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的历史瞬间
作者:苏原 信息来源:中国报道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3c80030100f0x1.html
引言:“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
正文抽文:粟裕是中共将领中少有的战略家,其军事战略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解放战争及中国革命的进程,
目录抽文1:“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目录抽文2:粟裕长期孤军作战,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只有五成把握时果断出兵是常事。
因为长期在国外工作,仅有两次利用清明节的机会回皖北的祖籍祭奠。父母及先祖的墓坐落在浍水之侧的荒野里,这片苍茫、凄美的荒野与我儿时的印象几乎没有二致。置身在荒野之中,我不能想象,在一个甲子之前,这里曾是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这场被战败方称为“徐蚌会战”、战胜者则称为“淮海战役”的战争决定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命运和历史走向。这场战争结束之后不到一年,一个崭新的国家诞生。因其对于共和国诞生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历史给这场战争给予了极高评价。而在共和国成立之后,这场战争的直接组织者和指挥者却如他的名字一样,在很长时间内被人淡忘。
这个人就是粟裕。
在毛泽东的麾下,林彪与粟裕堪称并世双雄,二人在解放战争中包办了三大战役:林彪指挥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粟裕指挥了最大的淮海战役,且是以少胜多。二人的战功是其他战将所不及项背的。也正因为如此,战争时期的林彪一直对粟裕非常关注。据说林彪自比天马,从不夸赞其他人,但对粟裕是个例外。淮海战役结束后,林彪对粟裕愈发赞叹有加。其参谋长刘亚楼对此很不解,便问:“林总,你对华野的作战情况特别感兴趣,是不是想与粟裕同志比个高低?”林彪当下反驳刘亚楼说话欠考虑。他说自己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长期孤军作战,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五成把握时出兵是常事。
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1907年8月10日,粟裕出生在湖南会同坪村一个侗族家庭,是中共十员开国大将中唯一的少数民族。20岁时投笔从戎,参加叶挺的国民革命军第24师,任教导队学员班长。后随24师参加南昌起义。21岁时,粟裕随朱德率领的起义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
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当时的党中央秘密决策,派遣一支武装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北上,吸引敌人注意力,红军主力则秘密南下转移,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圈。红七军团在对中央战略意图不知情的情况下担负了这次重要任务,时任红七军团参谋长的粟裕则担任了先遣队参谋长。在先遣队北上三个月后,载入史册的长征正式拉开序幕。
北上先遣队在此后艰难的岁月里蒙受了重大损失,其主要领导人方志敏、寻淮洲等或牺牲、或被捕就义。在粟裕的领导下,先遣队残部于浙南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敌后斗争。党中央长期与粟裕失去联系,毛主席一直挂念着这位井冈山时期的爱将,一度以为粟裕已经牺牲,把他列入烈士名单。新四军成立之后,粟裕终于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新四军军部立即把此消息报告延安:“粟裕还在!”毛泽东闻讯开心不已。
1940年10月,时任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副指挥兼参谋长的粟裕指挥了著名的黄桥大战,消灭的敌人比自己的兵力还多。毛泽东在惊讶之余富有远见地评价:“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以后可以指挥四五十万人马。”
在长期远离党中央独立指挥作战的过程中,粟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指挥风格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意识,是中共将领中少有的战略家。可以说,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极大地影响了解放战争及中国革命的进程。
从两淮失守到宿北一役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调动30万军队围攻中共中原军区部队,全面打响内战。中共中央指示华中野战军西出津浦线作战。粟裕从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在苏中地区作战要比西移到外线作战更为有利。苏中军区的其他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也赞同粟裕的观点,于是四人联名给新四军和中共中央报告。中央接受此建议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与12万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连续作战,七战七捷。中央军委将苏中作战经验通报全军,要求各区“仿照办理”。
