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喜亦忧——车

    买车,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种时尚,对于我们,却如同在国内拥有自行车一样是一种必需。如在纽约等大城市,很多留学生们是不买车的,一来车价昂贵,二来由于城市拥挤,泊车是件难事,再说出门就有大巴、的士,交通便利,买车并未显得重要。而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城市,地广人稀,商业区并不集中,卖水果蔬菜的商店独处一隅,大型综合超市又远在另一处,学校附近的几家小店,价格贵、品种少,且大多数是些美国人爱吃的即食食品,十分不便,所以权衡一下省钱、挣钱、方便、自由还是得自己买一辆车。

(一)搭便车

 这样的待遇一般在做新生的时候能享受一段时间。新生刚到这里时常常得到教会、教徒,以及学生会和老生们的热情帮助。每到周末,新生或找老生搭车去购物,或者周六早晨9点钟到公寓附近的公汽站点,等候教会的面包车或是教徒们自己的车。免费搭车对于新生自然是又感激、又兴奋,然而不久就开始觉得很不方便。比如每次你得购买好足够一周耗用的食品或用品,其中最难把握的是蔬菜,多了会坏,少了又不够吃,为此你不得不仔细估量,再列好购物单,本来搭车已受人恩惠,中途再找人找车去购物实在难以启齿。再者购物时间及去哪家商店全由别人定夺,而且不论搭谁的车,末了总免不了一个劲地表示谢意。此外,每周六搭车的有好些人,分配在各个车上,到了购物地点,一般得相互约好时间,出于礼貌,大家都不好意思多逛,总是尽可能速战速决,几乎说不上享受购物的乐趣。更遗憾的是,每周三各家都会收到一些商场的广告,其中常有许多特价优惠,越是价廉物美的东西,其优惠时间限制越紧,没有车的你只好眼睁睁看着广告过期。

       前年有一位新生忽有一天发现已没米下锅,不好意思麻烦别人,于是决定步行到一家还算较近的商场,买了十磅米及其他日用品,沉沉的共两大兜子,一步步往回走,开始还兴致勃勃,以为七尺男儿,两兜东西算不了什么,谁料烈日当头,终于举步唯艰,来回约一个小时,到宿舍时累得几乎要趴下了。当然大部分新生还算聪明,即使觉得过意不去也还是坚持搭车,直到自己买车为止。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主要是针对已有家室的学生而言,很多留学生的奖学金仅够自己吃用,其家属不得不外出打工,没有车,将失去许多打工机会,因此对他们,车直接关系到生存。(自行车?那最好在校园内使用,这里的马路两边没有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骑车出门相当危险。)

(二)买旧车

    搭车的日子确实有几分压抑,新生们随着对当地各方面情况一天天地熟悉,买车的欲望也一天天加强。首先得计算钱,房租、伙食、学费、保险以及奖学金等,常常掰了指头算,数着日子攒。有些家境不错的学生通常能较快地买车。大部分学生至少得半年以后才能量力而出,考虑买车之事。其实比较而言,这里的旧车并不很贵,从几百到几千各个价位的都有,买车时谨慎十分重要,运气也是个不可回避的因素。

    买车可真不是件乐事:仿佛心头大患一般,要向老生及朋友们频频取经,找着机会便问,以便积累各方面经验。接下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给车定个价位,然后就全力以赴到网上看广告。每周五晚十二点是当地广告更新的时间,所以准备买车的学生大都熬夜守着这个点,不停地比较、记录,再到专门评估旧车的网站上查询资料,确定几辆车后,第二天一早就得打电话去询问。卖车的大都是美国人,有些广告并不真实,比如实际已行英里数很高,却在广告上隐瞒真相,常常令许多学生空欢喜一场。电话询问后当然是现场看车了,有些卖主不愿开车到买方住处,这样很多机会白白失去,当然也有通情达理的,约好时间驱车前来,让你仔细查看。那时候,你最好请个至少比你更懂车的老生和你一起检查,或者花钱(约40美元)到修车店让机械师帮你看看。这时你得尽可能详细地询问车况:生产产家、品牌、哪一年的产品、卖方是否是第一任车主、已行英里数、发动机是否出过问题是否换过、刹车、方向盘、变速箱、空调等等。因为是旧车,多少会有些毛病,全看你如何权衡、定夺了。首要问题得考虑与行车安全直接相关的部件,其次是空调,这里夏季长达半年,而且仲夏时气温极高,没有空调的车相当难受(也有学生为了省钱买空调已坏的车,一到夏天只得尽可能选择清早和傍晚出车),最后才是外观。大多数中国学生倾向于买日本车,车型小,且经济耐用,美国车如福特等也不错,但美国车的使用寿命通常要比日本车短。买车对于学生来说是项大支出,不可掉以轻心,所以从看广告、看车到决定买车很多学生至少历时一个月,而且买得好坏有时全因一念之差。

