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历史 (zt)

音乐历史,无论现在或过去,音乐存在于各个文化当中,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科学家相信人类最早在非洲出现,并于大约五万年前开始向各大陆迁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是最偏远的部落或团体,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形式存在。因此,科学家认为音乐早在人类祖先活跃在非洲时,就已深植于人类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音乐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超过五万年,并且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音乐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很深,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出全然不同的音乐型态。影响音乐的因素非常的多,包括社经组织状态和经验、气候和科技的发展。音乐传达的情感和想法、演奏或欣赏音乐的情境、对演奏家或作曲者的态度等等,也都有所不同。音乐史是音乐学当中最为特别的一个领域,并且是依照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载。

 

音乐史年代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的音乐,或称作远古时期的音乐,是给有文字出现前所存在的音乐的总称。美国原住民的传统音乐和澳洲原住民音乐,在某程度上也可以归类于远古时期的音乐,但是这个用法主要是为了与欧洲有文字或书面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出区隔。在史前时期出现留存至今,并且不是出自欧洲的音乐,我们一般通称为民俗音乐本土原住民音乐或是传统音乐

古代音乐

文字的出现为史前历史划上句点,也结束了史前时期音乐,接下来出产的音乐,我们称之为古代音乐。目前已知最早有文字形式的音乐出土于美索不达米亚乌尔古城,是在四千年前以楔形文字所记载的,并由柏克莱大学的教授Anne Draffkorn Kilmer所解译。 研究如古典希腊时期的双笛风笛、在墙或花瓶等物品上的古代画作和古代的文字遗迹等,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音乐技巧和音乐的对位法。例如,aulos中的单笛负责低音的部份,而另外一个单笛则负责旋律的部份。 借由考古学的力量,在印度河流域文明出土许多音乐器具如七洞长笛和各种不同的弦乐器。印度古典音乐如marga也曾出现于印度传统经书中,如四大Vedas中的Samaveda就详细地记载了音乐相关的资料。 波斯的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据信波斯古代的君王Jamshid发明了音乐。伊朗的音乐肇始于Elamite Empire时期(2,500-644 B.C),也就是现今伊朗的西南部。各时期零散的历史文件指出,古波斯曾发展出精细的音乐文化。而萨珊王朝时期(A.D. 226-651)留下了大量的文件证明音乐确实存在于古波斯时代。一些重要的音乐家如BarbodNakissaRamtin的作品甚至仍流传至今。 此时期的音乐也包含了亚洲、古波斯、印度、犹太、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埃及和穆斯林音乐。

 

西方艺术音乐

早期音乐

早期音乐是对于罗马帝国崩解(A.D. 476)十八世纪中的巴洛克时期的统称。此时期是音乐的扩展时期,因此音乐的变化极大,包含多文化传统以及广大的地域特色。中世纪时,许多非欧洲地区已发展出许多传统音乐文化,但大部份都不被人们所熟悉。将中世纪音乐统整起来的最大功劳,该归属于罗马天主教会。音乐在天主教会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不过由于教会的打压与不受到注意,此时期只有极少非天主教的音乐被保留下来。然而,现代欧洲的民俗音乐早在中世纪以前便已深植,故没有受到影响。

 

中世纪

中世纪音乐

无疑地,中世纪早期有大量的音乐创作产出,但是在800年前到现今这段期间的音乐曲目,只有罗马天主教礼拜仪式用的单声圣歌(plainsong),其中又有大部份是所谓的格利果素歌(Gregorain chant),源自教皇格利果一世(Pope Gregory I)。下令整理各地教会的圣歌,并将圣歌聚集成册,称为Antiphonarium(对唱诗集),据说还用黄金锁链将羊皮诗集锁在教堂的圣龛中,后来失窃,现在在里面的是仿制品;学者因而将这类圣乐型式称为格利果素歌

格利果时期到八世纪查理曼时期,查理曼皇帝的首相花拉高·雅古诺(Flacco alcuino753-804)将格利果圣歌分为protusdeuterustritustetrardus,就是今日的dorianphrygianlydianmixolydian四种调式。大部份的格利果圣歌已无法查询创作者。此为正格调式,后来还发展成为变格调式,在调式名前面加上hypo

