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旧体诗的平仄

巴黎文学杂志由陈湃先生创办于2000年。是巴黎中华文学社刊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论旧体诗的平仄

/神剑也鞘

我认为:诗词既然有平仄定式和特定的韵律,那么我们就应该尊从它的规律,尽力保持原有韵律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如果我们都去刻意追求意境,而忽略它的格律,那么就会失去诗词格律的意义。

    现在喜欢诗词的朋友很多,还有不少的朋友想从事诗词创作。但也不难发现,有的作品从表面上看像是律诗,内容意境都不错,却不合格律。这种现象的存在,也许是一些朋友对诗词格律不太了解,或了解的不多,甚至不知道诗词要讲究平仄的。毛泽东老前辈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曾这样说过:“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毫无疑问,这一点已是一千多年来诗词界的定论。

    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一块绚丽瑰宝。从它产生的那天起,世世代代的人们喜欢它,热爱它,从中感受艺术的享受、思想的熏陶和历史的启迪,而且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承传和民族特性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显明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特征性。它即是一种文化,又是一种载体。既然这样,我们就必须认真地、科学地来对待它。

    “好诗难得百回改”,我想大家不难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他的作品能一气呵成,而且是完美之作。恐怕这样的例子,古今的诗人里找不出一人来。我们体会到,诗词的修改过程,也是主题、意境不断变化的过程。有的朋友会认为,修改会失去本意,因而固执己见,强词夺理。其实,通过修改使主题不断深化,意境不断升华,结构不断完美,语言不断凝练,要想完美,就必须这样。鲁迅先生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这句话就强调了修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毛泽东老前辈也曾强调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这里我们也看出他们做学问的严肃性。那么,写文章应该如此,搞文学创作更该如此。更应该体现准确性、显明性和生动性。

    你作诗词和绘画一样,是要供大家欣赏的。博客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探讨的平台。那么既然是让别人去欣赏,就应该允许人家去评判,去发表评论,这是一种美德。也许自己看不到的,别人替你看到;自己没想到的,别人能够替你想到。我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自己提高。我并不赞同发表在博客圈内的作品,一发了之,仅仅供大家去欣赏,仅仅把作品展示。应该回头看,回头想,反复修改,逐步使之达到完美。

    创作是讲科学的,科学的东西,必须讲究认真二字。比如作词、写律诗,都不去尊重它的格律,岂不是自由体吗?韵律还有意义吗?词牌还存在吗?

我们应该向毛泽东等老前辈学习,学习他们做学问认真的精神。他对自己的作品是反复修改,反复征求意见,发表了,不妥就修改,有的要反复几次。他对自己的诗词,同对自己的其他著作一样,始终抱着十分严谨、负责的态度。经他发表的作品,无一不是经过字斟句酌的。他说过:“诗难,不易写,经历者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与外人道也。”唐代诗人杜甫说过:“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毛泽东前辈为诗词的写作和修改付出大量的心血,也从中得到自己的乐趣。他的诗词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就是从反复修改中诞生出来的。今天,我们无法和毛泽东等老前辈们去比,但我们要学习他们做学问的态度、作风和精神。不论是谁,创作出的作品自己认为是完美,就认为是绝对完美,那不见得。你的作品总要面世,总要让人看,人家自然会评论,但要相信山外有山这句话。我从来都不会认为自己有多高的水平,但是我很认真。我是学理科出身,只有高中语文的功底,我喜欢诗词,爱好诗词,不懂我就不断学习,现在仍在学,一边学,一边琢磨,一边听取朋友的建议,不断修改。我也发表过词作,但是编辑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我自己首先要负责任。你的作品刊登出去总是有人要看,让人去看,一旦出现纰漏,岂不成笑话,不但是自己,就是编辑、刊物、出版社都会让人取笑。所以我们想搞艺术、搞创作就必须认真。 

要作诗填词,就得讲平仄,就的论格律,这当然是一种约束,不能打破。如果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它会带给你无穷的乐趣,是一种创造的乐趣。正如下象棋一样,必须遵从规则,其中既有约束也有乐趣。如果车、马、炮任意走,那还有意思吗?我们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待格律对诗词创造的约束。千百年来,前人创造和遗留下的诗词格律是宝贵财富,我们要珍惜,要继承它和并把它发扬广大,但不可随意创造性它、改变它,如果这样,那就毫无继承可言。掌握诗词格律并不难,只要多学习,多接触,方法得当,必须把握好平仄和韵。要创作出好的作品,除了在崎岖的山路上勇于攀登,对自己的作品千锤百炼外,没有任何捷径。毛泽东的老前辈认真修改诗词,表现出他们对社会、对人民、对艺术的高度负责,值得我们学习。

    总之,爱好填词作诗的朋友,切记遵从格律,反复修改,认真对待,切莫以误传误,影响后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