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下,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的新加坡也首当其冲:股市大跌,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调,失业率创五年来新高,公司减薪、缩短工作日等等,国人纷纷受到影响,随之而来是情绪上的焦虑、不安、烦躁、失望、担心等等。大家的情绪仿佛随着股市一下子跌倒了谷底。特别是当自身利益受到损伤的时候(失业,减薪等),当然也难免的会对家人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可能家里的小孩子也难逃池鱼之殃,受到大人的斥责。或许由于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习惯生活在高节奏的步伐下,一旦经济放缓,我们反而变得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应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道德经,学习老子的智慧,尝试着改变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从而调整好我们的情绪,提高我们自身对环境适应的“柔韧度”,从而面对挫折、失败、困难更从容,更坦然。
我们先介绍一下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与孔子是同时代人。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比老子晚了二十年。相传孔子曾经去求教于老子,回来后对他的弟子赞叹说,我见了老子,犹如见到了天上的龙。对老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老子在世界上影响很大,据说黑格尔创立辩证法,就是受了道德经的启示,计算机的发明者创立的二进制,也是受道德经启示。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推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作家之首。香港知名人士李兆基先生一家乘专机前来陕西参加论坛(国际道德经论坛,2007年4月23日),专机有两架,来了六七十位嘉宾。李先生要求家人必须着正装准时来听《道德经》。他还邀请了香港经济界的不少知名人士,如霍英东的公子、女儿等。 所以这些,都从一个层面说明了老子道德经的高深和现实意义。那么道德经到底是本什么书?是一本讲述大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的书,是一本讲述人和万事万物怎样产生、发展、壮大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的书。
那么,道德经是不是只能由专家学者在书斋里去研究,与我们普通人关系不大呢?不是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我说的话很容易明白,也做得到;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没有做不到的。道德经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是很紧密的,只不过大家还不够了解。比如有很多说法和典故就出自老子,比如金玉满堂,出生入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等等。可以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着老子的思想。有人说,看了道德经,常常会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他觉得生活当中曾经走过的弯路,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被道德经书中短短几句话就给说透了,说准了。还有人说,道德经是人生的一道门槛,看之前和看之后,你对人生的态度将会全然不同。
在过去几年中,经济形势不断恶化,虽然最近有所起色但是离真正的实体经济复苏还尚有一段时间。在过去这段时间里,新加坡的经济备受冲击,工厂关闭,员工被裁,缩短工作日,花红大大减少,生意量锐减,这些都极大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切身利益受到影响的朋友也自然会难免深感忧虑,前途未卜的迷茫时时缠绕着我们的思绪,如何面对、看待这样的经济危机?我又该如何作才能尽快的摆脱不利的局面?我的生活前途可以更好一些,更安全一些吗?有些人也许就此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中,从此一蹶不振;有些人却能在这一过程中,帮自己找到一个释放危机的出口,走出危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老子道德经,从情商的角度来正确面对金融风暴。
我们先来看看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
台湾演员苏有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台湾团体小虎队的成员,曾经红遍中港台的“乖乖虎”。苏有朋还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天偶然被唱片公司的星探相中,被迅速包装成为台湾地区演唱组合“小虎队”的成员之一。令苏有朋意料不到的是,几乎一夜间他们便在全岛蹿红了,紧接着就是在中国内地、乃至亚洲华人圈大红大紫,“乖乖虎”苏有朋的名字更变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随之而来的是苏有朋也一夜暴富了:买车、买楼、买股票……出手阔绰、大胆,在同龄人眼里甚至有点挥金如土了。“那一段日子”持续了大约3年。但是辉煌的时间总是有限的,演艺事业也会到一个瓶颈期间,小虎队也由于各种原因解散了,他回到生活,依然要去补回拉下的功课,为考大学作准备。重新成为一名高中生的苏有朋整日闭门在家补课,夜以继日就差头悬梁锥刺股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苏有朋得偿所愿考入了台湾一所名牌大学,而且是“有前途”的工科专业。终于舒了一口气的苏有朋,来到大学校园后才知道:一场更大的“挑战”正在等待着他。
