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来美国的?(3)----三年圆梦

很久前,网上流行一个关于北京的段子。这段子的大意是说,外地的土皇上到了北京才知道自己官儿小。其实,岂止是当官的到了北京倍感失落,当年我这个穷学生何不如此?

从东北到了北京城之后,我仿佛从飞出鸡窝的金凤凰一下子又变成了羽毛未丰的小鸡雏。幼稚而又毫不起眼的我,在诺大的北京城里显得那么渺小。初到北京时,在夜深人静的宿舍里,我默默地品尝着想家的滋味,也想起了我大学同学的临别赠言。

在大学毕业前的晚会上,作为班上唯一进京读研的我,得到了我大学同窗们的真诚祝贺。哎,陈晚同学,到了北京后,你别把我们忘了呀。等你站稳脚跟了,我们以后有事儿找你去。

同窗的留言言犹在耳,可眼前的现实却不尽人意。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坑坑洼洼的菜户营(医学院所在地),我心目中的北京不应该是这样的。我暗自悲观地想,我这个来自东北的丑小丫,哪有在北京变成天鹅的可能呀。说不定读研过后,我还得回东北投奔我的大学同学去。

在心绪不安的紧张情绪中,我迎来了开学上课的第一天。那天到教室一看,我心里一颤。哎哟,很多同班同学比我大姐年龄都大,班上居然还有两个大肚子的孕妇呢。我的近五十名同学当中,有些人属于医学院基础系研究生,大部分人则是北京各大医院的临床研究生。不需远观,细细一看,班上同学们的年纪相差非常悬殊。很多师兄师姐年长我十多岁。再仔细一打听,他们居然是我崇拜的当年77-78级大学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如此背景丰富的同学们当中,肯定会有我的榜样人物甚至是贵人。比如,我们班的英语课代表就是一位77级大学生。在他的眼里,我们应届生纯粹就是个小孩子。这位曾经出过国后又海归的帅哥,常常鼓励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一定要出国看看。多年以后,当我的同学们成了北京某医院的院长,成了北京某出版社的社长时,当我在电视和网络中看到他们风生水起的骄人成就时,我与他们同窗共读的日子,即刻向我走来。

我们研究生班上的学生组成,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像我这样的应届毕业生,年轻,活泼。一类是工作多年的在职研究生,稳重,成熟。开学第一天,当我和几位应届生嘻嘻哈哈之余,我被前来报道的两位孕妇同学震住了。我心想,女人带着肚子里的孩子,都能读研究生啊。和她们相比,我没有任何生活负担。年纪轻轻的我,假如学不过孕妇,这说不过去呀。我刚来北京时的那种失落感,就这样被我的阿Q精神慢慢赶出了我的心灵之角。

我们医学院的研究生课程是这样设置的。不管是临床的还是基础的,大家在一起统一上一年的基础课。之后,临床研究生奔赴各大医院,基础研究生则继续留校读研。假如你问我,在多年的求学经历中,哪段时间对我的心灵成长影响最大。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在北京读研的那几年,尤其是在医学院本部上基础课的那一年,对我日后求学的影响最大。

开课以后,随着大家的渐渐熟悉,我对我的同学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首都医科大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北京当地人。众所周知,北京人前卫,他们一直领导着时代的新潮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和他们在一个班里混,我很容易照猫画虎似的盲从他们。我心想,嘿嘿,即便是邯郸学步吧,我也得东施效颦般的走出个猫步出来。我的出国梦,就是我从北京同学那儿学来的第一个猫步。

刚入学时,当我为侥幸进京而沾沾自喜时,我发现,我的北京同学们却几乎人人手里一本托福书。那时候,还没有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但根据我对我们研究生班的观察,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外地人在往北京挤,北京人在往美国奔。和谐社会下的动态平衡,估计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即便是今天,情形也差不多吧。

我从小在东北长大,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喝的是东北风。进京前,我只知道毕业后争取留京才是我的最大目标。对我来说,出国太遥远了。这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我整天被班上的“托福托福”包围时,终于有一天,托北京同学的福,我认真地动起了出国的念头。

那时候,虽然北京城出国成风,但我们准备出国考试,要像潜伏的地下党一样隐而不露。为什么呢?托福难,出国难,对这种没把握的事情,是万万不能让导师知道的。假如出国落空,毕业分配再出差错,咱没法见江东父老呀。

于是,在北京读研的那三年,我一边应付着导师和课题,一边私下苦读英文。关于如何学英文准备托福考试,我会单独再谈。

没想到,天助我也。三年过后,我不仅顺利毕业留京,我同时收到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我更没想到,我刚走出国门,我的科研题目还获得了北京市卫生局一等奖。

现在时常有读者问我,我想出国,该怎么下手啊?你瞧瞧我,当年我这个东北来的笨小丫,在没有任何出国打算的情况下,三年之内,我不仅圆了出国梦,我还居然成了我们研究生班的第一位自费出国留学生。我笨鸟先飞,准备不到三年就走出了国门。假如你聪明伶俐,英文特别棒,又有出国的打算,说不定不出两年,你的生命轨迹可能就会有所改变。

我一直认为,不管中国现在多么强大,美国多么腐朽没落,出国留学仍然是个值得向往并付诸于实现的一项教育投资。这些年,由于个人兴趣所在,我一直关注着国内大学生的就业危机问题。假如你在国内没后门,专业又没有什么优势,本身又没有什么实力,何不考虑出国一试呢?李开复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留学带给我的十件礼物”的文章,感兴趣者不妨读读。

几天前,当我和我的孩子谈她几年后的大学报考时,我无不感慨地向她建议道,孩子,高中毕业后,你争取去纽约读大学吧。在我眼里,纽约就是中国的北京。在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里,你会觉得孤独,渺小,卑微。但这种令人窒息的力量,一定会激发你努力向上。

不管你在哪里,无论你从事的职业如何,在卑微中进取,这是我们需要的一种自我鼓励的内在力量。尤其是年轻的女孩子们,一定要发愤向上。在生活和事业问题上,千万别向海藻似的想一步登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偷工减料走捷径者,一定会输得很惨。

2/18/10  7:43A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