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大家点评和欣赏。
因为不一直在网上,有时答复得晚。怕有些朋友没有看到答复,也让其他朋友了解,这里重复一下:
不少朋友提到色彩艳丽,其实了解舞台的人应该知道,舞台的灯光,布景,服装,以及演员的化妆就是那么颜色浓重,尤其是戏剧,要不在台下看会太清淡。这组片子的颜色没有特意加重,只是反映了当时实际情况而已。
关于Model Release:这组片子没有。我的理解是只要片子不作商业用途,应该不会有法律问题。
不少摄影展览和比赛的规则里面订明主办方有权使用得奖作品,包括在他们网页展示,或印刷纪念册,或推广他们的网站/组织/展览/比赛等等。既然参赛就有可能得奖。小心仔细的主办方不想介入拍摄者和被摄者之间可能的肖像权纠纷,所以会事先规定拍摄者有Model Release,至少默认有。这多出于主办方的自我保护,他们不一定会要你事先提供。但是万一有纠纷,主办方会以拍摄者默认有Model Release来将纠纷推还给拍摄者,自己可以脱身。有些展览和比赛不需要promote他们自己,片子仅作展览或比赛用就不牵涉商业用途,因而也就不需要Model Release。
关于芗剧观众者的反应接收和效果:作为地方剧,芗剧还是有观众的。但至少表面上是中老年人居多。不知年轻人是外出打工了,还是其它现代的娱乐活动诱惑更大。那么20或30年后呢?还会有多少观众?芗剧需要不需要振兴?怎么振兴?有没有效果?都是要去真正了解后才能解答的。两天的拍摄只能观察到表面的问题,却没有办法回答问题。
关于芗剧常用乐器:这篇小文,是以当时从琴师了解的情况和后来网上查的部分介绍综合起来的。由于自己是乐盲,乐器部分的问题就没有能力回答了,抱歉。
关于手抄剧本:我在四之二里介绍过,芗剧当时原是幕表戏,也就是即兴戏剧,没有固定台词和唱词。我看到的是演员都有自己一个手抄的本子,所以我想现在的演员已经慢慢习惯固定的台词了。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推荐阅读《歌仔戲「幕表」編劇的創作機制和法則》,作者分析的歌仔戏实际就是芗剧。
关于摄影题材中风光和人文,我并不厚此薄彼。但人文的确是我弱项,这几年在慢慢琢磨。主要觉得风光老是在那里,什么时候,甚至以后退休了再拍都行。倒是有些人文的东西,不拍恐怕过几年就不好找了,值得花时间先拍,尤其是现在国内发展那么快。至于得奖片子中风光居多,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有些人文片子送展参赛,不易获得共鸣,自己送到就少。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得过,这组里的第23(不得不赞一下~V~兄的眼光,居然在四之二我还没贴23时就看到那只手),取题"Her Hand"就得了今年Georgia Southern 18th Circuit中Rome Exhibit的优异奖。还有其它一些人文片,也得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奖。有机会再和大家慢慢分享。我也不觉得那几张获奖风光片好到哪里,但既然在人家的地方玩,那就按人家的游戏规则和口味玩。通过参加影展和比赛,仔细体会文化差异对摄影,或摄影风格的影响,是一件挺好玩的事。至于奖牌奖品,对我来说是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
这组片子没有大幅剪裁,基本都是原片大小。少量片子拍斜了调整几度当然是有的。这组片子全部是抓拍,留下不少遗憾,有时他们补妆就几下,来不及抓拍,他们又匆匆上台了。当然在演出前专门替他们拍了一些,但不在这组里面。已通过鼓手转交他们了,也不知他们收到没有,更不知他们不上网又怎么保存那些数码片子。
好了,继续四之四:
----
舞台摄影不是我强项,在好剧场好灯光好舞台拍摄的美轮美奂的摄影作品多的是。在天后庙这种剧场和灯光拍出 地方小剧种的辉煌实在不是我力所能及。只能试着用大色块来表现简陋的环境,以及小剧种演员非但没有辉煌,还特别辛苦的生活。
世事往往就是这样,拨开舞台灯光的浓郁,揭去头饰面纱的华丽,卸下脸上浓厚油彩,我们找到的总是一些生活的平常。
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各自在各自的舞台上奔忙流汗,扮演着别人要我们扮演的角色,背着别人为我们准备的台词,在别人演过无数遍的故事里,留下自己人生的足迹。
真的希望芗剧以及其它所有地方戏剧,能够在这个Iphone ,短信和网络游戏盛行的年代里幸存下去,让这个世界多点传统,多点淳朴,多点色彩。
31. 海风吹起幕布
32. 储物柜里的小道具,手抄剧本,红包
33. 连续三个多小时的演出,能够润嗓的除了水,只有王老吉含片了
34. 演的虽是古装戏,却人手一只手机,时时都有人在发看短信
35. 幕间换装就在舞台一侧
36. 简陋得连主要演员也只能蹲着补妆
37. 没有人在意后台的脏乱
38. 上台以后却依然全情投入
39. 演绎他们各自心里的梦想
40. 谁又在意芗剧的式微呢?
结束,并再次谢谢大家观赏
小砟艺友芗剧团 四之一
小砟艺友芗剧团 四之二
小砟艺友芗剧团 四之三
论坛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