中途退学遭遇人生低谷:准备考大学的那一年时间里,苏有朋只是一心想着不能丢脸、考上就是胜利,然而等他坐在课堂里才猛然发现:其实自己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千辛万苦考进来的专业。硬着头皮学了两个学期后,苏有朋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令他坐立不安:仍被视为偶像的他一旦出现不及格的成绩,后果依然无法想象。
重压之下,苏有朋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疯狂的”决定:退学。从大学校园“逃跑”后,苏有朋选择了到英国游学,一方面换换专业继续深造,一方面他是想躲到没人认识的环境里暂避调整。然而,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半年后,苏有朋从英国回到台湾,“那时候我整个就是一个待业青年,没有学位,演戏也不是科班出身。表演过一段话剧,但不是很景气。”苏有朋回忆说,“小虎队”演唱组合的合约结束后,高额的演出收入一下子中断了,还真是极不适应。那时他除了要负担家里面的开销,还要每月付出一大笔钱供楼、供车,“真的有日子快要过不下去的感觉。
更糟糕的是,本指望在股票投资上能大赚一笔的苏有朋,又赶上了台湾股票市场的熊市,本来就对股票知之不多、又全权交给亲戚打理,结果他的股票投资损失惨重。人生中锦上添花的事情不多,但雪上加霜的倒霉事却有可能一桩接着一桩。那时苏有朋最惨的情形是:已经卖掉了几部车后,唯一留着自己代步的车子,好端端停在路边也会让人撞坏。人生就是这样的巧合,苏有朋人生最低谷的日子同样持续了三年多。
1997年,也就是苏有朋24岁那一年,他被选中进入了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剧组。当年苏有朋可没想到(也根本顾不上想)该剧日后能有如此的轰动效应,只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表演业务,白天现学现卖,晚上抱着书本挑灯夜读。跌跌撞撞般苏有朋拍完了这部大戏,然后做梦般又一次走红了。
接下来,顺风顺水的日子第二次如约而至,当年的“偶像歌手”变成了现在的“偶像剧明星”,一部接一部的电视剧、电影,外加一张又一张的唱片,使得苏有朋迎来了他的事业又一个巅峰状态。然而年纪逐渐增大,再继续出演偶像剧的日子似乎也慢慢到头了。苏有朋意识到:他事业和人生的第三次“挑战”到了。但这一次苏有朋似乎从容了很多,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自己的应对“法宝”就是顺其自然和逆来顺受。
“人生本来就是高高低低的,高的时候有高的做法,低的时候有低的做法。其实人生也不是只有事业,当你处在事业高峰期时,你就专心致志工作,尽量多挣一些钱;而在事业的低谷期,你可以暂时放下工作,拿出时间多陪陪家人和朋友,多一些时间照顾自己的身体,可以做的事情一点不比忙的时候少,从长远考虑,这些事情有时比工作更重要。”
苏有朋认为,人一生中必然要经历波折与压力,当危机来临时,心态有时候比应对技巧更重要。他说:“我没有觉得单凭人力就能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是比较随缘的。我不会强求结果,你只能自己尽力。但结果确实不是我努力就能够决定的。”
我想这里他说的顺其自然是指的在经过自己努力之后,对结果不强求,对外在客观条件、因素不强求。逆来顺受指的是我们心态上坦然面对,不气急败坏,不图求一下子就能摆脱困境。而事实上:你如果越想急于摆脱困境,往往也不能摆脱。
老子在道德经中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起起伏伏呢?他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在易损交替中生长发展的,这纯属自然,受益到一定程度就要受损,而受损到一定程度就要开始受益,完全受益或者完全受损都是不可能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第六十二課 生 一)”,这段话是说:有些事情要先损而后才有益, 有的是先受益而后受损,人之所以要受教育,是因为不知道万事万物都是在益损的反复交替中生存。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增强受益的强度,多受益,减少受损的程度,少受损,所以我(老子本人)也要受教育。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学习这段话:一是万事万物都是在易损的交替中波浪式发展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过热(供过于求),或者过于超前消费,或者其他什么原因(经济结构不能适应发展模式),就要开始走下坡路,走到一定的时候,经过经济上的重新调整,消费的改变,又要从谷底开始走上坡路。这些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虽然每次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都可能不一样,但是这种动态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这是客观事实。其实不光是宏观经济如此,其他万事万物的发展也要遵行这样的规律,拿我们人来说,收入增多了是好事,是受益了,但是也不可能无限的多下去,到了一定的时候又要受损,比如说投资失败,生病或者家里有什么事情需要用大一笔钱,都是这样易损不断的交替的(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第三十五課 盈 之:保持盈余,如你的收入,除去日常生活开支,还有剩余,这已经不错了。揣摩之后而高兴,比那有钱的大款来说还差得很远,但比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吃了上顿,沒有下顿的人,那又好多了,这样是不可能长期保持的。到一定時候,可能遇到意外事件或生病,又要超支或欠债;有時可能增加工资和奖金,收入又多了,所以要保持一种固定不变的状况是不可能的。)。人的一生也是如此,人生不可能永远保持受益或者受损的状态,一定会有起起伏伏,这是自然的,这是无法避免的。有的人生下来就是受益多,吃喝不愁,可是好景不长,自己吃喝懒惰,不求上进,坐吃山空,又由富有转向贫穷。有的人生下来受损多,家里穷或是什么磨难,可是他很努力学习上进,吃的苦,长大后经过努力生活又过得很好,可是也有可能,日子过好了,又骄傲了,生活又开始奢侈享受,结果超出实际消费能力,或者对在经济好的时候对坏的情况估计不足(Bad debit is made in good time.),又要是吃苦头,走下坡路。所以说易损是不断交替产生的。
