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录的来历

喜欢做愛做的事,与异性交友同性结朋,读喜欢读的书,写想写的文章,煮酒烹鱼,数自己的钞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收集整理  海内外很多研究者,往往把毛泽东说过的话、 主张过的政策的发明权,都简单地归之于毛泽东本人,由此 认定毛泽东是一个提出过许多独特思想的思想家。 但是,我们注意到,毛泽东总是与这种意见唱反调,常常坦 白承认自己思想来源于 “抄袭”别人。更有甚者,毛泽东格 外否定教条主义,反对那种言必称希腊、喜欢万古不变教条 的理论家,长期批评那些总是有高明主意的钦差大臣,批评 那些“ ‘下车伊始’,就哇喇哇喇地发议论,提意见,这也 批评,那也指责”的人,还讽刺此种高明人士“这种人十个 有十个要失败”。 毛泽东总是倾向于否定头脑里有高明主意、满脑子外国高明理论的人, 由此他才格外强调调查研究和深入群众,这是有原因的,完全是“抄袭” 抄出来的甜头,想要把这个发扬光大并上升到认识论层面,这无非是为 了寻找各种可抄袭的“抄袭对象”而已。批评教条主义,批评钦差大臣, 提倡调查研究,说穿了,就是指出仅仅抄袭书本是没有出路的,最好是 去抄袭隐藏在现实和群众中间的各种知识,包括抄袭反面教员,此种 抄袭之内容往往还没有被人写进书本,所以往往被人误认为是毛泽东 自己提出来的。   早在1929年10月,毛泽东就曾经向邓子恢传授过抄袭经验: “领导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本事,他的责任是当好群众的传达员。 这就是说,应当善于总结出大多数群众的正确意见和要求,及时反映到 党的领导机关。党的领导机关就要根据这些意见和要求进行研究分析, 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再由领导者把党的决定传达到群众中间去执行。” (转引自《邓子恢传》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98页)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力主调查研究,到延安整风之后则嫌一次性抄袭过于 简略,容易发生错误,要求进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多个“抄袭” 循环,这样,从主张调查研究开始(这是要求那种向下抄袭的特定方向), 到群众路线的多次循环(这是反对一次抄袭就了事的敷衍做法)。 建国后,毛泽东不仅把向底层抄袭作为一个经验,甚至是作为一种硬性 要求的工作方法提出来:“听说现在许多负责同志不下去了,这不好。 中央机关苦得很,在这个地方一点知识也捞不到。你要找什么知识, 蹲在机关里是找不到的。真正出知识的地方是工厂、合作社、商店。 工厂怎么办,合作社怎么办,商店怎么办,在机关里是搞不清楚的。 越是上层越没有东西。要解决问题,一定要自己下去,或者是请下面 的人上来。第一不下去,第二不请下面的人上来,就不能解决问题。 我建议,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兼一个县委书记,或者兼一个工厂或学 校的党委书记,地委书记、县委书记也要兼一个下级单位的书记。 这样可以取得经验,指导全局。”(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 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一月,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抄袭”大王毛泽东正是从这一“狭隘经验论”出发,向来认定“有字之书” 远远比不上“无字之书”,认定脱离了调查研究就不可能产生好主意,因此 他不仅不相信共产党的书记们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想出好主意来,更不相信右 派精英坐在政治设计院里就能够设计出好政策来。由此决定了毛泽东终生与 高官们和才子们的很不和睦。那些右派精英书读多、文凭硬,凭借“大知识 分子”对“小知识分子”的文凭优越感,想要搞一个政治设计院,因为设计 院里头多半是以抄书为主,这肯定要被毛泽东看低了:“北京不是好地方, 历来出官僚的地方。为什么孙中山先生不建都在北京呢?大概是因为这个 地方出官僚。北京不出产任何东西,我不是指北京这个地方,是指中央机 关,中央机关不生产钢,不出水泥,不出粮食,也不出纸烟,什么也不产生。 产生思想吗?也不产生,思想也是从群众中来的。不是北京出的。我说不产 生任何东西,是指不产生任何原料。原材料是产生自工人、农民,章伯钧要 搞政治设计院那不行,一切要从群众中来。原材料来自工农,我们是加工, 我脑子里不产生任何东西,一跑出北京就取得了东西,产生出力量。”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八年一月二十八日,载68年汉版 《毛泽东思想万岁》 58-60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