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 历代志下三十章

逾越节

历代志下三十章一至廿七节

    希西家差遣人去见以色列和犹大众人,又写信给以法莲和玛拿西人,叫他们到耶路撒冷耶和华的殿,向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守逾越节。因为王和众首领,并耶路撒冷全会众已经商议,要在二月内守逾越节。正月间他们不能守,因为自洁的祭司尚不敷用,百姓也没有聚集在耶路撒冷。王与全会众都以这事为善。于是定了命令,传遍以色列,从别是巴直到但,使他们都来,在耶路撒冷向耶和华以色列的上帝守逾越节,因为照所写的例.守这节的不多了。驿卒就把王和众首领的信,遵着王命传遍以色列和犹大;信内说,「以色列人哪,你们当转向耶和华亚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上帝,好叫他转向你们这脱离亚述王手的余民。你们不要效法你们列祖,和你们的弟兄;他们干犯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以致耶和华丢弃他们,使他们败亡,正如你们所见的。现在不要像你们列祖硬着颈项,只要归顺耶和华,进入他的圣所,就是永远成圣的居所;又要事奉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好使他的烈怒转离你们。你们若转向耶和华,你们的弟兄和儿女,必在掳掠他们的人面前蒙怜恤,得以归回这地,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有恩典,施怜悯;你们若转向他,他必不转脸不顾你们。」

    驿卒就由这城跑到那城,传遍了以法莲、玛拿西,直到亚布伦;那里的人却戏笑他们,讥诮他们。然而,亚设、玛拿西、西布伦中,也有人自卑,来到耶路撒冷。上帝也感动犹大人,使他们一心遵行王与众首领凭耶和华之言所发的命令。

    二月,有许多人在耶路撒冷聚集,成为大会,要守除酵节。他们起来,把耶路撒冷的祭坛,和烧香的坛,尽都除去,抛在汲沦溪中。二月十四日,宰了逾越节的羊羔。祭司与利未人觉得惭愧,就洁净自己,把燔祭奉到耶和华殿中。遵着神人摩西的律法,照例站在自己的地方;祭司从利未人手里接过血来,洒在坛上。会中有许多人尚未自洁,所以利未人为一切不洁之人宰逾越节的羊羔,使他们在耶和华面前成为圣洁。

    以法莲、玛拿西、以萨迦、西布伦,有许多人尚未自洁,他们却也吃逾越节的羊羔,不合所记录的定例。

    希西家为他们祷告,说,「凡专心寻求上帝,就是耶和华他列祖之上帝的,虽不照着圣所洁净之礼自洁,求至善的耶和华也饶恕他。」耶和华垂听希西家的祷告,就饶恕百姓。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大大喜乐,守除酵节七日;利未人和祭司,用响亮的乐器,日日颂赞耶和华。希西家慰劳一切善于事奉耶和华的利未人。于是众人吃节筵七日,又献平安集,且向耶和华他们列祖的上帝认罪。

全会众商议,要再守节七日;于是欢欢喜喜的又守节七日。犹大王希西家赐给会众公牛一千只,羊七千只为祭物;众首领也赐给会众公牛一千只,羊一万只。并有许多的祭司洁净自己。犹大全会众,祭司利未人,并那从以色列地来的会众,和寄居的人,以及犹大寄居的人,尽都喜乐。这样,在耶路撒冷大有喜乐,自从以色列王大卫儿子所罗门的时候,在耶路撒冷没有这样的喜乐。那时,祭司利未人起来,为民祝福;他们的声音,蒙上帝垂听,他们的祷告,达到天上的圣所。

(一)

希西家计划把犹大的敬拜再次置于适当的位置上,他在第二个阶段的措施,是大事庆祝逾越节。逾越节是有重大意义,从历代志作者的观点来看,有两个理由。第一,纪念以色列民族当初从埃及逃出来(出十二至十三章),这个节已成了全族从奴役中获得释放的象征。当作者续叙与被掳巴比伦的命运有关的故事时,他着重表示这事不是该民族的结局。从埃及逃出来本身,至少为从超级强国奴役下获得解救树立先例。希西家的逾越节变成从巴比伦获得类似解救的一种预兆。在历代志作者的时代,这个故事已经播下以色列将会从波斯轭下再度复兴的希望。在我们今天,如果有时福音真理似乎已被无数古代和现代的哲理所掩盖,这应许同样对我们表明将来必定会有一个胜利的日子。