西元九世纪,音乐有了重大的发展。首先,教会(以巴黎修道院最为有名)统整了许多传统的歌唱形式。第二,出现在原有格利果圣歌上,增加平行协和五度旋律的乐曲,也就是所谓的复音乐曲。第三,消失约五世纪的乐曲标记法再度登上舞台,这是音乐史上重要的转折。不过这时期的标记法与现今音乐家所认同、采用的系统化的标记法,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西元1100年后,许多复音音乐的学派大量出现,如Saint Martial学派,主要特色是快速的音群、有著名作曲家LéoninPérotinNotre Dame school、在西班牙加利西亚(Galicia)的音乐镕炉、天主教圣地孔波斯特拉的圣地牙歌(Santiago de Compostela)和包含Worchester FragmentsOld Hall ManuscriptEnglish school。除此些类圣乐学派外,一些俗世音乐也有长足的发展,吟游诗人(TroubadourTrouvère)Minnesang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文艺复兴早期的俗世音乐,不论是在形式上、概念上或是对音乐的审美观,都有相当程度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此类宫廷诗式巡回式的音乐家们,在十三世纪前叶的阿尔比派十字军(Albigensian Crusade)的影响下消失。

十三世纪晚期所发展出来的圣乐形式有经文歌ConductusDiscantClausula。另一个特殊的形式是Geisslerlieder,一群云游的鞭笞者,他们主要流行于两个时期:一为十三世纪中叶,直到被教会压迫;二为1350年左右的黑死病时期。他们的音乐是民俗音乐混杂着宗教天启与忏悔的文字。

十四世纪的欧洲音乐史由Ars Nova时代所主宰。以分类上来说,该时代是中世纪音乐的集大成者,但是却与文艺复兴早期音乐的概念与审美观有许多共通点。此时期被保存下来的音乐,主要是俗世音乐,其特征是寻求一固定的音乐形式如叙事曲(Ballade)VirelaiLaiRondeau,这些也是诗作的形式。此类创作大多为一到三声并且有乐器在旁伴奏,著名的作曲家有Guillaume de MachautFrancesco Landini

十六世纪时,音乐理论家葛拉雷努斯H. Glareanus,原名Heinrich Loris, 1488-1563)于西元1547年出版乐理著作《十二调式论》(dodecachordon),主张在原有的八种教会调式里,加入民间音乐使用的艾奥尼亚调式(ionian mode)与伊奥利亚调式(aeolian mode)及其副调式。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音乐

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领域与前一时期的切割较为明确,但是在音乐的领域却不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对文艺复兴前与文艺复兴后的音乐作出分割。同时,音乐部份的文艺复兴也不同于其他艺术领域,他并非起始于义大利,而是在欧洲北部,更精确的来说,是现在的法国中北部、荷兰和比利时。布根第乐派(Burgundian School),如同第一代的弗莱芒乐派Franco-Flemish School,是最早对于十四世纪时期,过度复杂且矫饰的Ars subtilior作出回应的学派,他的特色是清晰、可唱的旋律与平衡的复音音乐。此学派著名的作曲家有十五世纪中的纪尧姆·迪费班舒瓦安托万·比努瓦(Antoine Busnois)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来自低地国家如荷兰、比利时一带的作曲家与歌手开始往欧洲其他地区迁移,主要前往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义大利。他们可以在当地的教堂里工作,或是寻求贵族们的资助,例如美第奇家族(Medici family)、在FerraraEste family和在米兰的Sforza family。他们以平顺的复音音乐为名,并且适用于圣乐与世俗音乐。此时期的音乐学派很多,而其中较为著名的圣乐学派有MotetLaude;而俗世音乐学派则有香颂(Chanson)Frottola和较晚期的Madrigal

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音乐形式的散播,再加上弗莱芒乐派音乐家的大量移动,造就了从七百年前格利果查理曼时期以来的大统合。

中世代的弗莱芒乐派的作曲家们,包含以复杂的对位法创作闻名的Johannes Ockeghem 、十五世纪末以精细的卡农(Canon)手法及多变题材为名的Jacob Obrecht及在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以前最有名的Josquin des Prez在内,都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们。

