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ouac, On The Road, Lowell

年前朋友来玩儿,临走忘下了一本Eyewitness New England, 最近整理旧书时拿出来翻,结果发现里面说的好多东西俺们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都不知道。 其中一个就是发现Jack Kerouac是波士顿北边工业重镇Lowell 里出来的。再一研究,发现这个治安名声不太好的镇子还是美国纺织工业的发祥地,有个保存当时工业园原样的国家公园。于是决定去看一下,拜访一下Kerouac的墓。

你也许不知道Kerouac , 但你一定听说过“垮掉的一代” – The Beat Generation 这个词儿。 这个词儿就是美国近代作家Jack Kerouac因为他的小说On The Road《在路上》而发明的。Kerouac自己被称为“垮掉一代之王”(King of the Beats)。

《在路上》发表于1957年,是Kerouac的自传体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他现实生活中的朋友。这本书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就是讲一帮二十多岁的坏孩子,不工作不务正业,开着车,靠坑蒙拐骗从东岸一路到西岸,然后折回再去墨西哥路上发生的零星琐事。这帮人成天喝酒泡妞听音乐吸毒,生活自由自在不受无束。 书中描写的这种颓废的生活方式后来成为垮掉一代和嬉皮士的鼻祖。

这本书是近代美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被时代杂志选入1923到2005年间最优秀的100本英文小说。 俺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它能唤醒你心底被现实压制了的那束不羁放纵的情感(如果有的话), 原来日子也可以这样过的。 五十年代时社会比较传统的,这本书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年轻人看了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中年人看了捶胸顿足后悔太晚,老年人看了摇头叹气觉得白活一生。 这本书影响了以后几代人的世界观。你可能看过“In to the wild”的书或电影,书中年轻的主人翁选择抛弃物质寻找彻底的自由,多少就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

镜头拉回二百年,19世纪初,哈佛毕业的Francis Lowell去英国参观了纺织厂,虽然没有办法买到机器的图纸,回来后他全凭记忆,造出了美国第一台水磨织布机,为美国纺织工业的兴起奠定了第一块基石。由于水磨机一定要有水有瀑布,波士顿北部30英里Merrimac River边的一片地就被工业界选来建立纺织厂, 这个地方被命名为Lowell。 之后几十年里,Lowell成为美国纺织工业的第一重镇,吸引了大批新英格兰至加拿大的农家姑娘来这里做纺织娘,也包括其他后边产业。 来这里寻找新生活的人群中也有从魁北克来的Kerouac的祖辈。

Kerouac1922年出生于这样的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家庭,父亲开个印刷作坊,母亲工作添补家用。他六岁上学前不会说英语,从小他就说要当作家,被同学讥笑sissy, 于是他苦练体育进了橄榄球队来证明自己的男人性。 高中毕业后靠橄榄球奖学金进了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的Kerouac英俊,深肤色,有电影明星一般的外表。牛人们的大学都是读不下去的,Kerouac也不例外,辍学后他继续住在纽约,结识了一帮后来写到《在路上》里的狐朋狗友,而且个个都是神人,跟着他们一起到处流浪的几年。

《在路上》的创作过程颇为传奇。 Kerouac写东西是厚积薄发,一气呵成型的。他平时手边总有个小本,随时记录和写作,每本书在先脑子里打好了草稿,然后发疯一样的一口气打出来。《在路上》问世于1951年4月,Kerouac先把大块儿的描图纸裁成打字机的宽度,然后一张张粘起来,搞了个120多呎的长卷,这样他打字时泉涌般的思路不会受换纸的干扰。 准备工作做好,他深吸一口气,然后以每分钟120字的速度,对着打字机猛敲了三个星期, 敲出《在路上》的初稿,没有段落没有章节。

50年后,这卷“手稿”(The Scroll) 被NFL橄榄球队Colts的拥有人Jim Irsay花了2.4M买了去,然后派人抱着装scroll的大盒子满世界跑,到处去展览。俺也在网上跟踪着scroll的行踪,目前在爱尔兰,不久就要结束流浪欧洲回国了。殷切期望Jim Irsay 能多照顾一下Kerouac的家乡同胞,让咱有机会瞅一眼。

《在路上》的出版并不顺,书中描绘的毒品同性恋等内容让出版社不敢出,其间他的第二位妻子离开了他。最后到1959年,该书经过大量删改才得到viking出版社出版。 书一但出来历史就一点没耽误他,马上好评如潮,Kerouac一夜之间成了美国先锋级的当代红作家。其他几部书相继很快都出版了。

《在路上》出版五十年后,销售几百万本,至今依然能每年有十万册的销量,堪称美国文学史上的一绝。纪念该书出版50周年时,重出了两个版本,一个是50年纪念版,另一个是在Scroll上的原稿。 原稿的人物都用了生活中的原型的真实姓名,对性吸毒同性恋的描述都更加露骨。

尽管书中的书中的自我放荡不羁,面对媒体的Kerouac却是非常的腼腆内向和紧张。 他很不习惯当名人,出名后几个月后,就逃到纽约母亲那里。 名人的应酬和随之而来大批约稿,给Kerouac带来前未所有的压力,他变得抑郁,孤僻,想自杀,终日酗酒。《在路上》出版后12年因饮酒过度内出血在佛罗里达去世, 死时47岁。Kerouac死后葬在老家Lowell的Edson Cemetery里。

从国家公园访问中心出来,先去了在国家公园里运河边上,2008年专为Kerouac修建的“Jack Kerouac Commemorative”。 这里是一组竖立暗红色的大理石,每块石头上刻着Kerouac的一首诗或书中的一段文字。这个立意其实不错,但仔细看去,每个块石头上的文字雕刻得十分粗糙,上面的字迹不易辨认。真是有点遗憾。

然后去了Edson Cemetery, 这是一个很大的墓园,里面按街道分割。按着手册说的找到第七第八街和林肯,先是放眼一扫,没看见一个鲜花簇拥墓,只有一个个找了。 走了几个来回居然没找到。 网络时代这点事儿不难,手机现场狗出墓碑的照片,发现墓碑是镶在地里的,不是竖起来的,回头再去找,一下子就找到了。 两尺见方的一块墓碑与地平齐,一盆花,一面美国国旗。墓碑上有三四块石头和一只丁点大的玩具小狗,估计是来访的人没有花又想表示一下放在那里的。 刚过完Memorial Day没几天,这个冷清跟我的想象的有点距离。 记得那年在巴黎拉雪兹公墓看到客死他乡的Jim Morrison的墓,盖满鲜花的墓碑给俺印象极深。 要么美国人不爱给墓地放花,要么这文人就是不如摇滚歌星被人惦记。

《在路上》电影预期2011年上映,希望那时有更多的人来这里看看。

Jack Kerouac (照片来自网上)


The scroll(照片来自网上)


Jack Kerouac Commemorative
P6080366s

《在路上》其中一段
P6080369s

终于找到了Kerouac的墓
P6080373

与第三任妻子合葬,墓碑上是他的法文原名,
P6080374

June 2010, MA.

(原文作者所有,不得转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