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句古训,意思是一个社会不怕贫困,但怕贫富差别太大。这条语录很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治理。我想从两千年前中国封建大一统的社会形成之时,治国的精英们就把这条做为安天下的座右铭了。从两千年前到现代社会的两百年前,中国一直是个超稳定型的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一个大王朝建立后,往往会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三代之治”等,但后来各级官吏的腐败不可抑制,社会贫富差别急剧拉大,百姓怨声载道,在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揭竿而起,一个腐朽大王朝就会覆没,然后在社会废墟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个新的大王朝。中国超稳定型社会得以继续延续。
中国超稳定型封建大一统社会,在近两百年前被西方列强的入侵打乱。欧洲列强在相互征伐中,在对外扩张中壮大了自己,形成不断进取的民族性格。工业革命后,其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对外扩张的冲动有了更强有力的依托。1840年之后,中华民族在劫难逃了。当时的中国的清朝政府开始走下坡路,官吏的腐败正侵蚀着清朝统治的根基。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入侵,我想到时候“可载舟也可覆舟”的民众会造反,新的统治精英会利用农民造反建立一个新王朝。西方人来了,轻易地将曾悍勇异常的八旗兵和人数重多的绿营兵打败。中华民族有了痛心疾首的一百多年历史,一次次战败,一连串丧权辱国的的条约强加在中国人头上。最后,被原来的“学生”--后来转向从师欧洲的日本臭打。屈辱地战败后签署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赔款二亿两白银,让中华民族元气大伤。当时日本人都没想到中日甲午战争会有这么大的回报。他们用中国的赔款的一部份大办教育,普及高中义务教育,极大地提高了国民素质。
日本的昌盛当然是建筑在中华民族愈发悲惨的境地上。中国的精英们开始发愤图强。从清末的洋务派到“戊戌变法”,从孙中山的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从国民党统一中国到国共内战,半个多世纪中国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战乱不断,中间还夹着个八年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国越发地积弱,成为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这一阶段我们都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中国社会一直处于矛盾激化的状态,主要因素就是贫富不均。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因为其局限性不能解决社会的贫富不均,而率领农民造反的毛泽东们却能给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农民以希望,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倾向与占在中共一边。由此,国民党人必然失败。
毛泽东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准封建王朝。既然是搞封建那一套,“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成为老毛治国的原则。这TMD真糟。辛亥革命好不容易推翻了封建统治,三十八年后又有个准封建王朝建立。毛建国后制定的一系列大政方针都是围绕着“不患寡而患不均”制定的,发展生产力放在次要的地位上。长此以往,中国还得被列强给收拾喽。不过您也别太沮丧,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延续性,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不还持续两百年嘛。毛泽东建立准封建王朝可以看成是一种中国社会制度转化的反复。同时,中共毕竟统一了大陆,为社会转型和发展生产力留下基础。不然,我们怎么会有1980年代后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呢?西方民主国家的社会注重生产力的发展,他们才不会“不患寡”呢。他们要尽一切可能为自己挣得实际利益,要富有了还要更富有。不然一个社会怎么会有向前发展的动力?那西方社会是否“患不均”?当然,他们一样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不能让贫富差别拉大。资本主义社会在欧洲刚刚建立的时候,社会因为贫富不均,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处于危机状态,要不然怎么会有个犹太思想家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论呢?但资本主义社会毕竟挺过来了,逐步成熟了,有了一整套抑制社会贫富不均的理论和法规。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研究中也吸收了大量社会主义的东西,这也算是马克思对人类的贡献吧。
中国大陆现在也不会“不患寡”了。人类社会中,一个国家再甘心贫困,最终只能灭亡。但中国目前的社会要“患不均”!而一党专政的制度不能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