Josquin des Prez世代之后的音乐家们,对复杂的对位法或旋律配合法有很深入的研究及探索,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Nicolas Gombert,他对于后来的演奏音乐如CanzonaRicercar有深远的影响,最后在巴洛克遁走曲(Baroque fugal)时达到高峰。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统一的国际曲风开始崩解,几个高度分歧的曲风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一为由反宗教改革天特会议(Counter-Reformation Council of Trent)所主导的圣乐简朴化趋势,以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为宗;其二为复杂且富有半音阶的情歌小调,而在Ferrara学派中Luzzasco Luzzaschi的先锋派(Avant-garde)风格和较晚期的情歌小调家Gesualdo da Venosa将其推向高锋;而最后是浮夸且洪亮的Venetian学派,他们利用圣马可教堂学派(San Marco di Venezia)的结构为基础,发展出轮流吟唱的乐曲,与过往的乐曲有极大的不同。Venetian学派的音乐也可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的顶锋看到踪迹。另外,管弦乐编制法(orchestration)、装饰乐器演奏部份(ornamented instrumental parts)continuo bass parts都在1600年前后发展成形。来自Venetian学派中较为有名的作曲家有GabrielisAndreaGiovanni,还有在世纪末最重要改革者之一的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

欧洲各地都有活跃且歧异度高的音乐传统。西班牙发展出独树一格的乐器演奏和独唱形式,其中有Tomás Luis de Victoria,创作与Palestrina相似但更精致的乐曲,还有一群为数不少的作曲家为新的演奏乐器吉他作曲。法国则是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发音法称为Musique mesurée,适用于世俗歌曲,著名的作曲家有Guillaume CosteleyClaude Le Jeune。在英格兰有创作形式相近于欧陆圣乐的Thomas TallisWilliam Byrd,但仍有另一群土生土长的情歌小调作家采用偏义大利创作形式,著名的作曲家有Thomas MorleyJohn WilbyeThomas Weelkes。而德国则钻研以新教众赞歌(Protestant chorales)为基础的多音调乐曲形式,来替换过往罗马天主教格利果素歌(Roman Catholic Gregorian Chant)形式的圣乐,并且引进威尼斯乐派(Venetian school)的全部曲风。此外,德国作曲家也大量创作管风琴乐曲,并替后来的巴洛克管风琴乐曲打下基础,并且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时期达到顶锋。

此时期最具创新的改革运动之一起源于1570年代与1580年代的佛罗伦斯,其代表为Florentine Camerata学派,但有趣的是,他们其实具有另一个反动的意图。有鉴于他们对当时音乐发展感到相当不满,且认为是音乐的堕落,于是他们的目标是将音乐回复到古希腊时期。他们的领导人有Vincenzo GalileiGiulio Caccini。他们的成果是著名的独唱抒情挽歌(Monody),兼具演说口吻与优美音调的歌唱形式,以及有戏剧性的音乐形式,其中包含舞台表演,渐渐演变成现今的歌剧。第一出歌剧完成于1600年左右,刚好落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的交接点上。

1600年以前的音乐是在形态上的而非在调性上的。在十六世纪晚期有许多理论发展成形,例如Gioseffo ZarlinoFranchinus Gaffurius的音阶调式,将潮流带往主调或调性上的方向发展。于是不论主要或次要的音阶调式主导了整个音乐的发展,更胜过以往的教会式音乐调式,便渐渐成为主流。1600年后的音乐就是以音调发展为主的巴洛克时期的天下。

巴洛克时期

演奏乐器在巴洛克时期成为主要角色,而且大部份的音乐形式都已经定调。对位法(counterpoint)是这个时期对于乐器演奏和歌唱音乐最主要影响力之一。虽然过去的主流圣乐仍然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奏鸣曲(Sonata)协奏曲(Concerto)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的发展,世俗音乐有与圣乐并驾齐驱的趋势。多数的巴洛克音乐都是即兴作品,作曲者只提供表演者一个简单的低音。键盘乐器是巴洛克音乐的主要演奏器具,特别是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而好律(Well Temperament)的发展大幅提高了转调(Modulation)的可行性。多数巴洛克音乐以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为特色,由键盘乐器所组成,搭配拨弦古钢琴(harpsichord)或者是管风琴,甚至有时候以鲁特琴(lute)代替,再加上一个低音乐器如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或巴松管(Bassoon)。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三位作曲家分别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韩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

