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项目全面提速各细节提前曝光



据透露出来的内部消息,中国新建六万吨航空母舰项目全面铺开,沪东江南造船厂已经能给看出部分的端倪。据估计,项目进度正在全面加速,以目前中国造船厂的技术和军方对航母积累的技术,此传闻有很大可靠性。中国目前世界上中型以上的航母无一例外地采用前漂艏,方形艉,斜角平甲板,带大外漂的高干舷,右置岛式舰桥,闭式机库和舷侧升降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在此一一分析。航母还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如拦阻索(用于正常降落),拦阻网(用于紧急降落),助降系统等。

除基本舰型外,最重要的设计参数要数吨位。如前所述,最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型航母,其吨位一般在四万到六万吨。一般要求航母搭载30-40架以上的战斗机(尼米兹级可载50架以上)。如中国选定J-10作为舰载机,则四万吨左右足矣。若选定苏-27(J-11),则需要六万吨左右。具体机型选择后文还要谈到。

动力

常规起降固定翼飞机需要借助航母迎风高速前进,来提高真风速,同时降低起飞著舰时机舰相对速度。驱动这样一个庞然大物长期高速航行需要很大功率(戴高乐 级为83,000马力,库兹涅佐夫级为200,000马力,尼米兹级更是高达260,000马力),一般船用柴油机和燃气轮机都有点力不从心。目前,这类大小的航母无一例外地采用蒸汽轮机或核动力。核动力除可长时间高速航行而不需要补给燃料外,还不与航空燃料抢体积重量,不需要穿透舰体和甲板的烟囱,不会侵蚀舰上飞机和电子设备,红外特征也小。但核动力装置设计制造昂贵复杂,体积重量巨大,运行维护不易。再说,护航舰队仍需要不时补给燃料。蒸汽轮机动力具有功率大,扭矩强劲,热效率高和工作可靠的特点,其设计制造工艺也很成熟。其缺点是体积重量较大,需要烟囱,红外特征大,除燃料外,还需携带淡水。戴高乐级采用与凯旋级核潜艇相同的反应堆,大大节约了设计开发费用。中国正在俄罗斯的红宝石设计局帮助下,建造一级新的核潜艇。如新艇反应堆大小和功率合适,也不妨借用。但中国若以现用核潜艇反应堆效法,会有困难。尼米兹级和戴高乐级都只有2个反应堆,当然前者的要大一些。

戴高乐级最高航速只有27节,而一般要求航母最高航速应达30节以上。假定中国核推进技术与戴高乐级相当,即300兆瓦热功率可产生83,000 马力的推力,并假定中国航母将与夏级和汉级核潜艇共用90兆瓦核反应堆,则四万吨级中国航母就需要3-4个反应堆来推动,六万吨级更多,舰体布置上会有困难。研制全新核反应堆耗时费力,风险巨大。以苏联核动力技术之先进和苏联对军备投资的不遗余力,库兹涅佐夫级舍核动力不用而取蒸汽轮机动力,风险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以中国现有的锅炉和汽轮机制造能力,大功率舰用蒸汽轮机在技术上风险较小。大连建成的15万吨油轮用的就是蒸汽轮机动力。考虑到中国海军不必远涉重洋或全球部署,无限航程不太重要。据此,中国航母也以蒸汽轮机动力为宜。

弹射起飞和滑跳起飞

弹射器实际上是一个大蒸汽活塞,用来帮助飞机加速起飞离舰。蒸汽在瞬间释放时,推动活塞及连动的滑块,以3-4G将重达40吨的飞机在100米内由静止加速到高达175节的速度。每部弹射器弹射间隔为半到一分钟。但实际上,弹射一个攻击波(4架F-14,10架F/A-18,4架A-6E,1架EA- 6B;1架E-2C先期升空)需25到32分钟。弹射器使重型高性能飞机上舰成为可能,但弹射器既大又重(100吨),设计制造昂贵复杂(目前只有美国一家),使用耗水量大(每弹射一次需耗淡水1.5-2吨),使用限制多(每日每部弹射器弹射平均不超过70-100次,4台折合每架飞机平均出动率1.2次/日),维修要求高(每弹射3000-3200次需海上停飞检修或返港检修),舰载机也必须极大地加强机体,从而增加重量。继英国在无敌级上首次加装艏跳板以帮助鹞式飞机重载短距起飞成功,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级安装了12.5度的艏跳板,将滑跳起飞推广到常规起降的苏-27等。实际上,美国也在80年代初用F-14, F/A-18和S-3成功地进行了陆上试验。