了解了这个客观规律,我们不禁变得很坦然。既然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违背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坦然面对,这样远远胜过惊慌失措,然而这种坦然面对不是束手无策,更不是意志消沉,一败涂地,而是心态的转换,由对抗、抱怨、无奈转换成接受、面对、积极调整。与其整日苦闷在心中,不如放下包袱,总结失败的经验,调整自我,重新出发。
我们来看看这么一个小故事:俄罗斯人谢尔盖·孔德拉季耶夫因失业心情郁闷,一气喝下至少8瓶伏特加酒,令医生大为震撼。这名32岁工人不久前失业,为浇胸中愁绪,他邀朋友一起喝伏特加酒,一直喝到不省人事被送进医院。医生通过检测发现,按俄市场上销售的半升装、酒精浓度为40%的伏特加算,他喝了起码8瓶伏特加。这相当于双倍能致命的饮酒量。幸运的是,经过医生的尽力,他捡回了一条命。不过,苏醒过来的孔德拉季耶夫发誓自己今后将“滴酒不沾”。
看了这个一个故事,我们在忍俊不禁的同时,对这位俄罗斯人的做法也有所反思:失业了,心情固然不好,但绝对不应该拿自己的身体糟蹋,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困难是暂时的,挫折人人都有,如果整日靠烟酒发泄,或者整天在家睡闷觉,把不满情绪发泄在家人。孩子身上,丝毫没有任何益处,反而受损更多。这就是老子在“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第六十二課 生 一)”中提到的第二个方面:通过主观努力,可以增强受益的强度,多受益,减少受损的程度,少受损,所以我(老子本人)也要受教育。这个道理就连老子这样的圣人也要受到教育,何况是我们这些普通的人。这里老子所要表达的观点就是我们不管在受损还是在受益的时候都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多受益,少受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几个方面:
一、受损的时候,要做到“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第七十九课知人)”。有了不良情绪,要善于控制,自己战胜自己才是强有力的人,强迫行事的人是有志向的人。控制自身的情绪,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勇敢的面对困难,这样做才是强有力的人,有志向的人。情绪不好,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调整情绪,例如多陪陪家人,加强锻炼,出去旅游等等。美国经济下滑,一位在美国任教的中文教授介绍说:在金融风暴里美国的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这类消费减少了,豪华聚会少了,大型派对少了,甚至餐馆的生意也少了,大多数人开始在家中吃饭。出行也是尽量简单,因为收入减少,购买豪华车的意愿减低,不再羡慕和追求奢华、浪费,变得简单、实际、实用,贴近生活,自己动手的家庭聚餐也多了,亲情也贴近了,心态平和起来,欲望减少,消费开始压缩,……但他们却寻找到了快乐,发现了快乐的秘诀,卸下了原来的财富金钱的沉重负累,人们的幸福感上升了。
二、在受损的时候,不要急于解决,更不能气急败坏,建议也不要在情绪极差的时候,做出一些重大决定(有的人投资失利,就急于扳回本钱,结果越输越多)。相反,静下来反思效果更好,总结过去,找寻新的起点出发。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第七十一課 微 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谁能在污浊中安静下來慢慢澄清呢?谁能在安静時慢慢运动生长呢?安静下来后,静则生慧,不断提高自我(例如:新的技能培训,企业转型,结构调整),事情才会慢慢地改善。
三、受益的时候,不要骄傲自满,追求过于奢侈的生活。许多人在受益的时候(赚钱的时候)就骄傲自满,生活标准不断提高,也没有考虑到将来坏情况来临的时候,如何应对。生活标准提高,不断加重负担,其结果必然是面对经济危机的弹性抗压差,稍微一有变故,往往是全盘皆输(多米诺骨牌效应)。老子就这个问题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三十五课盈之):富贵后就骄傲,生活奢侈豪华,遇到困难无法应对,这是咎由自取。有这么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本地人,月薪一万四新币,开宝马车,住在一百二十万新币的高级共管公寓,加起来月供要6、7千新币,可是他不久前被公司裁退了,马上他的生活一下子就跌入谷底,宝马成了巨大的负担,卖掉了,房子贷款也成了问题,妻子开始不满,关系也变得紧张,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不尽快找到工作,恐怕家庭也不保了。我们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不得不有所反思,如果他在平时就居安思危,做好准备,恐怕就不至于到了现在的局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第四十三课易持)。在平安时期容易保持(赚钱的时候,经济好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长期期坚持下去;事情未发生之前易於谋划,好事会做得更好,坏事通過谋划之后,就可以避免其发生或减少其損失。在出事之前就要预计到它的发展,(例如发生金融风暴前,就要预计到它的发生,做到应对措施,不要使自己的经济债务大大超出存款)。未乱之前就要著手治理,乱子沒有闹起來就治理好了,这样就不会造成损失。
四、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多做善事。多做善事可以使我们身心愉快,广结善缘,人缘好,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民间说法:贵人相助)。为什么呢?道德经中说: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十七课不肖)。遇到厄难时,上天将救助与你,以慈愛之心保护你。是福不是禍,是祸躲不过,但你为人慈善,是祸也躲得过。