 

古典乐时期

此一时期的音乐特色为主音音乐(homophonic texture)或是明显的伴奏旋律(accompaniment)。这种旋律跟声音(voice)很接近,而且都是可唱的,这使得作曲家通常会以歌手来代替巴洛克时期的乐器,作为音乐表演的重心。因此,演奏乐器也快速的取代了歌剧和其他音乐形式如神剧(oratorio),成为观众的新宠。但这并不代表歌剧的没落或消失。相反的,在古典音乐发展时期,有些作曲家开始用他们的母语而非最早的义大利文,为普罗大众创作歌剧。

随着声音(voice)渐渐被更强列且更清晰的旋律所取代,对位法失去主要地位,变成只有在曲调末了时的装饰用途。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的形式,例如和音急速弹奏(arpeggios)和在钢琴演奏中的Alberti bass被大量使用,让整个乐曲活跃起来而非制造多余且令人困惑的声音。现今较为流行的古典音乐形式有奏鸣曲(Sonata)交响曲(symphony)协奏曲(Concerto),只不过他们在当时并未全然定调,不像现在有明确的音乐理论支持。上述三者皆衍生自奏鸣曲式(sonata form)。奏鸣曲式(sonata form)成熟于古典音乐时期,并且风行整个十九世纪。

早期的古典音乐是由曼海姆乐派(Mannheim school)所引进,著名的音乐家有Johann StamitzFrantišek Xaver RichterCarl StamitzChristian Cannabich。他们对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有极大的影响,并透过他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音乐发展。沃尔夫冈·阿马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古典时期的中心人物,另外还有路德维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并由将潮流由古典走入浪漫。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当道时,音乐变得情感丰富并更能感动人心,同时也感染到文学创作、艺术和哲学。早期的作曲者有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弗雷德里克·萧邦(Frédéric Chopin)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文琴佐·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埃克托·柏辽兹(Hector Berlioz)

到了十九世纪晚期,管弦乐团急剧扩张并成为都会份子的新宠。主要音乐家为小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II)约翰尼斯·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弗兰兹·李斯特(Franz Liszt)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理察·华格纳(Richard Wagner)

1890年与1910年之间出现第三波的作曲家,有安东尼·德弗札克(Antonín Dvořák)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理察·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西贝流士(Jean Sibelius)。为浪漫主义中期带来许多更为复杂且更长的乐曲。

 

 

二十世纪时期

当代古典音乐现代音乐流行音乐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主要作曲家分属各个流派,其中有印象乐派德彪西新古典主义斯特拉文斯基简约主义菲利普·格拉斯等。

唱片、无线电台、电视的发明及普及带来另一波音乐革命。音乐的演奏也突破传统,变得有影像,并且可录下再传到世界各地。新的媒体与科技的应用,使得录音、截取、复制和散布音乐更加容易且快速,让更多人接触到音乐。这让音乐不仅仅局限于音乐厅或是俱乐部里,音乐家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更快速获取名声。此外,听众也可以更容易取得各式各样的音乐类型,挑选他们所喜爱的音乐或作曲家,并给予支持。另外,耳机的出现也让人们可以并肩而坐却欣赏不一样的音乐也不会相互干扰。

二十世纪带给音乐一个极大的振憾与新音乐形态创作的自由,完全颠覆过往的音乐法则。在二十世纪中出现的电子乐器席卷了整个流行音乐界,并加速了音乐形式的发展。

媒体商业化的负面影响。由于电台、电视台和唱片公司要追求利润,以收听率、收视率和发行量作为经营指标,因此推动了音乐通俗化的畸形发展。

 

