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些尴尬的习惯,
若曾经爱过,其实多少都会留下对方的痕迹。
记得有一篇文章里写着,自从爱过了之后,学会了夜里给自己留下一盏灯。
而我似乎把童年就有的绘画的梦,跟曾经爱过的绘画的人结合了,这种联系是
欣喜的,可是这种习惯也是痛苦的。想忘掉却难以割舍的习惯。
有时候我分不清自己是因为爱过才那么关心当代油画的发展,关心关于美术的主体,还是艺术品高价拍卖的经济主题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有时候我真是迷恋一种色彩与感官刺激后心里留下的悸动。这些虽然或多或少地
会牵扯到以前的曾经的爱情,其实相信这些更多的是已经变成了自己的生活的一部分,一个生活中的习惯。即使我不曾爱过某人,相信以我童年的梦想,大学时代独自逛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看画的习惯,也许我还会选择这样的生活习惯。
不过前几天看过的中国油画当代最有成就的画家,竟然为了教育宗旨不同而辞掉清华大学教授的陈丹青的《艳遇》一文,看到那毫不隐讳,直接叙述自己想看美女又害羞,渴望艳遇又叶公好龙似的描述时让我还是欣慰地笑了,难得的是名画家,有着童心,还不伪装自己的情感,同时珍惜生活中点滴的心悸,时刻激发着自己的感官。形容美女的笔触也是专业画家的特色:"眉眼鼻梁,笔笔中锋,像王羲之的字。王羲之的字,极姿媚的。"
陈丹青是画家中少有的思想者,他思考着社会退步,反省着社会脚步发表了一系列的文集,《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并且跟社会各界交流对话。看到他与查建英,刘索拉一起做新浪节目想着他们其实是一代人,陈丹青,查建英那一代都是文革后第一代77,78级大学生,他们都曾经去美国,然后又回到中国继续人生。
当年画家陈丹青80年因《西藏组画》的实力,震撼了整个中国画坛,甚至反思中国的油画教育,至今在中国油画界顶尖的影响依旧,似乎还没有谁能超越这组画的影响。从此中国油画界的苏联教育方式转向了西方油画的表现手法,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转折点,人们是没有忘记他的,即使将近20年后,他重新从纽约回到中国,人们依旧在心里有着“陈丹青”情结。
清华大学聘请他为教授,但他因为教育方针不同,反对政治课,外语课太强求导致油画才能高的学生难以入学考上研究生。他就辞去了职位,不与之谋了。实在是稀有的,敢做敢为的人。
正像尖尖说他:因为是画家,所以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难得又不装,还敢于说真话,所以文章也是出奇的好看。
真正的艺术家都是有思想的,尽管现在似乎有些人的画在价格之上,但最终还是画风加人品与才能。
当爱变成一种习惯,沧海是否也能变为桑田,不去想永远,只要在乎每一天。
该感受的就去感受,该体验的就去体验,谁知有没有来世,有没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