滑跳起飞无需特殊设备,对机体结构要求低,陆基飞机上舰容易,其出动率和弹射起飞相当,可连续出动而无弹射器使用次数的限制,起飞离舰时飞机始终保持控制(弹射起飞时初期实际上是无控的),但要求飞机具有高推重比和短距起飞能力,起飞可能不能重载,高温环境下发动机推力下降,必须用喷水加力才能起飞。苏联海军长期未能为库兹涅佐夫级配套装备固定翼预警机,可能与此有关。

考虑到中国不可能从美国获得弹射器,从别国购买(如法国)也会有备件问题,自力更生又耗时费力,另一方面,空军已装备的苏-27的改型已有上舰先例。权衡利弊,中国航母以采用滑跳起飞为宜。

电子系统和武备

任何航母都需要先进完善的指挥、通信、探测、火控等电子系统,不同之处是各舰的武备。和尼米兹级的3座8联装北约海麻雀和4座6管密集阵火炮相比, 库兹涅佐夫级装备了4组SA-N-9(即海军型的SA-15Tor)舰空导弹垂直发射井,每组6个发射井,每井8枚,共192枚导弹,射程45公里(一说12公里);12枚垂直发射的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井口与飞行甲板齐平安装),射程450公里;4座弹炮一体的双联装30毫米高炮和红外制导舰空导弹(合称CADS-N-1,导弹射程8公里,海军型的SA-8通古斯卡Tunguska),另有3座AK-630双联装6管加特林高炮,可谓火力强大。但这不是什么非驴非马或画蛇添足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西方海军通常依赖大量搭载高性能舰载机作为主要进攻性和攻势防御武器,航母上仅装备自卫武器,如美国航母上的密集阵火炮和北约海麻雀导弹。苏联海军因为长期缺乏高性能舰载机,从基辅级开始,形成了用强大舰载导弹武器补充舰载机性能不足的传统,既使苏-33(亦称苏-27K,苏-27的舰载型)已能傲视群雄时也如此。在使用时,卡-31(亦称卡-27RLD)预警直升机将扫视周围海区并将数据传送回航母,苏-33将提供攻势和守势防空,航母和舰队中其它军舰则发射反舰和巡航导弹,攻击水面和地面目标。事实上,为苏-33加装反舰对地攻击能力并不难,苏-33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变成制空为主,反舰对地为辅的双任务战斗机,兼带执行对中低威胁地面水面目标的任务。高威胁目标仍由导弹对付。考虑到中国海军反潜防空护卫能力不足,中国航母也以装备强大导弹火力为宜。

海空利剑-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

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的选择与航母的假象作战使命以及战术应用密切相关。考虑到中国海军处于转型时期,海空潜单科和协同作战战术技术正在完善之中,航母的作战使命和战术应用以循序渐进为宜,可从防空为主向空地兼顾过渡。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也将相应选择。

★舰载战斗机

舰载战斗机应具有优良的短距起飞性能、航程大、留空时间长、载弹量大、探测距离远、维修容易、可靠性高。机体和设备必须耐海水和盐雾腐蚀。一般应具有加强的起落架以适应大角度高下沉率著舰,和折叠式机翼以节约停机体积,还应带有著陆钩以强制缩短著陆距离。陆基飞机上舰需经过上述改装。中国在近期内不可能为航母专门研制攻击机(强-5太陈旧,性能也较低,不值得改装上舰),所以中国航母的战斗机必须兼有对地攻击能力。