音乐历史,无论现在或过去,音乐存在于各个文化当中,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科学家相信人类最早在非洲出现,并于大约五万年前开始向各大陆迁移。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甚至是最偏远的部落或团体,都具有一定的音乐形式存在。因此,科学家认为音乐早在人类祖先活跃在非洲时,就已深植于人类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可以知道,音乐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超过五万年,并且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音乐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很深,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出全然不同的音乐型态。影响音乐的因素非常的多,包括社经组织状态和经验、气候和科技的发展。音乐传达的情感和想法、演奏或欣赏音乐的情境、对演奏家或作曲者的态度等等,也都有所不同。音乐史是音乐学当中最为特别的一个领域,并且是依照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载。

音乐史年代

史前时期

史前时期的音乐,或称作远古时期的音乐,是给有文字出现前所存在的音乐的总称。美国原住民的传统音乐和澳洲原住民音乐,在某程度上也可以归类于远古时期的音乐,但是这个用法主要是为了与欧洲有文字或书面形式创作的音乐作出区隔。在史前时期出现留存至今,并且不是出自欧洲的音乐,我们一般通称为 民俗音乐 本土原住民音乐 或是 传统音乐

古代音乐

文字的出现为史前历史划上句点,也结束了史前时期音乐,接下来出产的音乐,我们称之为古代音乐。目前已知最早有文字形式的音乐出土于 美索不达米亚 乌尔古城 ,是在四千年前以 楔形文字 所记载的,并由 柏克莱大学 的教授 Anne Draffkorn Kilmer 所解译。 研究如 古典希腊 时期的 双笛 风笛 、在墙或花瓶等物品上的古代画作和古代的文字遗迹等,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音乐技巧和音乐的对位法。例如, aulos 中的 单笛 负责低音的部份,而另外一个单笛则负责旋律的部份。 借由考古学的力量,在 印度河流域文明 出土许多音乐器具如 七洞长笛 和各种不同的弦乐器。 印度 古典音乐如 marga 也曾出现于印度传统经书中,如四大 Vedas 中的 Samaveda 就详细地记载了音乐相关的资料。 而 波斯 的音乐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据信波斯古代的君王 Jamshid 发明了音乐。 伊朗 的音乐肇始于 Elamite Empire 时期 (2,500-644 B.C) ,也就是现今伊朗的西南部。各时期零散的历史文件指出,古波斯曾发展出精细的音乐文化。而 萨珊王朝 时期 (A.D. 226-651) 留下了大量的文件证明音乐确实存在于古波斯时代。一些重要的音乐家如 Barbod 、 Nakissa 和 Ramtin 的作品甚至仍流传至今。 此时期的音乐也包含了亚洲、古波斯、印度、犹太、希腊、罗马、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埃及和穆斯林音乐。

西方艺术音乐

早期音乐

早期音乐 是对于 罗马帝国 崩解 (A.D. 476) 到 十八世纪 中的 巴洛克时期 的统称。此时期是音乐的扩展时期,因此音乐的变化极大,包含多文化传统以及广大的地域特色。中世纪时,许多非欧洲地区已发展出许多传统音乐文化,但大部份都不被人们所熟悉。将中世纪音乐统整起来的最大功劳,该归属于 罗马天主教会 。音乐在天主教会中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不过由于教会的打压与不受到注意,此时期只有极少非天主教的音乐被保留下来。然而,现代欧洲的民俗音乐早在中世纪以前便已深植,故没有受到影响。

中世纪

中世纪音乐

无疑地, 中世纪 早期有大量的音乐创作产出,但是在 800 年前到现今这段期间的音乐曲目,只有罗马天主教 礼拜仪式 用的 单声圣歌 (plainsong) ,其中又有大部份是所谓的 格利果素歌 (Gregorain chant) ,源自教皇格利果一世 (Pope Gregory I) 。下令整理各地教会的圣歌,并将圣歌聚集成册,称为 Antiphonarium (对唱诗集),据说还用黄金锁链将羊皮诗集锁在教堂的圣龛中,后来失窃,现在在里面的是仿制品;学者因而将这类 圣乐 型式称为 格利果素歌

