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贫二代身上的富贵病

安妮鲜花(Annie.com.cn), 海外游子创建, 精品鲜花及品牌服务的结合, 成功人士的选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近日和朋友聊天,听到了国内孩子的这样几个故事:

 

一个是初中生,中考过后,家长花了1000多块钱给买的游戏机,据说很多孩子都有类似的奖励;刚刚买过这个礼物之后,去买鞋,花了400多块,没几天,孩子就说鞋子不舒服,要求再买一双更高档的,说同学都穿名牌,自己没有没面子。而这位家长不过是一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薪族;

 

还有一位是名牌大学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因为自己想要出国,所以就和中介签约,交3万多块钱的中介费(钱自然是父母出),没有和家人做任何商量,就签字了;后来因为申请时间太晚没有走成。在接下来的找工作环节,自然也是困难重重。但从孩子的感觉看,对家长很有怨气,主要就是抱怨自己为什么是贫二代,羡慕别人的家长别人的关系,但是自己却不做任何努力,对于一般的工作看不上眼,不肯屈就.....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我的身边。亲戚的孩子12岁到加拿大做国际留学生,刚来的时候,觉得自己相当有钱(其实家长也是国有企业的高级工薪族,每年能有几十万的收入,不算贫二代,但是也不能算富二代)。在和人相处的过程中,处处要别人伺候,比如别人给洗好的衣服让他自己收一下都不肯。表现出来的就是:我爸爸妈妈出钱,你们就要伺候我。后来,无意中知道原来他的那点钱在国外实在算不上什么,也知道原来别人的钱也不比他父母的少。于是,思想状态发生了特别大的变化。开始非常的算计钱,只不过这种算计不是自己在自己身上去节省,而是吝啬于对他人的付出。有一次竟然说,我都不愿意当中国人了。我惊愕地问为什么,答曰:因为中国的钱太不值钱了!这一点在学校也有所体现,就是不肯承认自己从大陆来,不肯承认自己能讲中文。甚至对于我们去学校开家长会,怕小弟讲中文,都要格外嘱咐:不能说中文,不要让同学听见!

 

以上种种,让我越发不理解,这一代的家庭教育究竟怎么了?过去,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我们的家长很多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那个时候出来的孩子没有这么多致命的弱点!而现在这些80后、90后的家长,尤其是大城市的家长,很多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在孩子的金钱观、价值观教育上,却没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金钱意识。其实这些家庭中,真正称得上“富一代”的并不多。但是孩子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却是对金钱、权势的崇拜,对平凡人包括父母的不屑,对个人努力、个人奋斗的不齿。比如有的孩子,崇拜的是球星赚钱多,也崇拜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但是对其他人的努力和成功却视而不见,尤其是对于成功人士对社会的回馈更是不屑一顾!在这一代孩子的心目中,成功意味着金钱,金钱意味着不经过劳动和努力就可以轻易得到更多的成功和财富。

 

而现在的媒体环境也开始推波助澜,没有人提倡个人的拼搏和努力,没有人把那些一穷二白创业的人作为英雄,倒是什么拼爹游戏之类的报道不绝于耳。最后给这些贫二代的感觉似乎是:这个社会不需要个人的努力,一切都是靠父母靠家庭。父母不是“富一代”,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亏欠。既然父母亏欠了,那么做孩子的,只要抱怨、不屑父母就够了,自己则不需要再做任何的努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啃老族出现了。这些啃老族,啃的理所当然。而做父母的,一边让孩子们啃,一边还要低头作揖,为自己没有成为富一代而谢罪连连.....

 

其实大学生毕业就业难,这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富人的孩子更容易在起点上比穷人的孩子高,这也是各个国家都存在的问题。但是,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最后真正成功的人,能有多少富二代?就我身边的人来说,当初毕业的时候环境并没有比现在好到哪里。那个时候,自主择业刚刚开始,但是,户口问题成了很多人的心病,因为特别多的单位都要求这个。一些看似有关系的人比较早地找到了工作。但是,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同学聚会中,真正做得好的,几乎没有当初的这一批人。很多北漂靠着自己的毅力,从最卑微的事情做起,靠自己的实力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关系。其实看这些成功的人身上,都没有抱怨、眼高手低的富贵病,相反,他们那些穷父母,都很早就被他们接到身边来赡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是孩子从小自立自强、能吃苦、肯付出、会感恩。但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小康家庭的孩子就不再保有穷人孩子的优点,从小就添了很多富人孩子的毛病。等到长大成人,才发现,这些穷人孩子身上的富贵病才正是毁了孩子的前程。要想让孩子们有个好前程,管管孩子身上的富贵病吧!

