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城苏亚克

巴黎文学杂志由陈湃先生创办于2000年。是巴黎中华文学社刊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法国古城苏亚克 

巴黎 李琰

    得知要去苏亚克出差两天,我赶紧上谷歌恶补一些有关它的地理人文介绍。遗憾的是,维基百科全书里对苏亚克的介绍寥寥几笔,至多让我有概念这是一座位于法国西南部的小城,隶属南部-比利牛斯大区中的洛特省,对尚未身体力行“丈量”过法国疆土的我来说,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于是向法国朋友打听这座城市特色,朋友只告诉我那里的房屋交易兴旺,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在那买别墅度长假,大有超过当地人口“反宾为主”的势头,算是一座典型法国田园风光的小城。朋友最后说道,听景不如看景,还是让我带着好奇心自己去感受吧。

    苏亚克距巴黎约600公里,在近4个半小时的火车途程中我又重温了一下苏亚克历史。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8世纪法兰西祖先凯尔特人活动时期,法国版图上就已有了苏亚克市的雏形。在凯尔特语中,苏亚克一词有“野猪出没的泥泞、沼泽之地”的含义,因此象征苏亚克城市起源的野猪头也就成为该市市徽上的一个醒目图案。而第一部有关苏亚克历史变迁的文字记录在公元10世纪才出现,记录中提到苏亚克的繁荣是随着当地修道院的兴起与发展出现的。1150年,修道院附属圣玛丽教堂的建成让苏亚克成为当时法国西南部天主教传道布教的活动中心,全市大大小小十余座宗教场所。但在后来的英法百年战争以及宗教战争中,小城苏亚克的教堂建筑在劫难逃,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很多教堂被收为公有改作它。在历史的洗礼中苏亚克也真正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古城。

   走出车站,小城的宁静气息混合着冬日的清冷扑面而来,没想到比巴黎纬度靠南,却还更冷一些。原来大西洋海洋气候和处于多尔多涅河谷的低洼地势相互左右,使苏亚克以及周边城市气候非常湿润,一旦有寒流到来很容易形成霜雾天气。在去往旅馆的途中,出租司机贝尔纳热心地回答着我的种种好奇。

   小城苏亚克本地居民只有4000多,祖祖辈辈在此生息繁衍,靠的就是土地和手艺。发源于中央高原的多尔多涅河穿城而过,丰富的水利资源推动了当地养殖业发展,同时肥沃的河谷土壤又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贝尔纳告诉我,这里的农业种植一半是玉米、烟叶,一半就是成片成片的核桃林,此外山谷间也种有不少橡树。远处望去,枝枝杈杈的核桃树修剪地非常整齐,地里的土壤也早已翻松,而玉米收割后留下的秸秆也在田里天然分解,只待来年好春耕。发达的养殖业成就了著名的肥鹅肝、肥鸭肝、腊肠等美食,贝尔纳说这两天的圣诞集市上,就有机会免费品尝到当地各种土特产。

    走在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上,清脆的鞋跟声让我担心惊扰了这里沉睡的历史精灵。忍不住一遍遍抚摸路边的石墙,惊叹于没有任何起重机械的年代,勤劳的人们是用了怎样的智慧将它砌成,人们又是怎样在这里虔诚地接受修道士们对其的精神洗礼。的确,无语的石头记录下了苏亚克的喜怒哀乐、见证了岁月更替、时代变迁,也与苏亚克人一起过着祥和、恬静的小城生活。

   在几条主道上是鳞次栉比的特产小店,最醒目的还是美食店铺。橱窗里各种包装的鹅肝酱、鸭肝酱、腊肠熏肠、巧克力甜点,还有晶莹透亮的核桃油,让人动心。走进一家叫“灰松露”的鹅肝店,满眼看去各种家禽制品琳琅满目,店主说,这些都是他们自家养殖加工而成,前店后厂,是一个传统的家族企业。而这种经营模式在小城里随处可见。面对很多尚未搞清如何食用的土特产,我只好挑了几盒肥鹅肝酱。精致的铝盒包装上清楚地介绍了该产品的营养比例,制作工艺,以及品牌历史,“灰松露”的名气也就通过这里面精耕细作的“内容”和朴实厚道的“形象”越传越远。“店铺很多,但每家都有自己的创新,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就是靠手艺吃饭。”店主的这句话也许就是吸引五湖四海游客的法宝吧。

    厚重的人文历史、别致的石头建筑、美味的鹅肝腊肠、悠哉的生活节奏,怎能不让人动心,不留连忘返多住几日?虽然当地人口不过4千,每年却迎来送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观光客。贝尔纳说,从6月份苏亚克就进入了旅游旺季,也是他最忙的时候,大家都在78月来这里度大假,而他就只能趁冬季偷闲出去旅游一番了。不仅小住,更有一些来自英国、荷兰、比利时、德国的游客在这里购房置地,打算退休后在这里安享晚年,即使作为度假别墅,买间小石屋也是别有情调。因此,旅游业日益繁荣兴旺,已经成了苏亚克的支柱产业。贝尔纳风趣地说,“我们这里是蚂蚁式的生活,大家春夏忙忙碌碌,攒足了粮食挣够了钱,冬天就可以踏踏实实在家休息玩乐了。”

    的确,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历史灿烂,让苏亚克人感到骄傲,也是小城魅力所在。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 “形象名片”,苏亚克人正是清楚自己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尊重历史传承,才让古城苏亚克没有在现代化生活中迷失自己的特色。保护遗产、热爱生活、积极创新让小城苏亚克不断焕发着活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