格利果时期到八世纪 查理曼 时期,查理曼皇帝的首相花拉高 · 雅古诺 (Flacco alcuino , 753-804) 将格利果圣歌分为 protus 、 deuterus 、 tritus 和 tetrardus ,就是今日的 dorian 、 phrygian 、 lydian 及 mixolydian 四种调式。大部份的格利果圣歌已无法查询创作者。此为正格调式,后来还发展成为变格调式,在调式名前面加上 hypo 。

西元九世纪,音乐有了重大的发展。首先,教会(以巴黎修道院最为有名)统整了许多传统的歌唱形式。第二,出现在原有格利果圣歌上,增加平行协和五度旋律的乐曲,也就是所谓的 复音乐曲 。第三,消失约五世纪的乐曲标记法再度登上舞台,这是音乐史上重要的转折。不过这时期的标记法与现今音乐家所认同、采用的系统化的标记法,仍有一段不小的差距。

西元 1100 年后,许多 复音音乐 的学派大量出现,如 Saint Martial 学派,主要特色是快速的音群、有著名作曲家 Léonin Pérotin Notre Dame school 、在西班牙加利西亚 (Galicia) 的音乐镕炉、天主教圣地孔波斯特拉的圣地牙歌 (Santiago de Compostela) 和包含 Worchester Fragments 和 Old Hall Manuscript 的 English school 。除此些类圣乐学派外,一些俗世音乐也有长足的发展, 吟游诗人 (Troubadour 或 Trouvère) 和 Minnesang 就是很好的例子。在 文艺复兴 早期的俗世音乐,不论是在形式上、概念上或是对音乐的审美观,都有相当程度受到他们的影响。而此类 宫廷诗式 巡回式 的音乐家们,在十三世纪前叶的 阿尔比派 十字军 (Albigensian Crusade) 的影响下消失。

十三世纪晚期所发展出来的 圣乐 形式有 经文歌 Conductus Discant Clausula 。另一个特殊的形式是 Geisslerlieder ,一群云游的鞭笞者,他们主要流行于两个时期:一为十三世纪中叶,直到被教会压迫;二为 1350 年左右的 黑死病 时期。他们的音乐是民俗音乐混杂着宗教天启与忏悔的文字。

十四世纪的欧洲音乐史由 “ Ars Nova 时代 ” 所主宰。以分类上来说,该时代是中世纪音乐的集大成者,但是却与文艺复兴早期音乐的概念与审美观有许多共通点。此时期被保存下来的音乐,主要是俗世音乐,其特征是寻求一固定的音乐形式如 叙事曲 ( Ballade ) 、 Virelai Lai Rondeau ,这些也是诗作的形式。此类创作大多为一到三声并且有乐器在旁伴奏,著名的作曲家有 Guillaume de Machaut Francesco Landini

十六世纪时,音乐理论家 葛拉雷努斯 ( H. Glareanus ,原名 Heinrich Loris, 1488-1563 )于西元 1547 年出版乐理著作《十二调式论》( dodecachordon ),主张在原有的八种教会调式里,加入民间音乐使用的艾奥尼亚调式( ionian mode )与伊奥利亚调式( aeolian mode )及其副调式。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音乐

文艺复兴 时期的其他领域与前一时期的切割较为明确,但是在音乐的领域却不是如此。也就是说,我们对文艺复兴前与文艺复兴后的音乐作出分割。同时,音乐部份的文艺复兴也不同于其他艺术领域,他并非起始于义大利,而是在欧洲北部,更精确的来说,是现在的法国中北部、荷兰和比利时。 布根第乐派 (Burgundian School) ,如同第一代的 弗莱芒乐派 Franco-Flemish School ,是最早对于十四世纪时期,过度复杂且矫饰的 Ars subtilior 作出回应的学派,他的特色是清晰、可唱的旋律与平衡的复音音乐。此学派著名的作曲家有十五世纪中的 纪尧姆 · 迪费 班舒瓦 安托万 · 比努瓦 ( Antoine Busnois ) 。

