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类不能不为之震撼的奇书
白 天
寂寥的华语文坛半个世纪以来就像是一锅永远也烧不开的温吞水,风花雪月的缠绵故事屡见不鲜,而真正能震撼人灵魂的作品却难以出现。这当然并不是这个时代的作家缺少激情和才华的缘故,而是作为孕育伟大文学作品的土壤尚处在荒芜阶段。其原因固然和严酷的生存写作环境不无关系,但作家缺少扎实的生活底蕴才是未能产生伟大文学作品的根本原因。捧读庄晓斌先生在狱中用牙齿做铅笔刀写出的血泪之作《赤裸人生》,我的视觉和灵魂都强烈地感受到了一种久违了的震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神州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波及中国每个角落,几乎触及每一个中国人。它对文明的毁坏,不仅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秦王朝的“焚书坑儒”,而且以勤劳善良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也深深地坠入到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之中……
在这场大劫难中,不仅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古老文明遭到空前毁坏,数亿善良质朴的人民遭受着精神奴役和禁锢,而且还有几百万个家庭遭到灭顶之灾,数千万的人们受到肉体上惨无人道的摧残,乃至被剥夺了无辜的性命……
自文化大革命发生至今已过去四十余年,当年热血奔涌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也已变成儿孙绕膝的花甲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很长时间以来,不仅许多西方人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中国大陆的那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缺乏深刻的了解,就是时下生活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年轻人,对他们父辈所遭遇的那场浩劫也没有相对清晰的认知。有关文化大革命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大多是皮毛之作,不疼不痒,真正透彻深入记录中华民族这一段惨痛历史的作品却依旧寥若晨星,像索尔仁尼琴《古拉格群岛》那样的力作巨著,始终没有出现。而庄晓斌的这部《赤裸人生》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
《赤裸人生》的故事情节就是依托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背景展开的,主要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在文革中的苦难遭遇。故事以丁育生、丁育心兄弟俩的生活轨迹展开,前半部以描述哥哥丁育生为主,重点讲述他是如何一步步从时代的宠儿——红色造反派司令——沦落到反革命死刑犯的历程,其间还涉及省高院院长、省革委会主任、江洋大盗、市井小民等大大小小多个人物。作品的下半部主要描述弟弟丁育心在看守所和监狱中的经历,重点描述了文革期间中国监狱的刑罚和囚徒们非人道的生活。全书既细致入微,又波澜壮阔地从社会各层面上展示了文革的景况。诚如十年前本书在国内首次刊印时,曾编辑过本书的解放军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吴振录在审稿记录上写的那样:“这部书,反映文革时期的苦难,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市民,层层面面,太深、太沉重了!比《血色黄昏》更有震撼力。”
吴振录评价得很准确,我在捧读这部浸透血泪的作品时,无论视觉还是灵魂都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用震撼这两个字来表述是不为过的。这不仅仅是作者深刻老到的笔触,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鞭辟入里地揭示了人性的龌龊和丑陋,而且作者以其率真的笔触勾绘出一个姹紫嫣红的宏大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不仅仅是丁育生、丁育心兄弟和高平、吴学德、刘玉杰、李秋英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而且这部作品也真切详实地记录了一段血淋淋的史实,真实地展示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里在中国大陆上发生的历史事件,展示了亿万中国人在那个浩劫岁月里的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一个伟大的民族不仅仅需要有直面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勇气和道义,要需要有抚平伤痛的信心和忠实历史的道义。倘若企图用墨写的文字去遮掩和涂抹血染的历史,血墨交织的斑斓势必会亵渎这个民族的自尊。从这个意义上来评价此书,说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足可震撼人心的史诗亦不为过。
