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感想:
首先,这个家谱能修成,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家族是历代统治者所供奉的“神明”似的家族。而其特殊地位,除了老先生的学说被奉为文化正统,老先生被封为“圣人”这些明显的原因外,还因为作者所提到的:“多数孔子后裔都是采取与当局合作的态度,随时而化,谁上台拥护谁,因而无论改了多少朝,换了多少代,总能受到特殊照顾。” 在中国的传统说法中,这可以算是“N-姓家奴”。 但在位的统治者,不论他姓赵钱孙李,大多(除了老毛等少数)是推崇这种为统治者的权力服务的做法。
当然,不管谁当王,百姓还是可以拥戴他,只要他是为百姓创造一个略为可以安生的社会环境(要求这么低,实在是悲哀啊)。 但孔氏及其后人,却是不管这个“王”是谁都可拥戴,只要他有实权。 这就是他们跟一般百姓的不同,也是获得“N-性家奴”的真正原因。
其次,孔氏后人无人能超越老先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自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的一霸后,就不允许超越其上的思想和学说的存在。孔氏后人当然也不例外。这就是一个历史的反讽。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孔氏后人大多享受着历代统治者的供奉,即使不是荣华富贵,也至少是衣食无忧,缺乏那种逼人努力突破前人的动力和条件。所以,除了当儒家学说及当权者的吹鼓手外,还能指望他们做什么有创造性的事情呢?
最后,修这么个族谱一方面当然是劳民伤财。而另外一方面,如那些流传万世的帝皇宫殿和陵墓一样,也有其作为文化文物和考古方面的意义。而另外一个比较实用的可能意义是,可以为遗传病方面的研究提供点材料。。。
-----------------------------------------------------------------
附-大坐家-的原文: 《闻《孔子世家谱》修成有感》
前不久,费时十三年,耗资上千万,人力难计数所修订的最新《孔子世家谱》终于告成。《总谱》《支谱》,船载车装,蔚为大观。
也许有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我却认为不无意义。有关孔氏宗族的记载,最有价值的,肯定首推孔子思想片断,然后是孔府档案,最后也要算上族谱。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各种家谱,历来受到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重视。孔氏宗族生于文化,佑于祖宗,养于国家,是中国第一宗族,因而《孔子世家谱》便超越了一家一姓的私事,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增添了宝贵资料。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直系结构的家庭,到一伙伙包容近亲分支的家族,再到一群群囊括远亲旁支的宗族所组成。从孔子延续下来的孔氏宗族,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有清晰脉络可寻、年代最久的最大的血缘集团。因此,孔氏宗族也是现今研究宗族组织、宗法制度、文化传承的最好标本。
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宗族,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尊崇和保护。衍圣公一家活得俨然西方国家残留的王室,孔府像是国中之国。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宗族都没有那种好运,在天灾人祸冲击下,传不了多少代,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即使得以延续,也是人丁单薄,构不成建城立国的规模,顶多可以聚居一村,名曰某家庄之类。
孔氏宗族也经历过危难,这一点孔子有先知,“小人”难养。给不给好颜色,都登鼻子上脸,梦想翻身作主人。五代时孔府的杂役工掀起的“孔末之乱”,就差点绝了孔子直系血脉,历代子孙引为沉痛教训。孔氏宗族历史上也不乏几代单传的情形,但是总人口却持续增长。到了近代,更呈爆发趋势。据统计,清康熙年间已有2万多人,乾隆时增至10万之众,民国最后一次修谱,又翻了几番,达到56万人,而现在这版《孔子世家谱》据说收容的族众突破180万(也有说2百万,甚至3百万)。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两千多年,从一个人能繁衍出这么多后代,一个宗族竟然发展到和一些小国人口相当,恐怕是只有老孔家能办到。仅此一点,就足以让历史学家、遗传学家设立不止一个课题去进行研究。有人断言,现今所谓孔子后裔都是野孩子、冒牌货。这显然有失公允。不能否认,由于历代对孔子的推崇和给予族人的优惠条件,难免外人蒙混沾光。而且事实上古代并不忌讳将外人收养入族,不仅有养子,还有养老(将外族长者以叔父、祖父的名义收养入族)。被收养的人往往要改姓,而且家奴也要改为主姓,形同养子。这样,凡流传有年头的大宗族大概没有哪家敢像《红楼梦》中的小妾那般气壮,拍着胸脯说能养出不搀杂的来。但是,毕竟血缘观念是严格顽固的,非其鬼不祭,非其族不祀,深入人心,强力排斥着外来因素,所以不可能全部造假。
这次修谱最大的突破点在吸纳了女性后裔,这也是为什么人口猛增的原因之一。从孔子一贯的“忠恕”之道考虑,若老先生有知,应该也能与时俱进,承认女子孙们的权利,欣然点头,什么难养不难养的,都是自家骨肉嘛。我们这些两姓旁人也为孔氏女子们感到高兴,终于在宗族中获得了承认,占据了半部谱。
孔氏族裔的身上曾经同时蕴含了反叛与顺从两种截然相反的品质,比如孔子九世孙鲋参加了陈渉起义军,并献出了生命。二十世孙融对当权者曹操明讥暗讽,被满门抄斩。所幸那时还没有殃及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他们的兄弟依然安稳,照旧过得滋润。不过,多数孔子后裔都是采取与当局合作的态度,随时而化,谁上台拥护谁,因而无论改了多少朝,换了多少代,总能受到特殊照顾。不知孔子对这两种品质会赞同哪一种,抑或都不欣赏?也许索性无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反正有遗训在,孔老先生已经尽力了,剩下的事情,他只能在云端里袖手旁观,尔等自求多福吧。但是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却不能漠然视之,总要掰开揉碎,看看里面有些啥。一个宗族除了有共同的祖先,是否还有共同的精神内核?光是夸耀流淌着祖先的血,却没有继承祖先的智慧、学识、“不敢不告”的责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魄力,这和纨绔子弟、八旗子弟有何区别?身体养于孔家,精神则被别家收养去了。这算是正统血缘,还是外姓养子?孔氏后裔也许感到冤枉,老祖先的遗训本身就前后矛盾,不是一副面孔、一个腔调,你叫我们何去何从?
