中国的居里夫妇 —— 钱三强与何泽慧》(以下简称《钱三强与何泽慧》)一书,作者为祁淑英。
钱思进在日内瓦发现书中存在大量虚构事实后,立即与国内的家人取得了联系,随后,他的二姐钱民协(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与表姐葛运培(沈阳建筑大学退休物理教授)立即订购该书进行核对,进一步发现该书中存在大量抄袭,于是又联系了《钱三强传》的作者葛能全。
葛能全是钱三强先生生前的秘书,在钱先生身边工作 16 年之久,曾先后著作出版《钱三强年 谱》、《钱三强传》等书。通过查找比对,《钱三强与何泽慧》一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抄自葛能全于 2001 年 2 月出版的 “ 科学巨匠 ” 丛书《钱三强》及 2006 年 6 月出版的《钱三强传》(修订本),此外还有部分内容抄自 1990 年 1 月出版的王春江所著《裂变之光 —— 记钱三强》一书。
葛能全用 5 天的时间认真对比着以上三本书,并通读了《钱三强与何泽慧》,详细指出了其中 的抄袭与虚构事实之处(全文另发)。葛能全向本报记者表示,通过通读,发现该书的错误比比皆是,并对此深感忧虑。葛能全说: “ 钱三强先生作为著名的核物理 学家和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他的传记也是科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容以假乱真,而历史的真实性往往会被一些虚假的内容所蒙蔽,散布假的很容易,但纠正起来却很难。《钱三强与何泽慧》一书存在着大量虚构的情节,可能会满足一些读者的猎奇心理,因此也势必会混淆视听。我与钱三强和何泽慧两位先生在一起 几十年,又为钱先生做了 16 年秘书工作,本着对两位老人负责的态度,我有必要站出来澄清一些事实。 ”
钱思进回国后发现,《钱三强与何泽慧》一书中的很多章节已被多家媒体转载,并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他与家人感到万分焦急,并希望通过本报呼吁,建议各网站将《钱三强和他的 “ 女神 ” 》及该书的其他相关内容尽快删除。
一本不合格的传记
日期: 2009-04-09 作者:苏华 ; 张继红 来源:文汇报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从事着何泽慧的父亲何澄的传记的资料搜集和写作。所以,我们十分注意新近出版的《钱三强与何泽慧》一书(祁淑英著,春风文艺出版 社, 2009 年 1 月版)。遗憾的是,从我们掌握的史料来看,此书中凡写何泽慧和她的父亲何澄以及外婆王谢长达的,多为误人子弟的 “ 创作 ” 。如: “ 何泽慧祖 籍山西灵石县。何氏家族原是声名显赫的晋商。 ” ( 17 页); “ 何澄作为爱国商人,在苏州城驻足后,首先想到的是发展民族工业,于是,他在苏州城创办了一家织布厂 …… 这期间,何澄结识了一位长辈 —— 苏州城著名的知识女性谢长达。因为谢长达也同样酷爱收藏,酷爱收藏图书,她在苏州城创建了一座藏书楼,也就是苏州城的第一座图书馆 …… 谢长达在热衷收藏的同时,无疑对喜爱收藏的何澄颇有好感,于是,谢长达将自己的女儿王季山许配何澄。 ” ( 19 页)
真实的何澄和王谢长达的身世是怎样的呢?