在人物塑造上,本书亦有独特性。书中的哥哥丁育生原本是红色造反派的头头,因家庭成分的缘故,一夜之间从人上人沦为黑五类。丁育生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奋起抗争,结果坠入犯罪的深渊,过起了逃亡生活。在那个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红太阳的光芒足以照到任何一个阴暗的角落,丁育生的逃亡何其艰难,无可奈何中他想到了逃离中国大陆。
当时,台湾的国民党在香港设了一个电台。在听了国民党的策反言论后,丁育生按电台提供的地址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谎称自己手下有千军万马,希望国民党香港方面的人士能够接纳他。当时丁育生藏匿在自家地窖里躲避公安机关的追捕,无法亲自邮寄这封信,便委托旅行结婚的弟弟帮他投寄。
丁育生很幼稚,在那个年代,投寄海外的信件怎能不经过政审?结果,信交给邮局,还没等邮出,公安机关就上了门,将丁育生和丁育心抓了起来。最终,丁育生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死刑,丁育心以反革命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在对丁育生的塑造上,作者从人性的角度去用力。丁育生的遭遇毫无疑问是值得同情的,可是,作者并没有为了让主人公搏得读者同情而放大他的正面形象,相反,对于他不好的一面也进行了充分揭示。如在逃亡期间,他成了众盗的头,从容镇定而又颇具领导才能地指挥众盗进行多次刑事犯罪活动。作者如此塑造丁育生,不但没有减弱人们对他的同情,相反,使这个人物非常真实可信、增强了他的感染力。同时,本书对丁育生心灵世界和人性挖掘也相当深入,丁育生既有一副柔肠,又刚烈悲壮,在将被执行死刑的前夜,他硬汉的形象轰然倒塌。求生毕竟是人类的本能,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夜用自己曾极端鄙视的行为唱了一曲悲哀的挽歌,最后残忍受死,让人感受到只能是寒心彻骨的悲凉……
本书成功塑造的第二个主人公就是丁育心。哥哥丁育生被执行枪决后,丁育心被判处无期徒刑,作为一个犯有反革命罪的囚犯,在那个非人的年代,丁育心所经受的痛苦可想而知。多年的看守所和监狱生活,使丁育心经历了文革监狱所有的一切刑罚,有很多甚至称得上酷刑。但不管革命力量多么强大,眼前有多大压迫,丁育心始终没有屈服。面对困境,他没有坐以待毙,为了摆脱监狱艰难的生存,他甚至去越狱,并为此险些丢了生命。书中丁育心在明知第二天将被执行死刑时,他割腕自杀,想用生命的最后一滴血来表达他对命运不公的控诉。后来的意外逃生,则是斑斓复杂人性的戏剧性演绎的结果。本书则通过一系列富有戏剧性的情节让一个铮铮铁汉的形象跃然而出。
除了丁育生、丁育心哥俩,其他几个女人物塑造得也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刘玉杰是丁育生的恋人,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丁家父母阻止了她和丁育生的爱情。刘玉杰自此走上了一个自暴自弃的道路,虽然她靠出卖肉体获得了优裕的生存条件,但在骨子里,她对爱情的忠贞、热爱没有丝毫的损减,明知跟随丁育生将走向一条不归路,她还是那样决绝,义无返顾。跟两位男性主人公一样,刘玉杰留给我们的也是一曲绝唱、挽歌。还有李秋英、申艳波,身为窃贼,却侠肝义胆,甘于付出。总之,本书所涉及的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
除了人物形象,本书叙述视角的独特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写作此书的时候,庄晓斌尚在牢狱,出于本能,他选择了囚徒当作此书的叙述者,其叙述视角、叙事情感甚至价值观,都是从囚徒的立场出发。在那个人妖颠倒的时代,原本是罪人的囚犯们因为不服从当时的社会管制或因为跟社会对抗反而成了一个可爱的人。这正如流芳千古的《水游传》中,杀人魔王李逵却成了英雄豪杰的象征一样。这一叙述特点,也使得本书迥异于中国当代的那些充满文案色彩的小说,更像一个从肥沃的黑土地里结出来的土豆,自然、质朴,充满了昂扬的生命力。
而本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真实性。因为作者在创作这部书时,自身还是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徒。他在写这部书稿时,根本就想不到将来有朝一日他还会出狱,能成为作家出书。他当时只是怀着一种本能的欲望来记录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当然也期望有一天能将这些记录苦难的文字告诸人世,但这以后的事情在当时都是未知数,因此他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也不需揣摩任何文学技巧,只是原生态地表现心灵里最真实的感悟。这也就是血写的文字和墨写的文字绝对不同的缘故。墨写的文字再文采飞扬它也无法与血写的文字相比拟,血写的文字的厚重是墨写的文字根本就无法达到的境界。正是这样的写作环境和写作动机孕育诞生了《赤裸人生》这样一部足能震撼世界的奇书。
我之所以认为《赤裸人生》是当世罕见的奇书,一是因为本书所述内容,二是因为本书的写作过程及出版过程。
本书最初的写作,始于作者庄晓斌在看守所羁押期间。
罪大莫过于造反。给庄晓斌定的是反革命罪,在看守所里属于最重的罪名,他所享受的待遇也比其他罪犯重得多。有一次,因为受辱,庄晓斌采用绝食的方式进行反抗,这事震惊了监狱。为了让他活下去,武警和犯人将他捆成一个十字架,强行灌食,最终他难以忍受灌食的痛苦,放弃了绝食。“灌食”名义上是给你饭吃,实际是一种比刑罚还要让你痛苦的行为。饱尝灌食痛苦的庄晓斌放弃了以死对抗的念头,他想:“我要活下去,我要写作,我要把我所经历的一切,告知世人。”正是这个信念,支撑着庄晓斌活了下来。
