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社区资讯]
新老盛会空前 文学之树常青
——“朱启作品学术研讨会”掠影
作者:文图 / 刘加蓉、北奥、陈光、张雯、李源暄、赵玉莲、丁力、詹俊武、江勇、陈涛
录入于 May 26, 2010 at 17:54:20:
http://www.famehall.com/losangeles/2010/20100526175420.shtml
创作势头正盛的文学新秀朱启先生举办了“作品学术交流会”。我们有幸参入其中,记录了这一幕幕
感人至深的会议场景。
“朱启作品学术研讨会”主席台,右起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卢威,世界女子华文作家协会副会
长、资深作家罗思凯,圣塔莫尼卡大学中文系主任、美国中西文化书院院长吴琦幸教授,南加州民选官
员协会会长、美国核桃市市长王秀兰(Marry Su),近年来以各类人物传记写作迅速窜红世界华文文坛
并多次获奖的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会员、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理事朱启,北
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长陈春生,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资深顾问、著名华裔戏剧家黎锦扬,
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陈光。
研讨会揭幕,北美洛杉矶作家协会会长卢威先生向大家介绍说:“我们作协共有八个社会宣传平台。从
今天起又多了一个,这就是从作家朱启开始的作品学术研讨交流。我们举办这种交流,就是为了让有成
就的作家能够坐下来回顾总结一下,把自己的创作经验介绍分享给大家,从而促进新移民题材创作水准
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希望朱启先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创作出更多的新作品,为我们整个的文
艺百花园增光添彩!”
身为誉满海内外上海明月歌舞剧社“黎氏八俊”中硕果仅存的美籍华裔戏剧家黎锦扬先生,不辞94岁高
龄,来到研讨会现场,语重心长地讲述了他初来美国时因一篇短文在《纽约客》杂志获奖而以杰出人才
得到绿卡的往事,热情鼓励朱启说:“我当时写的小说就跟朱启目前在北美报刊上连载的新移民故事一
个样。”
创作新秀朱启认真倾听对他深寄厚望的文学前辈黎锦扬大师(左)发言
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惟独陈春生先生(左二)一人在聚精会神地浏览“朱启作品一览表”,并潜心酝酿
着自己的惊天大发言:“长江后浪推前浪,我很高兴看到朱启正迈开快速而又扎实的步伐行进在海外华
语文坛上!”
陈春生荣誉会长(左)与王秀兰(Marry Su)市长亲切交谈
82岁的资深作家罗思凯一开口就惹得会场哄堂大笑:“我来就是为了说实话,朱启先生的文章我连一篇
也都没有读。那么,我为什么还要甘心情愿花费3个多小时坐公交车赶到这里来呢?就是因为朱启为人
处事的态度和很讲效率的工作作风感动了我,一个作家怎样的为人,那便会写出怎样的作品来。我们一
起担任第三届南加州儿童中文写作比赛评委的时候,朱先生的行为感动了我。再就是我们的乡党(她把
手指向另一方的黎锦扬老先生)多次对我说起,朱启先生的文章写得就是好。他要说好,那肯定是好。
另外,我来这里还代表着同被朱先生邀请过的刘於蓉女士和周愚先生。大家知道他们都是洛杉矶文学创
作队伍中的老字号人物,所以我一个人到场就代表着3个人到场,来向朱启这样的文人新秀表示我们的
支持和祝贺!”
当会议主持人宣布:“下面请从若干个会议中赶场而来的南加州民选官员协会会长、美国核桃市市长王
秀兰(Marry Su)讲话,并为朱启先生颁发荣誉证书。”王市长(右)悄然转身告诉朱启:“哇,走得急
了,证书忘记带了。以后邮寄行不行?”朱启立马回应说:“没关系,邮寄当然可以了。”
王秀兰(Marry Su)市长说:“我从小就喜欢读文学作品,刚到美国来读书的时候,我有三样沉重的东西
需要托运:一架古筝、一箱衣服和一大包我从小喜欢的书。当家人提出精简时,我说除了书一本也都不
能少,别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减掉。我特别喜欢阅读朱启先生的作品,也愿意到你们作家群里来走一走。”
王市长的讲话风趣真诚,让会众个个都在洗耳恭听。
日理万机的王秀兰(Marry Su)市长今天的确感到开心
朱启向王秀兰(Marry Su)市长赠送由他参入编著的《美国硅谷60女性经典》一书,其中朱启个人作品
《一波三折练就完美人生——美国国会首位华裔女性众议院赵美心》《一生的精彩——记美国著名华
裔陈香梅女士》《奇迹在这座城市发生——记美国核桃市首位华裔女市长王秀兰(Marry Su)》《生命
的高度——记美国政坛明日之星罗玲》《矢志搭建中美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彩桥——记美国通用亚太区
高级顾问杨雪兰》《奇诡峭拔亦轻灵——知名女作家黄美之素描》入选此书。其中前三位主人公均成
为名列前茅的封面人物。
文学与政治携手,试比哪个更高?