(三)有车的欢欣

    经历一番折腾,一番辛苦总算有了自己的车,左看右看,心中别提有多美,怎么看都觉得可爱,就算别人看它是丑小鸭自己也感觉是白天鹅,如果别人再美言几句更是飘飘然,仿佛自己正要“骑鹅”去旅行了。

有一辆自己的车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件兴奋的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不免又洗又刷,百般呵护,不过终究是旧车,不论如何洗刷大多数旧车也仍是灰头土脸,到后来就放任雨水去冲洗了。

接下来自然要迫不及待地学车。当地没有成人的驾校,你只要先考一个临时驾照就可以学车。临时驾照很容易拿,听一天关于交通规则的课,看一两遍这方面的小册子,参加笔试通过即可。学车也容易,利用周末在停车场请老生教导几次,自己再练习一段时间。学车的时候异常兴奋,在停车场一圈圈地转,不知疲倦,恨不得一下子就学会。接下来是考正式驾照,相比于国内也容易很多。只要在大小不同、限速不同的街道上转上一大圈,回到车管所再泊车,如果你足够细心谨慎,一般一次就通过了。

有了车又有了驾照,身心仿佛舒展开来,“自由地想要飞”。最初的一段日子,新买车的学生总是忍不住一有空就开车出去遛一趟。驾着自己的车,带上自己的爱人,再来点儿音乐,真是喜上心头。想到哪就到哪,爱逛多久就逛多久。而且,下一届新生来,还可以带他们去购物。当然,回到现实,学生自己或是其家属终于可以外出打点工,挣些辛苦钱,补贴家用或是攒些学费。

(四)唉,车!

    有车固然好处多多,可接下来的麻烦也多了。有了车每月的支出必然增加,主要是汽油费。为此学生们禁不住时刻关心着油价,涨价时就尽可能少开车,价格便宜时就稍稍放松,多跑些地方。其次是汽车的日常维护:如换机油,换滤芯、换车灯、加冷冻液等,为了省钱很多学生学会了自己换油以及一些简单的维修,有的人甚至还自己换车胎。学生会为此专门买了一套修车工具,美国的人工费相当贵,所以自己能修的尽可能自己动手。

    以上倒是正常支出,要是汽车出了毛病才真正令人烦忧。买车查看时毕竟时间短,学生们经验又不足,有些毛病无法当时检查出来,再说这些旧车大都是私人间的买卖,没有质量保证。运气好,比如有的学生自从把车买回来就没怎么修过,而有的,同样价位的车却不得不三天两头地修,花钱不说,真是伤透脑筋。最常见的比如漏机油、轮胎老化打滑、空调不制冷、发动机打不着火,开出门后半路歇火更是令人心惊胆颤,更严重的如发动机出了问题,变速箱发生故障,刹车不灵等等,总之,任何毛病都可能让你破费,让你紧张,让你甚至睡不好觉。有的人即便不开车也得每天按时将车发动一会以免下次又打不着火;有的每隔几天就得加上一小罐机油;有的常常得留意给水箱加水,等等。

更不幸的例子:有位单身汉,奖学金较低,好不容易攒了些钱,花1500美元买了一辆车,刚买来还不错,喜滋滋开了一阵子,不料,两三个月后,那车再不能加速,只能以空档速度行驶,根本无法上路。到修车店一打听,修车的钱几乎可再买一辆车,心痛之极,望着那车,弃之可惜又不忍,留着却又空悲切,最后不得不以300美元卖给专收废旧车的车行。为此那学生因几个月的愁竟生出些许白发,令人同情不已。也有一学生为省钱,冒险买了辆300美元的旧车,开了半年也未曾坏过,目前算是最幸运的一例了。

    至于开车安全所导致的问题也很多。有的是自己的原因,如应踩刹车却误踩油门是最常发生的事。有的学生因此而将车后盖撞坏,修理费太贵,于是以强力胶带裹缠,从此不开后备箱。有的则被别的车碰撞,为此对方车的保险公司会给你两种选择:直接经济补偿或定点维修,一般如只是外观受损,中国学生通常选择经济补偿,这样可以“发点小财”,车就不去修了,难看没关系,重要的是还能使用——象这样的例子,竟被传为幸事呢。

     关于车的故事层出不穷,真是车啊车,几多欢喜几多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