 

转贴:富二代的富贵病

有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内地有32万人的平均净资产高达500万美元。这些人的孩子的教育成为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有对富人子女教育及其财富管理进行过专项研究的观察人士表示,10名富孩子中有2个“还不错”,有5个“不让人讨厌”,其余的三四个简直“让人厌烦”。

  第一财经日报报导,2006年,中国内地有32万人的平均净资产高达500万美元。这些富人的孩子的成长状况如何呢?正在上海实习的浙江某大学大二学生小王,对身边同学们“有钱”的程度颇感惊讶。

  在他的描述中,陈同学常常呼朋引伴去K歌、泡吧,一晚上动辄花费数千元;李同学过生日,爸爸送了一辆奔驰跑车;有的同学买一条牛仔裤2000多元,一个包8000多元;而大四男生宿舍楼下,更是停满了各式轿车。

  这些只是富裕家庭子女奢华生活的普通片段之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了急剧膨胀的富人群体,并进而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富孩子”。先天优越的生存条件,为这些“富孩子”注入了别样的成长激素,从而把他们的生活演绎成了值得关注的社会话题。

  美国美林证券和法国凯捷咨询公司日前联合发布的《亚太区财富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内地有32万人的平均净资产高达500万美元,他们大多分布在离上海、北京和广州等较近的城市带。假定每个500万美元富翁有一个孩子,就意味着内地目前有32万个家产数千万元的“富孩子”。这些孩子的成长状况如何呢?

  有对富人子女教育及其财富管理进行过专项研究的观察人士对记者表示,他所了解到的那些20~27岁的富孩子,每10个中有2个“还不错”,帮父母打理家业;有5个“不让人讨厌”,但除了吃喝玩乐,啥也不会,认为“整天干活,没意思”;其余的三四个,简直“让人厌烦”,靠着父母的积累,还趾高气扬。“如果父母不在了,这些人靠什么生活呢?”

  曾经担任亚细亚集团执行董事的苏建诚,今年以慧泉(中国)国际教育集团总裁之职创办了企业接班人“黄埔缔造营”。其后的“黄埔假期修炼营”学员王瑞进即来自一个富裕家庭,他在修炼日记里写道:“从前的我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和不自信,整天都在网上,看小说,打游戏,那时的我只懂得在自己的幻想中流连忘返,不去想有意义的事。”

  在苏建诚看来,富爸爸的烦恼就是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他认为,人的出生如跳降落伞,90%跳在沙坑,使把劲就可脱困;8%跳在泥淖:使尽吃奶力才勉强爬出;1%跳在悬崖:不粉身碎骨算是幸运了;另有1%会跳在钱堆上,这是上天特别眷顾的幸运儿,但他/她也“要把钱堆做大,避免跌出钱堆”。

  苏建诚总结了影响新生代成长的十六种品格问题:不诚实、不负责、不自制、不宽容、不谦虚、不坚韧、不勤勉、不节约、不善言、不感恩、太自我、太功利、太浮躁、太散漫、太无礼、太依赖……孩子有这么多的弱点,原因是家境太优渥。

  苏建诚认为,生在富裕家庭不是错,错在教育方法上。过去99%的家庭都秉持类似“刻苦耐劳、勤俭持家”这样的家训,但时代变了,富裕家庭继续沿用这些家训对富孩子很难起作用。“因材施教,这个材不光是资质,还包括家庭背景、生长环境,但现在的教育却是老师和孩子不在一个价值平台上,不能产生共鸣,互相不理解。”苏建诚说。

  吉尔达鞋业公司总经理余进华的儿子在温州一个重点学校念书,下午要自己步行40多分钟回家。每天的零用钱控制在5元左右。一次,儿子因为人太多没在食堂排队吃饭,到外面花几十元钱吃了一顿麦当劳,结果遭到了父亲的严肃批评。余进华的教子方法在温州广为传颂,正面临新老交替的温州第一代企业家纷纷培养子女吃苦精神或把他们“下放”到基层。

  苏建诚却不赞成余进华这样的教育方法,他认为人都是有基本欲望的,满足了基本欲望之后,才能将心思放在创造财富上,如果欲望长期被压制,一旦遇到出口,可能会变本加厉。
   “作为家长,绝对不能给孩子炫耀的资本,让孩子躺在财富上成长,要考虑的是怎么样让子女很牢固地继承和发展家业,富孩子应该穷养。父母可以适当合理地提供给孩子资金,其他让他们自己去打拼,当钱不是用在让孩子自己去经营、创业、学习的话,多了只会害他们。”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的看法与苏建诚有所不同。

  上述观察人士则表示,目前一些富人喜欢将孩子送到贵族学校,这使得他们的孩子与普通孩子隔绝,从而很难与后者和谐相处。两年前,他在温州作演讲,随机调查了一下,在座的老总们98%送孩子学艺术,“具有艺术人格之后,遇到困难会逃避,从传承财富角度看是不利的。应该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日本的富孩子从小学剑道、坚持洗冷水澡,都是为了培养意志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