了解了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是矛盾动态的结合。受益和受损不是绝对的,祸与福同样也是相伴的,两者之间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里关键就是看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处理。化悲观为乐观,化失败为动力,克服自身的弱点,这样,祸事也可以转化为福事。老子在道德经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第四十四课 其 政) 。坏事中也包含了好事,我们去做一件工作,结果失败了,做了一件坏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好的因素,我们利用好的因素,把失败变成了成功之母;好事中也包含著坏事,我们工作、做生意成功了发了财,这是一件好事,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坏的因素,太高兴了,骄傲自满,目空一切,生活奢侈豪华,超出自身能力高消费,结果金融风暴一来,禁不起任何风浪,好事(大洋房、豪华车)也变成了坏事(巨大的负担)。
有的时候,挫折反而不是一件坏事,可能为将来的成功做好铺垫。大家都熟悉的台湾著名导演李安,是第一位捧得奥斯卡奖杯的华人导演,多次拍摄了许多著名的影片,享誉国际影坛。可是就谁又曾想到这么一位成功的导演越曾经待业六年,天天带孩子、做饭洗衣。这是普通人很难接受和想象的。可是,李安的意志并没有消沉下去,他说:“6年不是一段短时间,如果没有相当的耐心,可能早已消沉了。”他在家中的六年中,并非只是煮饭带孩子,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不管是八卦杂志还是影剧杂志、学术论文,只要读到可供作电影素材的文章,他都剪存。他的友人冯光远说:“当时他有一本小冊子,里面随时有二十部电影的题材。”平时在家没事干,李安就到二轮戏院,用十几美元,看一整个下午的电影。冯光远说:"为什么李安可以处理英国古典剧《理性与感性》、美国南北战争《与魔鬼共骑》还有婴儿潮时代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冰风暴》种种不同面向的题材,和他吸纳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从这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李安的六年待业是祸,没有收入,物质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压力可想可知,可是他没有放弃他对电影事业的理想,不断的充实自己,观察生活,收集电影的题材,提炼,加工,思索。这是这段不得以的韬光养晦,机会来的时候,他才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他的才华和高超的导演天分。六年的祸,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也变成了福的基石。李安虽然待业在家六年,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福,他有着一个很好的夫人和孩子,这段困难的经历加深夫妻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与孩子之间的亲情,这难道不是最大的福吗?所以说:祸中也包含了福,这关键就看你是如何对待祸的,是消极、颓废,还是积极、把不利因素转成有利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或挫或隳, 第三十九课为之:或失败或隳落,总要有所选择。)?这把金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上。
美国历史上最受人爱戴的总统之一林肯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关心的,不是你是否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能否无怨。” 他一生坎坷,九岁丧母,24岁经商失败破产,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27岁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十一次竞选八次失败(包括竞选州议员,州议员的发言人,国会大选,国会议员连任,州内土地局长,美国参议员,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等)。在他51岁就任总统前的日子里,他的名字似乎总是和坎坷挂钩,有好多次,都绝望之极,担心自己会不会再爬起来。但是,即便经受了如此沉重地连番打击,他仍旧成为了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而他的坚韧不拔也成为美国人心中的一面旗帜。
总结上述案例,无论是在家待业的李安还是遭遇职场挫败的林肯,之所以能够走出低谷,都离不开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找不到工作没关系,从最基本的做起,并尽早规划自己的人生,利用所有机会朝着自己规划的方向发展。
每个人都能从遭遇失败,无论你多优秀,也可能无数次碰壁仍然找不到工作,可能工作努力仍然无法升职,但这些就算是总统也是无法避免的,面对的挫折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应对的态度,有的人自怨自艾,埋怨社会不公,抱怨父母没能力帮自己解决工作,但是只有那些不等不靠,抓住机会学习或充电的人才能够在面临困难时做出正确的决定。
世界经济出了问题,不等于我们坐以待毙,不等于我们不可以乐观的生活,勇敢的面对困难,学习了道德经之后,我们知道了: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在动态的易损交替中破浪式的前进的,这是无法避免的;同时,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找到正确的方法,调整好心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祸福的转坏,从而积极地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