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性?
张一凡 2009/4/30
什么是人性?为什么要思考人性的问题?
因为,认识、分析、理解人类社会中所发生的一切社会现象和规律的源头和基础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人”,这是人类自我认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范畴。笔者认为,人性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是存在和意识也即是物质和精神的对立统一。
曾经占据压倒地位的观点这样描述人性:“当作人的特点、特性、特征,只是一个人的社会性 —— 人是社会的动物,自然性、动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 …... 既说人,它只有一种基本特性 —— 社会性,不应该说它有两种基本特性:一是动物性,一是社会性,这样说就不好了,就是二元论,实际就是唯心论。”
对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甚至把人的先天禀赋等都看作是社会属性的表现,这是由于对进化论缺乏更深入理解的缘故。笔者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第一位的,社会属性是第二位的。因为人之所以需要组成团体组成社会其最根本的、最初始的原因还是为了生存,是为了人这种生命现象的维持和延续,即首先是有生命的存在然后才有组成生命的群体。这两者是统一的,是相互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条件的统一体,就像意识和存在的关系一样,也和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一样有一个第一位和第二位的问题,这是在正确方向上更深入了一步的历史唯物主义。有些观点虽然承认人的自然属性,却没有意识到人的自然属性也处在进化当中,人类与地球自然环境中的任何生命现象一样是大自然演化的结果,而这个演化并没有终结也永远不会有终结,今天的人类仍然处于这个演化之中,人性对立统一的具体内容也处于演化之中。但是由于中国文化传统数千年一贯的重“人”轻“天”(重人类社会轻自然万物)的思维倾向,一直是更多地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甚至为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而刻意否定人的自然属性,例如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到了现代,在分析人类社会现象时虽然看起来是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强调的过多,却没有意识到首先应该是存在决定意识,然后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即不可能离开人的自然属性谈人的社会存在。人性的本质就在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不承认这种既对立又统一缺一不可的本质特性,割裂了人与动物的联系就是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也就是割裂了物质与意识的联系,这才是二元论。
比如曾经占据压倒地位的观点就是这样认为的:“自从人脱离猴子那一天起,一切都是社会的,体质、聪明、本能一概是社会的,”这里先不说“自从人脱离猴子那一天起”的这个时间点如何确定,其实人在没有“脱离猴子”以前也具有社会性。不用说人类和比较接近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就是蜜蜂、蚂蚁等许多昆虫类、鸟类和许多其他哺乳类动物等等都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一样,这是所有这些生命现象维持生命和延续生命的必须!与人类社会不同的仅仅是其它种属的生命现象其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以及组成社会的方式、结构和机制。而且即便是“自从人类脱离猴子那一天”之后,人也不可能与自然属性彻底决裂。甚至中国古代哲学对此也是意识到的,比如孟子说:“食色性也”,王阳明也强调“好好色,恶恶嗅”的“人性”。可是到了现代却成了:“人的食色是社会的,与动物的食色根本区别。”其实这并不是什么根本区别,不同的仍然是形式,人类同样经历过茹毛饮血的时期,到了后来人的“食”才是经过人类行为处理(烹调)过的,“食”的内容和仪式也才逐渐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人类同样经历过杂居、群交的时期,也是到了后来人的“性”才是受到人类自己的社会舆论、道德标准或行为规范限制的。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否定人的自然属性,这种思维倾向的发展结果就是一切以人类社会为中心而否定了人与自然界的本质联系,这样既阻碍了人类的自我认知,也阻碍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知,结果只能是极大地束缚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文化传统数千年一贯的重“人”轻“天”发展到极端就是自我掘断自然的根基,人为地造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为是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自我欣赏越来越精致高雅的文化形式,却最终不得不尴尬地面临“三千年从未有之变局”,也总是对为什么“野蛮”“落后”的民族会战胜“文明”“先进”的民族百思不得其解。或者说哪些社会、什么样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促进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这些人类社会群体或这些文化传统就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民族或社会群体就具备更有利的竞争优势,“一切竞争都是文化的竞争”这才是这句话准确的根本含义所在。
再进一步,过分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源头在于如何看待人与动物的区别,在论及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时,占据主流地位的观点一直都是认为关键在于人能使用和制造工具。应该说这是一种时代造成的认知上的局限,其实现在看来把这种观点绝对化阻碍了人的自我认知的深化。能使用、制造工具并不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许多动物也会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这已经有大量的观察事实。只是人类由于进化过程中偶然的突变因素在这些方面进化的更早、更复杂或更充分。依据观察事实和现象可以判断,人类早期使用、制造工具的萌芽状态与今天观察到的许多动物表现出来的状态和能力应该是类似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现在观察到的能使用、制造工具的动物只要假以时日终有一天也能达到今天人类的水平,因为进化在本质上是随机的,在漫长的过程中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从已经更成熟完善的进化论的观点,人类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大脑和生理结构,能更聪明、更有效地使用和制造工具完全是生物演化中的突变加上千百万年的劳动和繁衍造成的,完全是演化的随机性的结果。或者这样说,如果能够重复大自然漫长的演化过程,是否可能产生具有今天我们这样生理特征的人类是完全不能确定的。也就是说不能以是否会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来割裂人与动物进而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不能以此来否定人的自然属性。
严格地说是否承认人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首先是一个人类自我认知的实践问题,任何理论都不应该脱离对于实际生活的认知,而且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是终极真理永远不需要更新发展,“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对于人性的自我认知的片面和偏差必然导致经验和理论的错误,依据这样的经验和理论再来指导实践自然会在实践中遭受挫折,把人的基本特性完全归结为社会属性实际上已经在实践中经历了足够严重的教训。
200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