随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张灵甫整编第74师和整编第28师向苏北两淮地区进攻。1946年9月,两淮局势严重,毛泽东希望负责淮泗地区战事的陈毅、宋时轮率山东野战军部队,仿照粟裕“七战七捷”,先歼敌一部,待粟裕等到达后再协力歼敌全部。但结果是两淮失守,山东野战军没有完成各方的期望。
此时,粟裕提出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应集中行动,华中军区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曾山等也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对于上述建议,毛泽东欣然照准,于是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正式合并为华东野战军,指定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这个安排是非常罕见的:在野战军司令员在位的情况下,由副司令员负责战役指挥。
在两淮作战刚刚失利的情况下,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合兵之后的第一仗攸关全军信心。毛泽东要求,这一仗必须打胜。在粟裕北上会师之前,陈毅先后提出了4个作战方案,但毛泽东指名要求由粟裕提方案,明确将此役总指挥权交给了粟裕。
在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合后的第一仗——宿北战役中,粟裕的对手是在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国民党名将薛岳。粟裕的战术是,出其不意,中央突破,集中24个团的兵力,首先围歼立足未稳的敌整编69师,分割、阻击并视情歼灭整编第11师;同时以28个团的兵力分别监视和阻击其他3路国民党军。阻援兵力多于主攻兵力,这是粟裕大兵团作战的鲜明特点。
宿北战役最终以歼敌2.1万余人的战绩胜利结束,蒋介石嫡系部队整编第69师全军覆没。这是全国各战区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为华东战场上开展大规模歼灭战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此后,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在战场上屡歼强敌,山东战场成了解放战争的主战场。在沂蒙山区,粟裕指挥华野将士先是取得莱芜战役大捷,仅用三天歼敌5万余人;后又发起孟良崮战役,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一举全歼敌王牌整编第74师。
豫东“神仙仗”
1947年底,解放军三路大军(刘邓、陈粟和陈谢)挺进中原后,敌我双方相持不下。为打破僵局,毛泽东提出了分兵渡江计划,准备实行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第二个战略跃进。当时已初步拟定,将任命粟裕为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在湘赣浙闽诸省执行作战任务,迫使蒋介石从中原调动80个旅中的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中央军委的意图十分明显,就是要在蒋介石的后院放几把火,以减轻中原战场,特别是大别山刘邓大军的巨大压力。
粟裕根据自己的战争实践经验以及现实情况,深思熟虑之后对中央军委的决策提出异议。最终,中央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改变了渡江计划。为让粟裕放手指挥华野作战,毛泽东明确告诉粟裕,中央决定将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调到中原局、中原军区工作,“今后华野就由你来搞”,并任命粟裕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对此毫无思想准备,大感意外,他再三请求让陈毅仍回华野,因为只有陈毅主持全局,他才能集中精力搞好战役指挥。但这次,毛泽东只部分接纳了粟裕的意见,陈毅调到中原局工作,仍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职务,担负起领导和指挥华东野战军的重任。
1948年5月,中央军委下达了中原战场部队近期的作战任务,要求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目标直指国民党另一王牌部队整编第5军。粟裕经反复考虑,果断决定将第一拳砸在开封。毛主席对粟裕完全放手:“情况紧张时独立处置,不必请示。”结果,开封之战完全出乎敌之预料,整个战役只用了5天,歼敌近4万人。
随后,粟裕即令部队撤出开封,以集中兵力寻歼援敌于运动之中。敌两路援军在我引诱和迷惑下,一路向西南疾进,一路踌躇不前,从而很快拉开了距离。粟裕立即抓住这一战机,乘敌立足未稳之际发起猛烈进攻,胜利结束豫东第二场战役。