世界上可供上舰的战斗机不多,可供中国选择的更少。西方战斗机技术成熟,性能先进,但由于政治上或价格上的原因,中国不会问津。俄罗斯的苏-27和米格-29已成功上舰,但后者与中国现行装备体系不符。国产的和组装的战斗机中,歼-7Ⅲ和歼-8Ⅱ基本技术陈旧,不值得进一步改装上舰。FC-1要先进多了,但仍显单簿,载弹和性能不足以与强大优势之敌对抗。FC-1在中国装备体系中的不定地位,也为其担当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重任蒙上一层阴影。剩下的两个将是21世纪中国空军之花:歼-10和苏-27(中国代号为歼-11)。

歼-10是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关于歼-10的雷达和武器系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最可能的有几种:以色列的Elta2032雷达带 Rafael的正在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俄罗斯的PhazotronZhuk(甲虫)或更新更强的Zhemchoug(珍珠)雷达和 VympelR-27半主动或R-77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及国产JL-10雷达和PL-11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以色列的系统原为狮 所研制,集西方技术和以色列的实战经验之大成,系统小巧,可靠性好,空地性能兼顾,自带一体化的电子战能力。但远程性能不足,交货和备件供应易受国际政治影响。以色列空军已决定用这一系统替换F-16C/D上的APG-68雷达。俄罗斯系统的工艺和制作可能粗糙一点,但整体功能强,尤其是远程性能,抗干扰性和多目标交战性能出色。与空空性能相比,空地性能稍差,可靠性也可能有点问题。

随著中国引进苏-27战斗机和R-27空空导弹,中国已有此类系统的使用经验。外界对JL-10雷达所知甚少,只知道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探测距离约50-60公里。LY-60(地空型的PL-11)的模型在这此珠海航展中展出,但无具体技术数据,只知道它是基于意大利由美国麻雀改进而来的Aspide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考虑到国内技术现状,国产新系统在技术水平上可能尚不及以色列和俄罗斯的系统成熟,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不受制于人倒不失为一大优越性。权衡利弊,最终系统可能是三者的某种组合,甚至可达成某种互换性,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但不管怎么样,最终系统必须与R-27,R-77和PL-11兼容。

当然,歼-10不能直接上舰,需要经过前面提到的上舰改装。

歼-10作为舰载战斗机也有不利之处。歼-10的载弹量和航程都不及苏-27。雷达受机头尺寸限制,性能可能也不及苏-27。单发动机一旦在起飞时或飞行中停车,极易失事。但单发战斗机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如美国的A-4,A-7和F-8及法国的超军旗等。歼-10作为全新设计,研制进度和技术可靠程度都有风险。但不是不可克服的。

另一个候选为苏-27。苏-27为单座双发,双垂尾,常规布局,带大边条和翼身融合体。起飞重量22-30吨,载弹8吨以上,高-低-高作战半径1500公里。苏-27虽已服役十多年,但其机动性和武器性能出色、载弹量大、航程远(苏-27机内载油系数达40%,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至今仍不带外挂副油箱),仍是当今公认的世界上最优秀战斗机之一。苏-27的主要缺点是体积和重量大(航母上载不多),雷达反射面积也大,尤其是迎面雷达反射面积(既短又大的进气道使涡轮叶片一览无遗)。座舱设备也嫌陈旧。苏-27基本设计先进,改进潜力巨大。如矢量推力,保形油箱,隐身涂料等,开发歼-10所获得的先进座舱方面的经验也可用于苏-27。中国如不能从俄罗斯得到苏-33舰载型,则需要自己进行上舰改装,改装的技术风险不小于歼-10。

