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才华师出名门
江青戏剧表演才华,从15岁就显露出来。1929年夏,15岁的江青考入中国著名戏剧家,现代教育学家赵太侔创办的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学了一年多话剧。江青表现出众。后来剧院解散,赵太侔怜惜江青的才华,将其介绍到了青岛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当时的图书馆馆长是著名文艺评论家,翻译家,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人——梁实秋。对江青的文艺理论有很大帮助。。
1933年5月,江青由田汉之弟田洪介绍,到上海大夏大学旁听。7月,由田汉等介绍,到陶行知所办晨更工学团工作,化名李鹤(张淑贞),在沪西郊区小学任音乐代课老师。10月,重新参加共青团,加入左翼教联。也参加业余剧团的话剧演出。
1935年3月, 进入电通影业公司,改名蓝苹。6月,蓝苹因主演话剧《娜拉》受到好评。随后在《自由神》及《都市风光》两部电影中担任重要角色。成为和赵丹齐名的一线明星。而非后来被丑化的‘三流’演员
文笔激昂受鲁迅赏识
江青会写文章,是众所周知的。倒不是她有天才,而是很善于学习。17岁的江青[李云鹤],经赵太侔介绍到青岛大学做过图书管理员,月薪三十块银元。然而江青并不满足自已永远做个图书管理员,所以,业余时间常去旁听,先后听过许多大师级人物的课,其中就有闻一多,沈从文。江青的文章受到鲁迅的赏识,因文识人,与江青有过名义上的师生关糸。
江青是那种能够很快将想法付诸行动的人,她尝试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并且很快得到了广泛好评,也受到钟情文字的沈从文的赏识,从开始接触江青,到后来沈从文要求江青,每周都交一篇稿子给他。并且认真给江青讲解,修改润色。江青的写作能力,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也是后来她在上海报刊上也能频频发表文章,并成功闯入文艺圈的重要原因。年青的江青崇拜鲁迅。多年以后,江青仍对沈从文赞许不已。
江青在去延安前曾经有过一些很有名气的文章,诗歌和剧本:如《谁之罪》,《为自由而战》《拜金丈夫》《催命符》等。对文艺理论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较早提出文艺要源于生活,注重生活体验等。
思想进步参加鲁迅葬礼
1936年10 月19 日,鲁迅因病去世了。
许广平首先将鲁迅逝世的消息通知了得意弟子胡风,紧接着冯雪峰、宋庆龄也先后赶来吊唁。冯雪峰经与许广平、周建人、宋庆龄等人商量后作出两项决定:第一,由内山完造联系万国殡仪馆承办出殡事宜;第二,立即成立治丧委员会,并拟出9人名单:蔡元培、马相伯、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钧儒、茅盾、萧三。这个名单见报时,除上海一家外国人办的《上海日日新闻》日文、中文版全文照登外,其他各家报纸都删去了毛泽东的名字。
得知消息,鲁迅的朋友、学生纷纷赶来。他们当中有沈钧儒、夏丐尊、巴金、赵家壁、孟十还、柯灵等人。其中还有一个后来影响中国的重要人物——江青。
江青出现在鲁迅的葬礼上,并非偶然,事实上,江青在上海与鲁迅是相识的。鲁迅对江青的文章也给予过肯定。但是,现在能够找到的有关江青与鲁迅的交往的资料少之又少。零星的资料多是个别文章的一些转述。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又不愿意把鲁迅和江青扯到一起。
江青以学生身分参加鲁迅的葬礼,毫不畏惧的出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主抓样板戏创造艺术顶峰
建国后,江青的艺术才华也在“样板戏”中表现出来。八十年代,当“样板戏”被打入冷宫禁演的时候,文学大师汪曾祺(现代京剧《沙家浜》的编剧)就说过公道话:“江青对于样板戏确实是‘抓’了的,而且抓得很具体,从剧本、导演、唱腔、布景、服装,包括《红灯记》铁梅的衣服上的补丁,《沙家浜》沙奶奶家门前的柳树,事无巨细,一抓到底,限期完成,不许搪塞。
前上海市委书记徐景贤在《十年一梦》中也说:“艺术创作实际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要求意见一致。 现在回过头来看,江青的意见也有一些高明之处,因为她毕竟是懂艺术的,应当承认她在戏剧艺术方面是行家,也会唱京剧,又搞过戏,演过电影,能够发表一些比较中肯的意见。”
如今,样板戏超越政治,传唱至今。并成为校园京剧的重点剧目。
此外,江青一生酷爱读书,这点和毛泽东相似。而且写的一手好字。被捕时,身无长物,只有万卷藏书。受审时身着一件领口打了补丁的旧棉衣。这就是江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