正是豫东战役迅速改变了中原战局,全国战局由此从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发展。豫东战役以后,不到半年时间,解放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华东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陈锐霆时兴奋地说:“解放战争已经过山坳了!”他还对陈锐霆说:“你回去代我问粟裕同志好,告诉他,我把黄百韬、邱清泉记在他名下了。”
远在关外的林彪也感慨地对刘亚楼说:“粟裕尽打神仙仗。”见刘没听懂,就解释道:“像豫东战役那样的仗,我是不敢轻易下决心打的。”
淮海奇役
豫东战役之后,粟裕挥师东进,率华野东西两兵团发起济南战役,八天八夜攻克济南城,使得山东全境除青岛等少数据点外都获得解放。而早在济南战役尚未结束时,深谋远虑的粟裕便根据敌我态势和蒋介石的排兵布阵,向中央军委建议立即进行淮海战役。不过,这时所谓的“淮海战役”仅是“小淮海战役”,即第一步以少部兵力攻占两淮,以主力准备截歼由徐州及陇海路东段南援之敌;第二步敌若不援则乘机攻占海州和连云港。中央军委表示赞同,并增加了歼灭黄百韬兵团的战役目标,将“两步走”发展为“三步走”,使“小淮海战役”成为“中淮海战役”。
在向中央建议举行淮海战役之后不久,粟裕预见到由自己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与陈毅、邓小平领导的中原野战军将由战略上的配合作战,发展为战役上的协同作战,其规模将是空前的,必须建立统一的指挥体制。因此,他再次向中央提出了另一个关键性的建议:由陈、邓统一指挥此次战役。接到粟裕的建议之后,中央随即决定淮海战役统一由陈、邓指挥。当淮海战役已发展成南线战略决战后,中央军委又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领导和指挥淮海战役作战。
1948年11月7日,即淮海战役发起一天之后,粟裕一面紧张地组织指挥部队对黄百韬兵团及其援军实行分割包围,一面冷静地观察分析当前敌情和全国战局,并于8日向中央军委建议将“中淮海战役”进一步发展为“大淮海战役”:歼灭黄兵团后,放弃“中淮海战役”原定的后两个作战目标,主力西向,进击徐(州)蚌(埠)线,包围并歼灭徐州之敌。这一目标如能顺利实现,不但将使中原局势彻底改善,全国解放战争的全局也必将大为改观,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11月9日深夜,中央军委复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在淮海战役中,华野和中野加在一起不过60万人,要面对的却是80万国民党军,所以连毛泽东也不敢吃这口“夹生饭”。毛泽东没敢下的决心,粟裕却敢下。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5万余人。其中仅粟裕指挥的华野就歼敌徐州“剿总”指挥所、4个兵团部、16个军部、42个师共44万余人。
毛主席这样评价淮海战役:淮海战役为南线空前之大战役。此战役胜利,长江以北局面既可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斯大林知道这个消息后,特别在台历上写上了“奇迹、真是奇迹”,并要苏联驻中国大使尤金向毛主席提出要求介绍淮海战役的情况和经验。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粟裕挥师南下,饮马长江。他指挥所部发起了渡江战役,取南京、战上海、克杭州,东南半壁江山尽落粟裕之手。
多谋善战无冕之帅
粟裕生前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拿下台湾。早在渡江战役开始不久的1949年5月,中央军委就责成粟裕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1949年6月14日,毛泽东起草电报给粟裕,第一次明确提出攻台作战问题。粟裕建议解放台湾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但毛泽东还是把这件事情交给了粟裕。1950年,粟裕被任命为攻台总司令,统帅65万大军。
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攻台任务被迫取消。粟裕旋即又被毛泽东列为领军出兵朝鲜的第一人选,但由于粟裕当时身体状况极差,病重住院,毛泽东才不得不另寻人选。
1955年9月,新中国为开国将领们授衔。毛泽东主张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卓越功勋的粟裕授予元帅军衔。他说:“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啊?”但由于种种原因以及粟裕本人的要求,这位多谋善战、奇功累累的将领只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开国十员大将之首。
1958年5月,粟裕遭逢“滑铁卢”,他在军委会议上被昔日战友以所谓的“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罪名批判。此后,粟裕蒙受了长期冤屈,甚至没有看到自己的冤屈被澄清便于1984年病逝。在其逝世10年之后,中央军委才以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发表纪念文章的形式,为其公开、正式平反。
许多粟裕生前的战友、部下为其遭遇感到不公。粟裕的老战友陈丕显的话就代表了粟裕的战友以及人民的心声:
“历史是无情的,她会很快忘却一些人;更会严肃地批评一些人。同时,历史又是多情的,也会永远地记住一些人,我们的粟裕同志,是人民用金子铸入史册的人,是人民永远记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