因为照得好,再来秀一秀?
创刊近40年的香港《华人》杂志总第314期发表朱启新作《奇迹,在这座城市发生》,抒写了王秀兰
(Marry Su)统辖的美国核桃市现况以及这位女市长的参政经历。
研讨会期间,朱启接受天下卫士电视台现场采访时告诉记者:“我的主要写作手法是白描。”
朱启接受浙江国际电视台现场采访时说:“我目前的代表作品就是大家讨论中的《母亲1960》和《一个
女研究生之死》。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分别积压10多年到20多年才引起读者与社会的应
有重视。”
研讨会主讲吴琦幸教授指出:“从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朱启作品一览表’中可以见到,朱启先生的作品
囊括了戏剧、影视、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文学评论、乃至英汉双译等几乎每一个
文学门类,而且佳作叠出,获奖频频。这就足以说明,在跨文体写作上,朱启先生堪称是一位成功的典
范。”
领导不在场,交谈更随意。
研讨会主讲、与朱启来自同一所母校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的《海外校园》主编施玮女士说:“朱启除了
今天凌晨5点在给大家发信,而且把他的文章链接一篇篇的给我们附上。也许,正是这种一丝不苟做事
情的态度,不仅令我感觉自叹不如,同时也让他写出了这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并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
文学奖励。”
校友之间交流,总是那么会心。
作协副秘书长、知名网络作家北奥先生在以央视播音员的风姿和语态朗读海内外文友同仁给“朱启作
品学术研讨会”发来的贺信(左为作协常务副会长黄宗之先生)。
作协副会长张之元副(中)在讲评朱启的诗歌作品时说:“在朱启的作品里,经常感到一股志不可夺
的凛然之气蕴含其内。”不可忽略:今天“朱启先生作品学术研讨会”的会标撰写和制作就出自这位
德高望重、年逾八旬的文学前辈之手(左为刘加蓉理事,右为江勇博士)。
畅销书《大江东去》的作者、作协会员刘志刚(左)说:“我在美国《中华商报》创刊担任主编时,
为什么单挑朱启来担任‘商海纵横’版面的专栏作家?朱启的名气大呀,在洛杉矶的华文报摊上,一
星期能发10多篇散文、故事和人物传记作品,那些通讯特写的还都不算数。你看,这才写了一年多,
国内排名前50位的出版社就找上门来给他出版《世界富豪经商探秘》这本书了!”
朱启一如既往保持他那开诚布公的坦荡心怀:“刘志刚老师就是我的伯乐!”
作协资深会员孙忠林(皈依向佛的果正大师)在评论朱启的戏剧作品时说:“朱启先生描写跨文化冲突
的剧本《有女嫁个美国郎》,不仅叙事紧凑、台词优美,而且结构行式上也非常的新颖别致。”
无拘无束,会心交流
主持人陈光小姐断言:“朱启说他今天是只带着耳朵来的。”可是对又不对呢?
研讨会接近尾声,朱启在解答文友们的现场提问,他说:“今天讨论的两篇重点作品其实都是特别的难
产,《母亲1960》尽管数度获奖,但真正走红还是在2009年10月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网络推出后,
海内外读者一起关注,并发出了‘编入中小学课本’的呼声;《一个女研究生之死》事件发生在1995年
上半年,沉淀4年后完稿,除了收入个人文集,所有投稿皆不刊用,后来因文友推荐,才于2009年2月在
《文化中国》杂志连载。所以,我想告诉大家这样一点感受:如果想获取成功,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坚持。
无论内心压力和外在环境多么样的艰难,你一定要把事情干到底,千万不能够放弃!”
未尽之语,请别遗漏。
朱启先生,你还有什么要展示?咱们相约下回好吗?
尽管依恋难舍,我们也必须说声“再见!”
趁着会标还没有撤完,赶紧跟大师合照一次吧。这都是在幕后默默无闻辛勤奉献他人的会务组砥柱
中流的骨干成员们:左起:作协理事兼秘书长、青年诗人陈光小姐,作协资深会员孙忠林先生(果
正大师)、作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知名散文作家张雯女士,作协理事、著名旅美知青女作家刘加蓉
女士(代表作长篇小说《幸福鸟》《洛杉矶的中国女人》)。哦,还有知名网络作家、作协副秘书
长北奥先生——他在照相呢!
谨向坚持到研讨会终结的作协骨干以及文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后排右三为《星岛日报》新闻记者
孙莘小姐,右二为洛杉矶电视台播音新秀崔晓小姐,右四这位肩扛机械录像者为美国加州大学圣巴
巴拉分校的社会学博士生陈涛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