在看守所的犯人,是没有写作的权利的,而身为反革命犯罪分子进行写作,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但这一切,并没有阻止庄晓斌表达的欲望。在找到一截贵如珍宝的铅笔头后,庄晓斌开始在手纸上写作。为了防止被管教发现或被同监犯人举报,庄晓斌发明了一种“密码式”的文字排列方法,他把文字搞得像蛛网一样盘根错结,外人看起来混乱无序,惟有他才能读得懂这些天书。
饶是这样,最终还是被看守所发现,他辛辛苦苦写就的数万文字被没收,直到后来被判刑入监,他才凭着记忆将那些文字恢复出来。
庄晓斌的这部书稿近乎传记,丁育生就是他哥哥庄彦斌的写照,而丁育心则是他本人的经历。在构思上半部的时候,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文革生活,庄晓斌在大哥真实遭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加工,增加了高平、吴学德、刘玉杰、李秋英等人物,从爱情事业等多个角度去描述丁育生,从而将文革时期的社会生活更宏大、全面地烘托出来。但在创作下半部的时候,庄晓斌放弃了虚构这一手法,把庄晓斌本人的囚徒生活当成了描述重心。丁育心名义上是小说人物,实际是庄晓斌的真实写照,他的所思所想、所遭遇的、所奋起反抗的,全都来源于庄晓斌,全都是真人真事,只不过把庄晓斌的名字换成丁育心的名字而已。
此书之所以叫《赤裸人生》,也是有来历的。一次,庄晓斌不满一名武警战士欺压犯人,对其进行冷嘲热讽,结果触怒了那名武警。那名武警指使犯人剥光庄晓斌的衣服,令他赤身裸体趴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雪地里,然后扣一个大锅,用枪托击打大锅,震庄晓斌的耳朵。那种滋味是非常难受的。那一刻,庄晓斌悲痛地想:“我现在全身赤裸,我的这部小说将来就叫赤裸人生吧。”
在监狱里,庄晓斌一边服役,一边写作此书,最终洋洋洒洒写了近七十万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庄晓斌平反出狱,开始运作这本书的出版。此书曾在解放军出版社修改了两年,还曾经过一名书商的多处删减,最终由内蒙古出版社得以出版。庄晓斌是跟书商合资出的此书,他借的是私人高利贷,为了还贷款,他逃亡到京城,摆摊售书,引起了媒体的注意。于是乎,仿佛一夜之间,全国的主流非主流媒体一起轰炸,以“囚犯作家和他的《赤裸人生》”为题进行报道,庄晓斌旋即一夜成名。
我跟庄晓斌就是在他摆摊售书期间认识的。一天,我夫人徐晓芳从街上归来,拿回一本书和一个传单。那时候,有很多文化人自费印书,利用人们对文化的崇拜兜售谋利,我一开始还认为徐晓芳上当了。待细细拜读传单后,透过庄晓斌简短的自我介绍,我突然发现这是一个有价值的作家。而读他那本虽被删减得支离破碎的《赤裸人生》,我也获得了同样的感受。于是,我跟庄晓斌联系并见面。在北京石景山区衙门口村那个简陋的平房里,我和庄晓斌交谈了几个小时,双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缔结了十年如一日的深厚情谊。
庄晓斌长我十余岁,待我如兄长,他的豪爽、仗义、宽厚、坦诚,反映在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他待人不设防,常让我担心他上当受骗,改革开放的社会鱼龙混杂,眼下的中国在经济的扭曲下变的是另一种形。
在我们认识的第二年,我们哥俩联合其他文友成立了康庄文学创作室,开始为谋生而写作。康庄文学创作室一夜之间红遍全国,稿约应接不暇,直至最后庄晓斌成为中国大陆发行量最大的《知音》杂志社的首席记者。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但庄晓斌却离文学越来越远。
去年,庄晓斌告诉我他要去美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但签证失败,没能成行。今年3月8日,庄晓斌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在巴黎。这次出国,他临行前连我这个最要好的朋友都没告诉,直到他到了法国,我才得到消息。
庄晓斌去法国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找一个思想自由的地方去写作,补撰他的《赤裸人生》。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庄晓斌经过四次精心补撰修改,将一部完整的《赤裸人生》捧在我们面前。中文国际出版社读完修订本后,认为此书“字字血泪”、具有不言而喻的价值。为写这篇评论文章,我把修订本细读了一遍,每读到精彩处,我的心都在滴血。正如庄晓斌言:“在文学技法上,我无法与一些科班出身的作家相比,但在对生活的认知上,我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是的,“义愤出诗人,苦难出作家”。哪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苦难孕育出来的呢?正是苦难成就了庄晓斌,苦难孕育出来了这部奇书。苦难不仅给庄晓斌先生以不堪回首的伤痛,也是他独有的一笔得天独厚的财富。正是植根在苦难的土壤上,《赤裸人生》厚重的硕果才甘甜如饴。而我认为,仅就“在对生活的认知上,我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就足以让庄晓斌的《赤裸人生》流传千古。自上个世纪直到今天,我觉得不仅中国的文学,甚至全世界的文学,都在技术创新的怪圈中徘徊,作品越写越花哨,对生活的关注越来越飘渺。庄晓斌的这部《赤裸人生》可以看作拨乱反正之作,它回归了文学本身,此书本身传递的内涵,厚重如史诗般的震撼力,力透纸背的血泪描写以及作者为写此书而体现的“文学精神”,足以使庄晓斌和此书获得全世界关于文学的所有荣誉。
我在等待人类睁开慧眼的这一天早点到来。
2009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