这个宗族自孔子之后,出过不少名人,有官吏、学问家、文学家以及商人,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有些影响。比较之下,显然官吏更多些,据说在韩国的孔氏后裔也是如此。但是,这些子孙们再没有出现过超越祖先的文化巨星。同时,以他们得天独厚的优惠生存条件和少有的人多势众来说,2千多年来,他们中产生的重量级人物又太少了。人类究竟是一代胜过一代,还是一代不如一代?为什么有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的则日趋平庸没落?孔氏宗族告诉我们的是后者,其中原因,难道不值得人类学家深入研究吗?
这个宗族是解剖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标本。从宗子、族长、家长到族众,从嫡长直系、旁系到分支庶族,从国家组织授予的宗子特权、宗族组织规定的族长专权、血缘关系形成的天然家长权利,以及普通族众的义务与权利,都能清楚地显示出中国社会的分化组合等级特征。层层控制、上下牵扯,既有族长家长的专断,也有族众的民主,既有血缘的感情,也有远近贫富的疏离。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动荡,都可以从此窥见一斑。
族谱起源很早,世界各国各族的早期史都是口耳相传从祖先谱系开始。中国古代族谱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族规、系谱树和重要祖先行迹。一本谱就是一部家族或宗族史。它起着巩固宗子或族长地位,辨析亲疏远近,凝聚和约束族人的作用。族规大多抄袭《朱子家训》,既有对道德方面的教诲,也有政治思想方面的训诫,目的是维护家族或宗族的名誉与安全,束身自保。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极致,而谱牒也随之兴盛到了顶点。因此可以说,族规是族谱中的魂。家风、族风乃至民风,即由此形成。不知新《孔子世家谱》是否还有族规一项?若有,是沿袭旧谱,还是自创“精神文明”新规?现在国内鼓吹青少年读《三字经》《弟子规》,用心不外防范子弟为非作歹犯上作乱。历史上,孔氏宗族的族规被执行得堪称典范,作奸犯科者容或有之,乱臣贼子则闻所未闻。这或许是修新谱与高层推动的原因之一。
从逻辑上讲,宗法社会是中央专制社会的对立面,宗族是它的最高组织形式,宗族大家长(宗子或族长)是最高首领,宗族利益高于一切,族众眼里只有宗庙和大家长。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往往具备了与中央专制国家分庭抗礼的实力。欧洲的封建领主和中国古代的地方豪强便是如此。所以,大宗族应该是国家,特别是中央集权国家要努力限制与防范的。然而国家打击地方豪强的铁拳从未降临到孔氏宗族身上。宗子受到族众的敬畏,同时又受到国家的尊重。这恐怕首先要得益于在经济上和组织上分支散叶自我调节控制的措施,每过几代,便另立支系,另续支谱,另组新家族,甚至鼓励远走他乡。其次这个最大的宗族组织内部结构更像地方行政组织,更像是国家中的一个特区政权,也因此更容易接受国家的领导。最后他们不管何时,礼崩不崩,乐坏不坏,概不搀和,关上大门,自成一统。外面尘埃落定,再开门揖手,进表恭贺。驯顺自保是这个特殊宗族与国家之间的重要润滑剂,在最大限度上减少了摩擦,避免了灭门之灾。
我没有看到这个新谱,不知道是否有严谨的学者帮忙整理,如果各种材料准确无误,不是交钱即可入账,那末我在祝贺孔氏宗族大团圆的同时,还要特别为中国学术界贺喜,又看到了一个值得深入挖掘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