选择歼-10还是苏-27取决于中国对于航母假想作战使命的考虑。歼-10对一般对手来说足够了,同样大小的航母也可多装载些飞机。但对付强敌,苏-27更有效一些,只是可能要少装载些飞机。为形成实质性的战斗力,飞机数量不可太少,一般以30-40架以上为宜。以戴高乐级和库兹涅佐夫级为参考,4万吨级和6万吨级航母可分别装载约40架歼-10或苏-27。简氏战舰一览说库兹涅佐夫级只装20多架苏-33(但同时装15架直升机),好像少了些。但俄罗斯声称战时载机可达60架,好像又多了些,不过没有指明型号。应该指出的是,既使尼米兹级的机库也只能容纳航母联队的一半,其余的留在甲板上,或在空中巡逻。所以简氏和俄罗斯的算法可以有很大差异,本文取一个折衷。至于歼-10和苏-27混装,鉴于两者的功用相近,意义不大,徒然损失装机数量。另一个思路是根据任务换装,如装载苏-27偏重远程防空以抵御强敌;对相对弱小之敌,换上歼-10以实行全面争夺制空制海权。考虑到中国海军最可能在海岸线1500海里以内作战,苏-27和歼-10的航程对航渡这段距离绰绰有余,根据任务换装可能不失为一个办法。

★预警机

现役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只有E-2C一种,在研的有美国的ES-3(在S-3反潜机上背一个雷达天线)和乌克兰的安-71。出于政治原因,E-2C和ES-3可不予考虑。安-71出于种种原因,未被俄罗斯海军用在库兹涅佐夫号上。但安-71可作短距起降,大型圆形雷达天线罩架在前掠的垂尾顶上,但原型机尾部装了一台雅克-38上用的升力发动机,大概起飞时还是需要帮一把。安-71的雷达搜索距离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可达200公里,可同时跟踪120个目标,留空时间4.5-5小时。目前乌克兰将安-71作为岸基预警机推销,如果性能和价格合适,中国也不妨购买一些。否则,中国航母必须用直升机作为预警平台。英国的海王AEW预警直升机采用ThornEMI的搜水雷达,像一个大鼓一样悬挂在右边,不用时翻上收起。搜索距离160公里,留空时间4小时。俄罗斯的卡-31(亦称卡-29RLD)是基于卡-27共轴反转双桨反潜直升机,其平面雷达天线悬吊于机身下,回转搜索每分钟6转,不用时收起和机腹齐平。搜索距离100-150公里,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中国已购得搜水雷达,直-8大小也合适。否则可在舰载或陆基雷达基础上发展,像伊拉克把法国汤姆逊虎式雷达搬上伊尔-76一样。

这里要提一句,受体积和载荷限制,上述预警直升机都只有预警能力,没有指挥能力。所有雷达数据均用高速数据链传送回航母,航母指挥部再发号施令,调兵遣将。直升机一般雷达性能有限,留空时间也不够长。但可就近在友舰降落或悬停加油,以提高实际留空时间。为保持连续的海空监视,中国航母需要至少4架预警直升机。

值得注意的是,苏-27的双座发展型苏-30的增强型雷达功能较强,后座可指挥4架雷达静默的苏-27隐蔽接敌。虽然这种组合全向预警能力有限,只可作为权宜之计,但和预警直升机结合起来,还是可以很有效。

★反潜机、加油机和电子战机

若不计反潜直升机,除美国海军外,各国海军均无专用的反潜机,加油机和电子战机,中国也不可能在近期内为航母研制这些专用飞机。反潜直升机有效作战半径一般不超过50-100公里,但一般也够用了。加油可通过战斗机夥伴加油系统来实现,即加油机外挂一个带加油软管和接头的特大外挂油箱,受油机则和一般一样,靠上去受油。电子战则可通过战斗机外挂专用电子战吊舱来实现。照相侦察也可照此办理。对中国航母来说,这种吊舱系统在中近期内是最为可行的。吊舱系统也使升级换代甚为容易。


反潜直升机一般兼作救生和联络,4万到6万吨级航母以配备6-8架左右为宜。如果选用直升机为预警平台,还可为反潜直升机配备装卸式加油设备,实行直升机对直升机的空中加油,以延长留空时间。

★武器系统

武器系统的主体是各种导弹和火炮。现代海军导弹的发展趋势是设计共同的基本型,然后发展空射和舰射型,国产的PL-9近程导弹(以以色列Rafael的 大蟒3为基础,性能超过美国现役主力AIM-9M响尾蛇导弹)和前述PL-11/LY-60中程导弹都属此类。这些国产导弹已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但仍不堪担负护卫航母的重任。新一代近程空空导弹装有焦平面凝视阵列或线性扫描红外成象制导,抗干扰和离轴跟踪能力强,探测距离远;其推力矢量可弥补气动舵面在大攻角高速机动时控制不力的问题;航程也可达30公里左右,与现役中程空空导弹射程的下端重迭。