何澄,字亚农,号真山。 1880 年出生在山西灵石县两渡镇一个已经累世五代的 “ 科举旺族 ” 中。在科举取仕的清代,两渡何家在黄卷青灯之下,把读书、应考和做 官发挥到了极致。到清代末期科考废止,灵石两渡何家中进士者 15 人:在清廷中枢机关 —— 内阁、各部院衙门、内府以及地方文武官衙门供职者六十余人。直到今 天,两渡何家仍是研究明清时期文化家族何以繁盛的一个典型例案。 1902 年,何澄自费东渡日本,开始了 “ 强国梦 ” 的征程。他是同盟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并且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志在推翻 “ 满洲政府 ” 的同盟会秘密外围组织 “ 丈夫团 ” 的主要成员。 1907 年,何澄毕业回国,被清廷陆军部通国速成武备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聘为兵学教官。 1909 年,何澄入清廷军咨府第二厅任职。同年,经明代大学士王鏊第十四世孙、晚清著名的物理学翻译家、曲学家王季烈介绍,与其妹王季山结婚。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何澄自京城南下,协助陈其美谋划光复上海,任沪军第二师师参谋长。 1912 年 8 月,何澄退出军界,回到苏州定 居,在十全街建造了自己的第一所私宅 “ 二渡书屋 ” 。 1915 年,开办了益亚织布厂,生产一种上等的丝光爱国布。
如此一个 名满天下的科举世族,在作者笔下,竟成了 “ 晋商 ” 。更为荒诞无稽的是,何澄买下网师园的时间是在 1940 年,但依作者的描述是在何澄开办织布厂的同时,即 1912 年前后。因为把何澄购买网师园的时间提前了二十多年,所以,书中出现了不少 “ 原子世界的科学伴侣 —— 中国的居里夫妇 ” 在网师园中生活的情节,这当然都是惹人发笑的没谱的事。到 1948 年,何泽慧和钱三强回到苏州,
这时网师园确实是自家的园子了,但何澄早在两年前便已去世。作者却让何澄从天堂回到了人间: “ 何澄老人用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泾溪》诗来劝慰女儿和女婿。 ” ( 149 页)读着这样的描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王谢长达是一个令人佩服的老太太。当时的苏州人不管是缙绅还是平民,都管她叫王三太太。 1902 年,她就组织了 “ 放足会 ” , 1906 年,她在苏州十全街东小 桥与其他开明人士自筹资金创办了振华女子两等(高等、初等)小学堂(其后成为赫赫有名振华女中,即现在的百年名校苏州十中)。 1911 年 11 月,上海光 复,她在苏州成立起 “ 女子北伐队 ” ,自任队长,为革命军筹募军饷,与何泽慧的父亲何澄一起,为推翻清廷、建立共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1915 年,她与同仁 发起成立 “ 女子公益团 ” ,任德行部长。诚如蔡元培于 1934 年在王谢长达追悼会上所说: “ 先生一生事业最重要的,是对于男女平等权,最着力而最有成效 ” 。 但在祁淑英的笔下,王谢长达却成了一个只喜爱收藏的人。把一个伟大新女性一生事业抛开不顾,这对一个传记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很奇怪的态度。
作者在书中有枝有叶、有板有眼地说王谢长达创建了 “ 一座藏书楼,也就是苏州城的第一座图书馆 ” ,这其实也是移花接木。苏州最早的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始建于 1914 年,原名为 “ 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 ” ,是在清末正谊书院(今府学东沧浪亭北,可园内)学古堂基础上建立的。而祁淑英所说的王谢长达创建图书 馆,其实是振华女校于 1928 年搬迁到苏州织造署内之后,由何泽慧的二姨王季玉于 1930 年所建的振华女校图书馆。为感谢并铭记老校长王谢长达创办振华女校的丰功伟绩,校董会决定将这座图书馆命名为 “ 长达图书馆 ” ,并请蔡元培题写了馆名。
尊重历史,是任何一部传记文学的命根。以文学的幌子,一味胡编乱造,则是万万使不得,行不通的。