    历代志作者从希西家的逾越节引出的第二个要点,是关注到以色列的性质。要注意:王的吁请不单是对犹大人,而是对「以色列和犹大众人」这个要点藉着那些写给以法莲和玛拿西的信来加以强调。在这里把大卫和所罗门治下另一方面的景况,即百姓的统一,恢复过来。希西家向北边人士的吁请,和从亚设、玛拿西和西布伦(11节)的回应,虽然微乎其微,确是可信的,因此时北国已不存在,北国的许多百姓已被掳到亚述帝国其他地方去了(6,9节;请比较王十七1-6)。在残留下来的以色列人看来,与他们的历史传统唯一可能的连系,乃是透过耶路撒冷。纵使希西家诉诸两国的祖先与宗教遗产都相同(6节),企图消除多世纪以来彼此的疏远,对以色列人,尤其是此时在宗教方面已变成像周围列国一样,从他们对希西家微乎其微的回应,便知道到了什么程度。虽然如此,他指出北边人士的不妥协的存在。在本质上,全以色列都前来聚会,大事庆祝逾越节。有些人没有来,那并不是由于上帝缺乏怜悯,而只是由于他们不肯握住那只伸出来的手。

(二)

    虽然有些字眼到现在已耳熟能详了。然而稍停片刻,思想一下那些呼吁的辞句是值得的。六节的「转回」词,往往被译作「悔改」(repent)。圣经中悔改的概念,并非只是指懊悔,而更正确地乃是指人离开旧的意向,进入新的生活形态中。第六节有双重的意思。以色列人若转向上帝,上帝便会转向他们。按照他们转向他之程度,他会同样对待他们。他们被掳,是他收回祝福的结果。他能够再赐下福气,而且在他们作出正确的回应时,他便会这样行。

    第九节有类似的双重意思,在那里那作为道德行动的「转向」,会产生掳民得以「归回」(这地的结果译按:「转向」与「归回」原文相同)。这里再度强调回应与祝福之间的密切连系。耶和华愿意为献身的民行事。第八节的「归顺」(英文是yield yourselves),按字义是「保证履行」(give your hand。译按:直译是「把你的手伸出来」)的意思。「手」字在旧约里面往往意味着「力量」。这样看来,那意义是上帝子民对上帝的要求不但要作出某种理智上的同意,也要把他们的力量,他们的活力,他们的才能摆在他面前。对上帝的服事不单是为儿童,残废者和年老者。(据云,有些地方,当一家之主开门欢迎传道人时,他可能会说,「呀,我要叫妻子来」!)「人生的七个阶段」(译按:古时候把人一生分为七个阶段或时期)都得向上帝求助(或作都需要上帝)。人拖延,直到不中用时才想到宗教,这是悲剧——而且常常是迷失。

(三)

    纵令北国大多数的人都抗命,在犹大,人的心境却不同。圣经告诉我们(12节),犹大人在他们众首领的号召下,都同心合意来顺服上帝。的确,他们大发热心,摧毁敬拜假神的设施,热烈庆祝逾越节,祭司和利未人都感到惭愧(15节)。诚然,民众的热诚,往往胜过宗教权威——甚至与宗教权威处于冲突的情况。这就是亚西西的佛兰西斯(Francis of Assist)所包含的和所输送的(编按:佛兰西斯是方济会的创始人,跟从基督,本身生活艰苦,却使人充满喜乐)。而卫斯理(Wesley)却不能。明智而又属灵之领袖的表记是:能认识并适应那真正、纵令不是传统的——甚至似乎是无知的由爱上帝而起的民众运动。祭司在这里的回应是后来许多法利赛人未能作到的。希西家显示他的智慧,直觉获知并恳求上帝宽恕百姓因长久缺乏宗教教育,而存在于敬拜中的偏离正统的情形(18-20节,另一个「逾越节」!)。这里是回答那些认为旧约的宗教、徒具外表而不属灵的人(虽然还有其他情况,例如赛一10-17所记)。甚至在那苛求的历代志作者眼中,祷告的实际并不依赖外表的宗教仪式。

    那种再造的心境,显然是幸福的而又充满活力,以致大家都自发而又普遍的赞成再守节七日(23及以下各节)。廿五节把在那里的各种人都列学出来(「寄居的」是个术语,指那些居于以色列、接受以色列之宗教的非以色列籍人士)。使人感到以色列已再次复原,而且在耶路撒冷的喜乐,感染一大批人归向上帝。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