随苏-27一同引进的R-73(AA-11)导弹已具备新一代导弹的部份特征,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近程空空导弹,将在一段时间内满足中国海空军的使用要求。中国已在今年珠海航展中展示了64x128线碲化铟红外焦平面凝视阵列元件,可见中国在先进红外制导技术方面的长足进展。新一代中程空空导弹将广泛采用火箭冲压发动机和主动雷达制导,射程将达100公里以上,与远程空空导弹有所重迭。中国的C-101/201/301超音速反舰导弹采用冲压式发动机,虽然是分置式而不是更先进的整体式,但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新一代中程空空导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主动雷达制导。

主动雷达制导可允许载机发射后迅速机动,攻击其它目标(但载机仍需用火控雷达的余光继续监视目标机动动作,对导弹进行中程指令修正)。中国在今年珠海航展中同时展示了装于AMR-1中程空空导弹(似乎是基于PL-11的弹体)上的主动雷达制导头,表明中国已解决主动雷达制导的关键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天空闪光(与PL-11相似,同为麻雀的发展型)中程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用法国飞鱼反舰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开发了主动雷达制导的型号。中国的C-801/802反舰导弹(人称中国飞鱼)也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尺寸大小也相近,所以中国开发成功主动雷达制导并无意外。

上述导弹作为舰空导弹时,都只能覆盖中近程距离。对于航母本身的自卫防空,中近程就够了。但对护航舰只来说,远程舰空导弹是必需的。中国已从俄罗斯引进S -300(SA-10)远程防空导弹,其海军型SA-N-6已装备在基洛夫级战斗巡洋舰和光荣级巡洋舰上,性能不在宙斯盾系统之下。缺点是系统庞大,非战8000吨以上大舰不能容纳。这也许可成为中国建造更大的驱逐舰甚至巡洋舰的动力。国产的KS-1也是中、远程防空导弹,用相控阵雷达搜索和制导,射程在40公里以上,其它性能和技术细节不详。

相对于舰空/空空导弹来说,中国的反舰导弹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大体接轨,尤其以C-802为代表,更先进的超音速的C-803也有报导。C-802亦称鹰击2型,外形类似法国的飞鱼,但稍大,且采用腹部进气的涡喷发动机推进,航程达120公里,是典型的亚音速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如适当放大,加装更大威力的高爆或核弹头,增加携带燃料重量和改进发动机效率,并配以GPS或GLONASS(俄罗斯发射的类似GPS的系统)和地形匹配或红外成象制导,C- 802完全可改装成为对地攻击巡航导弹。

反潜方面,中国已生产和装备了意大利引进的A244鱼雷,并有一些美国的Mk46鱼雷(中美蜜月期的遗留物)。反潜导弹则有自制的CY-1,可与C-802共用发射器。

导弹舰载时,要考虑垂直发射和共用发射器。垂直发射是苏联首创,首先用在基洛夫级的SA-N-6系统上,意在快速全向发射导弹,拦截各个方向进入的饱和攻击。美国海军将垂直发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宙斯盾系统的Mk41通用垂直发射系统,不仅可发射标准2型舰空导弹,还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阿斯罗克反潜导弹。对于较小的导弹如正在研制中的增强海麻雀(ESSM)舰空导弹,每4枚装在一个发射管内。垂直发射系统还省略了再装填机构,大大缩短发射间隔,增加装弹的灵活性。如能和甲板齐平安装,更可增加甲板有效使用面积,便于甲板布置。中国目前尚无已经装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垂直发射所需的冷却和通风技术不难解决。共用发射器问题只要在设计时预作考虑,也是容易实现的。主要难点在于起飞和过渡阶段控制力矩不足。以中国在自控理论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这些问题应该是能够解决的。

