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促成的姻缘

●人物:陈文亮、范清华

    ●家庭成员:一家7口,包括陈文亮范清华夫妇、儿媳(儿子已去世)、女儿女婿、孙子和外孙女。

    ●家庭档案:北京人,现居石景山区古城街道天翔社区。

    今天,人们想吃什么粮就能买什么,但在1960年至1993年期间,则远没这般轻松。

    那时,买面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甚至买点心,也要点心票。

    但在苦涩的日子里,陈文亮范清华却因粮票走到一起。粮票时代,让他们生活困难重重,经常要靠到菜地里捡菜叶维系生活;经过粮票时代,也让他们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困难时期

    初二工作减轻家庭困难

    陈文亮家兄妹8个,五男三女,母亲没工作,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家人的生活都靠父亲一人在首钢(当时叫石景山钢铁厂)每月50多元钱的薪水支撑。那时的陈家不求吃饱,只求有饭吃。

    为缓解生活困难,陈文亮记得,大姐十六七岁出嫁,大哥9岁时就到日本的工厂当勤杂工去了,二哥1958年当兵,而他在北京九中上初二那年,也就是1960年,就到石景山粮食局工作,每月拿回39元的工资。

    虽然这年陈家变成7口人,但由于赶上自然灾害,一家人仍是吃不饱。

    陈文亮说,从1955年起,国家开始使用粮票,而1960年遭遇天灾人祸,导致当年粮食供应紧张。为此,国家开始降低城乡的口粮标准和食油定量,居民购粮油要定量供应。接着肉和布等许多物资都要计划供应,又出现肉票、布票和点心票等约100余种票证。

    “只要能说出名字的商品,都要票。粮票比钱金贵,有钱,不一定能买得到东西。”陈文亮描述着当年粮票在生活中的地位。

    当年陈家住在石景山西小府的三间土房里,每间房都砌着炕,平时也不分男女,每天上床时,大家挤在一起。平时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衣服,老大穿过老二穿。而村里60多户人家,许多都是缺衣少吃,个个饿得面黄肌瘦,“脸上像吹了油”,后来很多人还出现浮肿。穿露棉花的棉袄很常见。

    陈家的家务活全由陈妈妈打理。粮票是这个大家庭每月面临的最棘手的难题。虽然总是提前计划,精打细算,但往往还没到发粮票日,粮票就没了,家中断粮。每月25日发粮票,陈妈妈24日晚上就赶去排队。

    陈妈妈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让家人渡过难关。为找吃的,在妈妈提示下,陈文亮曾骑着借来的28式自行车,到距家7.5公里外的海淀区四季青乡的菜地捡白菜叶和萝卜秧。那是一段崎岖不平的田间小道,驮着一麻袋五六十斤的菜叶,陈文亮骑着车摇摇晃晃。

    每天吃的多是窝头和稀菜汤。大人一个窝头一碗稀汤,小孩半个窝头和一碗稀汤。“根本吃不饱,能吃上饭就不错了!”

    陈家就这样熬过一个个缺粮的日子。

    转折时期

    租轿车接新娘引来围观

    在粮食局工作的陈文亮,从没为家庭用粮票带来便利。“那时的人单纯,没有走后门的,也没有后门让走。”

    陈文亮的工作是负责审核市民所需粮票的资料,包括家庭人口的增减,男女和孩子年龄变化,每天需要审核500多人的资料,为此,他常常午夜才能回家。

    他从没想到,自己的婚姻大事竟是粮票牵线。

    1961年,陈文亮被派到海淀区西黄村当粮食干事,为村民办理粮票事务,村里还专门为他在大队里安排了办公室。

    同用这间办公室的,还有梳着两条大辫子的姑娘范清华,当年,17岁的范清华负责卖电影票,一来二去,两人互生好感,再经村民撮合,订下婚事。

    陈文亮记得,虽然家庭困难,一生要强的母亲,仍向人借了200多元,为他操办了隆重的婚礼。而那时,馒头才3分一个。

    1963年,范清华坐着华沙牌轿车嫁到陈家。

    至今,那场婚礼还是夫妇二人美好的回忆,尤其是陈文亮家花16元租的那辆蓝色婚车。婚车系着红绸布花结,范清华穿着红毛衣,围着白底绣花围巾,轿车后跟着骑自行车的伴娘和伴郎。当婚车行进在两家间七八里长的路上,许多人跑来观看。当年的婚车多是自行车和马车,能有他们那样排场的很少。

    婚后,他们仍住在那三间平房中。

    但不久,陈父去世,养活一家7口人的担子落在陈文亮身上,陈家的生活再次紧张起来。

    范清华也开始骑车到四季青的菜地,挖沟捡菜叶。第一次,装上一麻袋菜叶,她正要推车走,突然自行车的前轮翘上天,“那天可把我吓得够呛。”花了大半天时间捡的菜叶,撒了一地,她掉泪重新捡起来,“不捡,家里人就没有吃的呀!”

    眨眼间,日子到了1971年,陈文亮夫妇终于有了个自己的家。范清华说,那年,老伴单位分给他们一间9平米的房子,每月只要1元多的房租。后来,她通过努力,还在石景山开发公司做了一名财务出纳员。1964年和1979年,他们的儿子和女儿相继出生,儿子起名陈杰,女儿叫陈晶,寓意“爱的纯洁,爱的结晶。”

    变革时期

    粮票停用成时代记忆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市场的物资供应开始灵活丰富起来。

    点心票取消,油票取消,布票也取消了。

    1992年底,范清华逐渐发现,许多邻居都拿着粮票去换锅碗瓢盆,接着她打听到,粮票要取消。

    粮票,曾是很多人的“命根”,范清华怎么也不会相信粮票真的停用,她把剩余的140斤粮票藏起来。藏了5年多后,粮票成为家中孩子们的玩意儿。她开始后悔当年没拿粮票换些物品。甚至,她怪罪在粮食局工作的老伴没给她透露一点粮票停用的消息。

    在粮食局工作42年的陈文亮感慨,正式取消粮票是在1993年,那年5月,粮食局所辖的许多粮票发放点,好多箱子的粮票没发出去,成为废纸。但如今,“粮票又成为收藏者的香饽饽!”他说,他的多位朋友都在搜集各类粮票,他也在试图搜集不同时期的粮票,不为卖钱,只为永远记住那个时代。

    陈文亮夫妇表示,经过粮票时代,他们品尝到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粮食。在家中,哪怕掉一粒米,他们也会捡起来。每当看到孩子扔掉剩饭,他们的心就会隐隐作痛。

    退休后,陈文亮夫妇爱好自助游,但每次坚持住10元的旅馆。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