《钱三强与何泽慧》一书错误较少的是写钱三强的部分。但此中的许多情节和对话,与钱三强的秘书、原中国工程院秘书长葛能全所著的《钱三强》(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6 年 6 月版)有惊人的雷同。我们只举其中的一例。
祁淑英著《钱三强与何泽慧》第 142 页:
随着几声汽笛的长啸,轮船徐徐驶进黄浦江,阔别十一年的上海渐渐出现在眼前。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心情无比兴奋,他们抱着七个月的女儿祖玄,站在甲板上兴奋地说:
“ 我们终于回来了,我们终于到家啦! ”
这一天,是 1948 年 6 月 10 日。他们在大海上足足颠簸了一个月零八天。
他们上岸的码头,正好是十一年前何泽慧登船去德国的那个码头。如今这里景物依旧,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只是觉得,更破旧,更脏乱,更多了许多伸手乞讨的贫苦的同胞,走不几步就会有一只手伸到面前。面对这样惨不忍睹的景象,何泽慧心里顿觉沉甸甸的。
赶来迎接姐姐、姐夫的何泽诚,则不以为奇。何泽诚把话题扯开来,说: “ 你们人还没有到,消息早在报纸上传开了。 ” 何泽慧的胞弟也是一家小报社的记者,人很热情,也很爽朗,一见面就说开了新闻旧事,这使得何泽慧的心绪有所缓解。
葛能全著《钱三强》第 159 页:
随着几声汽笛,轮船徐徐驶进黄浦江,阔别 11 年的上海渐渐出现在眼前。钱三强和何泽慧的心情无比兴奋,他们抱着七个月的女儿,站在甲板上不住地说: “ 终于到了,我们到家啦! ”
这天,是 1948 年 6 月 10 日。他们在大海上足足颠簸了一个月单八天。
很巧,他们上岸的码头,正好是 11 年前钱三强登船远去的那个码头。如今这里景物依旧,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除了更破旧更脏乱,更多了许多伸手乞讨的人群,走不多几步就会有手伸到面前。面对这样场景,钱三强心里顿时生出沉甸甸的感觉: “ 怎么有这样多要饭的? ”
赶来迎接姐姐、姐夫的何泽诚,则不以为奇,随口应了一句 “ 这算不得什么 ” ,便机灵地把话题扯开: “ 你们人还没有到,消息早在报纸上传开了。 ” 何泽诚也是一家小报社的记者,人又热情爽朗,一见面就说开了新闻旧事,使钱三强顿觉眼界洞开。
两相对比,我们发现两书中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 他们上岸的码头 ……” 那一段中传主人物的变化:祁淑英所写的感到景物依旧的主人公是何泽慧,葛能全所写的感到景物依旧的主人公是钱三强。那么,两者之间,谁是原创呢?我们以为葛能全是原创。我们手里有一封何泽慧 1936 年 9 月 20 日给她大姐何怡贞的信。从信中 完全可以证明,何泽慧是在 1936 年 9 月 3 日从北平动身,坐火车经莫斯科而于 9 月 15 日到达柏林的。但在祁淑英的笔下,何泽慧却是 1937 年从上海坐船去 的德国。显然,她是把葛能全写钱三强去法国的时间和地点改成了何泽慧,结果不但导致何泽慧前往德国的时间地点路线全错,而且还露出了她照搬葛书的破绽。
1997 年,有感于我国传记文学的鱼龙混杂,我们曾在《书屋》杂志上撰写一篇小文 —— 《传记大师莫洛亚与中国的传记文学》。文章结合法兰西学院院士莫洛亚 ( 1885-1976 )的 “ 艺术传记 ” 作品,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对于莫洛亚的一些主张,我们深感敬佩。如: “ 传记作品应该严格依照史料进行创作,对传主 的生平材料全部取之于历史,不可掺兑任何虚构的成分 ” ; “ 传记作家不能构想情节,不能人为地使之完善。传记作品的特点是只能依赖事实本身。传记作家不能依照典型化的一般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而要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 这一直是我们评判一本人物传记是否合格的参照线。因此,我们认为:《钱三强与何 泽慧》不是一本真正的传记,这是一本编造、拼凑而成的书;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不合格传记的一个典型的标本。
附件:钱三强先生的子女给我的Email:
恒胜哥和亚丹姐:您们好,
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