就中国航母来说,应参照库兹涅佐夫级,配备120枚左右垂直发射的中近程舰空导弹,并配备8-16枚垂直发射的反舰反潜导弹,最好能共用发射器。发射器可类似于戴高乐级和库兹涅佐夫级,设在舰舷外平台上或口袋里,以不占用甲板面积。远程舰空导弹,巡航导弹和反潜鱼雷可留给护航舰艇。

火炮方面,中国大口径舰炮虽然射速不算高,但弹道性能不错,所以在旅沪和江卫级新舰上采用国产新炮,而没有采用江湖2级四平号上的法国100毫米炮。有待发展的是各种制导炮弹,以增强防空,反导和对地轰击的效用。但这方面报导不多,情况不明。中小口径火炮方面,中国坚持走中口径道路,发展了新一代37毫米高炮。新炮为全自动无人炮位,全封闭式,据称有反导能力。有人对中口径不屑一顾,只相信小口径高射速炮。其实不然。小口径炮射程近,弹道弯曲,受大气温湿度和风向影响大,靠实芯弹直接碰撞或少量装药碰炸杀伤,非高射速不行。中口径正好相反,而且弹头尺寸大,破片也较大,近炸即可达到足够杀伤效果,更可用近炸引信增加杀伤机率,射速稍低也无妨。意大利的达多和瑞典的特利尼蒂均为40毫米中口径系统。英国宇航公司和瑞士厄利康公司联合研制了一种35毫米高炮炮弹用的新型引信和配套的炮口测速装置,实时测量炮弹速度,并装定定时引信,在目标前方1以内引爆,形成高密度子弹锥,杀伤效果远高于实芯弹或普通近炸弹,同时不会被电子对抗措施提前引爆。

大口径炮对航母用处不大,但航母上可考虑安装6-8门近防火炮。如中国双联装37毫米炮的火控系统和弹药足够先进,可装双联装37毫米炮作为近距防空和反导用。否则,也可从意大利,荷兰等引进万发和守门员等系统。

★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包括雷达和作战自动化系统。俄罗斯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其顶板(为北约代号,原名不详,下同)雷达已装上多型新式主力战舰,包括现代级多用途驱逐舰。中国自制的饭网雷达已装上旅大3级珠海号,但可能性能略差,简氏战舰一览称其性能与美国的休斯SPS-39相当,大体为美国60-70年代水平。前述国产KS-1防空导弹的搜索制导雷达为平面相控阵雷达,水平应较先进。平面相控阵雷达可在同一个天线上形成多个波束,采用电子扫描,便于快速跟踪多个目标,同时,旁瓣低,抗干扰性强,是对付海空饱和攻击必不可少的火眼金睛。中国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如能得到俄罗斯的技术援助,定可获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同时,德国西门子,瑞典埃里克森,法国汤姆逊CSF和日本三菱电子都在研制开发主动相控阵雷达,有的还在积极寻求合作夥伴。由于雷达技术为军民两用,和西方国家合作的机会也还是有的。

作战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火控计算机和实时数据网络,前者对雷达声纳等传感器信息进行处理,根据敌我位置进行射击解算,并控制火炮或导弹瞄准目标,后者则负责分送信息,协调本舰和舰与舰之间各武器系统的工作。火控计算机实际上就是一台高速的专用计算机。中国近年来在RISC(一种高速计算机技术),并行处理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类似美国DECAlpha的高性能超级微机及网络也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得到(人民日报报导,仅1995年DEC就向中国销售了60多台Alpha计算机),为研制先进的火控计算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美国最先进的E-8C战场监视及目标指示飞机就装备了3台DECAlpha计算机,据称总计算能力超过美国空军所有E-3A预警机的总和。实时数据网络的主体也是计算机加上通信技术,这方面国际国内都有民用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在软件开发和系统综合方面同样如此。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民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把大部份先进的军用系统远远甩在后面。这是因为军标要求几近苛刻,达标没有经过各种繁文缛节根本不可能。所以美国国防部长佩里两年前宣布,今后除必须外,所有军用系统应尽量采用民用标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