到了十五世纪中期,来自低地国家如荷兰、比利时一带的作曲家与歌手开始往欧洲其他地区迁移,主要前往文艺复兴的发祥地 ─ 义大利。他们可以在当地的教堂里工作,或是寻求贵族们的资助,例如 美第奇家族 (Medici family) 、在 Ferrara Este family 和在米兰的 Sforza family 。他们以平顺的复音音乐为名,并且适用于圣乐与世俗音乐。此时期的音乐学派很多,而其中较为著名的圣乐学派有 Motet Laude ;而俗世音乐学派则有 香颂 (Chanson) 、 Frottola 和较晚期的 Madrigal

印刷术的发明加速了音乐形式的散播,再加上弗莱芒乐派音乐家的大量移动,造就了从七百年前 格利果 查理曼 时期以来的大统合。

中世代的弗莱芒乐派的作曲家们,包含以复杂的 对位法 创作闻名的 Johannes Ockeghem 、十五世纪末以精细的 卡农 (Canon) 手法及多变题材为名的 Jacob Obrecht 及在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以前最有名的 Josquin des Prez 在内,都被认为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们。

Josquin des Prez 世代之后的音乐家们,对复杂的对位法或旋律配合法有很深入的研究及探索,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 Nicolas Gombert ,他对于后来的演奏音乐如 Canzona Ricercar 有深远的影响,最后在 巴洛克遁走曲 (Baroque fugal) 时达到高峰。

到了十六世纪中叶,统一的国际曲风开始崩解,几个高度分歧的曲风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一为由反宗教改革 天特会议 (Counter-Reformation Council of Trent) 所主导的圣乐简朴化趋势,以 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为宗;其二为复杂且富有半音阶的 情歌小调 ,而在 Ferrara 学派中 Luzzasco Luzzaschi 的先锋派 (Avant-garde) 风格和较晚期的情歌小调家 Gesualdo da Venosa 将其推向高锋;而最后是浮夸且洪亮的 Venetian 学派,他们利用 圣马可教堂 学派 (San Marco di Venezia) 的结构为基础,发展出轮流吟唱的乐曲,与过往的乐曲有极大的不同。 Venetian 学派的音乐也可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巴洛克时期的顶锋看到踪迹。另外,管弦乐编制法 (orchestration) 、装饰乐器演奏部份 (ornamented instrumental parts) 和 continuo bass parts 都在 1600 年前后发展成形。来自 Venetian 学派中较为有名的作曲家有 Gabrielis Andrea Giovanni ,还有在世纪末最重要改革者之一的 Claudio Giovanni Antonio Monteverdi

欧洲各地都有活跃且歧异度高的音乐传统。西班牙发展出独树一格的乐器演奏和独唱形式,其中有 Tomás Luis de Victoria ,创作与 Palestrina 相似但更精致的乐曲,还有一群为数不少的作曲家为新的演奏乐器 ─ 吉他 ─ 作曲。法国则是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发音法称为 Musique mesurée ,适用于世俗歌曲,著名的作曲家有 Guillaume Costeley 和 Claude Le Jeune 。在英格兰有创作形式相近于欧陆圣乐的 Thomas Tallis 和 William Byrd ,但仍有另一群土生土长的情歌小调作家采用偏义大利创作形式,著名的作曲家有 Thomas Morley 、 John Wilbye 和 Thomas Weelkes 。而德国则钻研以新教 众赞歌 (Protestant chorales) 为基础的多音调乐曲形式,来替换过往罗马天主教格利果素歌 (Roman Catholic Gregorian Chant) 形式的圣乐,并且引进 威尼斯乐派 (Venetian school) 的全部曲风。此外,德国作曲家也大量创作管风琴乐曲,并替后来的巴洛克管风琴乐曲打下基础,并且在 约翰 · 塞巴斯蒂安 · 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时期达到顶锋。

此时期最具创新的改革运动之一起源于 1570 年代与 1580 年代的 佛罗伦斯 ,其代表为 Florentine Camerata 学派,但有趣的是,他们其实具有另一个反动的意图。有鉴于他们对当时音乐发展感到相当不满,且认为是音乐的堕落,于是他们的目标是将音乐回复到古希腊时期。他们的领导人有 Vincenzo Galilei 和 Giulio Caccini 。他们的成果是著名的独唱抒情挽歌( Monody ),兼具演说口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