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文字,每个字都是单独的,它不表音,但表示一个独立的意思。这就是象形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区别。
拼音文字记录的是人的语言发音,人的发音变化,表示相同意思的单词的拼写也就会发生变化。英语中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人和现代的英国人口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字的拼写也跟着发生了很多变化,所以现在英国如果不是专家,很难读懂莎士比亚时代的文章。
汉字就不一样了,汉字记录的不是口音,而是口语表达的意思。所以今天的我们还能轻易的读懂1000多年千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尽管我们不知道古代汉语是怎么发音的。
中国全国各地对同一个汉字的读法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但表达的意思总是一样的。我们到广东旅游,听不懂广东人的粤语,到浙江听不懂浙江人的越语,但我们写出来的文字都是一样的。古代如果你在中华圈内旅游,到了朝鲜半岛听不懂高丽语,到了倭岛听不懂倭寇语,到了安南听不懂安南语也不用着急,还可以用汉字来交流。汉字可以把你的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
高丽在历史上是个很奇怪的国家,他非中华,但处处以小中华自居。一方面是被迫,另一方面又是心甘情愿的臣事中华。
汉字传入高丽已经有两千多年,比日尔曼人德国的文明史还长。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吞并卫氏朝鲜,设立了乐浪(平壤)、玄菟、真蕃、临屯四郡,史称汉四郡,统治着朝鲜半岛中北部(包括汉城)。南部的诸韩民族仍然处于部落时代。汉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自此中国汉字长期是朝鲜唯一的书写文字,文体同样是中国的文言文。高丽人开始用汉字记录自己的历史。此前高丽人没有文字,不能记载自己的历史,全由中国代为记录。从这时开始,高丽开始被中华教化了,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圈,波澜壮阔的中华与高丽史开始了。
也许是因为中国太强大了,文化太灿烂了,高丽族出于畏惧或是崇拜的心理,对汉文化崇拜有加甚于中华。
历史上中国确实也好几次挽救高丽亡国灭种。唐朝的时候高句丽异常强大(高句丽非高丽,百济和新罗才是后来的高丽,但现在的高丽人死活认为高句丽就是高丽),高句丽与百济是盟国,百济又和倭寇有勾结,严重的危险到新罗(现代高丽人的祖先)的生存。于是结盟唐朝,大败倭寇水师,于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和百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
明朝1592年,倭寇入侵朝鲜,由于朝鲜久无战事,军备松弛,倭寇两个月内便把汉城和平壤都占领了,明朝万历皇帝谴兵入朝,历时七年,壬辰倭乱终结,耗费无数,终于将倭寇赶出半岛。
唐朝时候,是中华文化传入高丽(新罗)的鼎盛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佛教、道教、建筑、文学、服饰、艺术、医学为新罗所全盘接受,此时的高丽已经和中原没有任何区别,汉化程度远远超过中国当时的其他边远地区。
明朝的时候,朝鲜对中国是最死心塌地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吧,在洪武25年,李成桂篡位建立朝鲜王朝,请求朱元璋册封,朱元璋没跟他计较篡位的事就册封了。还有一点就是万历皇帝灭倭保存了朝鲜王室。朝鲜王室知道依附中国的重要性。中国胆寒市也是个负责任的大国,壬辰倭乱明朝抗倭付出了惨重代价,也没有像今天的美国一样提出驻军,或者领土要求。
说得太远了,还是回到汉字上来吧。我看过几篇高丽王室写给明朝的奏折,文言文水品还不错,一点都不比中国人差。
虽然明朝的时候朝鲜和中国关系最密切,但发生了一件对汉字传播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朝鲜人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训民正音。
为什么用了1000多年的汉字还没用上手呢?原因是尽管高丽人以小中华自居,但人种上不属于汉种,属通古斯种(和女真人、倭寇同一祖先),语言也不属于汉藏语系,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语法结构和汉语不一样。汉字还是无法充分的表现韩语的发音和朝鲜民众的思想感情。而当时朝鲜社会等级森严,只有士大夫和贵族才有学习的权利。懂得汉字只是上层社会的事情,老百姓都是文盲,和中国的文盲一样口头交流感情。而朝鲜的一切文书、命令都是用汉字书写的,显然不利于政令的传达。创造自己文字的需求提上日程。朝鲜王朝第4代王世宗组织创制适合于标记高丽族语言的文字体系,此工程于世宗25年(1443年)完成,命名为"训民正音"。
高丽人虽然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并没有马上流传开来,反而受到高丽精英阶层的强烈反对。据李朝实录记载,就在“训民正音”颁布后不久,以集贤殿副提学崔万理为首的一帮士大夫便上书反对,其理由有二,一曰:“我朝自祖宗以来,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倘曰谚文皆本古字,非新字也,则字形虽仿古之篆文,用音合字,尽反于古,实无所据。若流中国,或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于事大慕华”,二曰: “自古九州岛之内,风土虽异,未有因方言而别为文字者;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类,各有其字,是皆夷狄事耳,无足道者。传曰: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历代中国皆以我国有箕子遗风,文物礼乐比拟中华。今别作谚文,舍中国而自同于夷狄,是所谓弃苏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岂非文明之大累哉”。崔万理等人的主要意思,就是汉字不仅是世界上最高雅的文字,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文字;其它周边民族所创造的文字都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夷狄之末技;朝鲜民族仰慕和追随汉文化,自应完全使用汉字,而不应创制自己的文字;如果创制自己的文字,那就等于背离了优秀的汉文化,而自甘堕落到夷狄中去了。把自己的文字贬成是“螗螂之丸”,把汉字捧成是“苏合之香”,一方面是朝鲜对中华文化的无比仰慕和倾心追随,另一方面“若流中国,或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于事大慕华”,害怕中国非议,
后来的燕山君,一个公认的朝鲜暴君,则更是走向了极端的极端。因为有人说他充满残暴和血腥的诏书是用朝鲜文字写成的,他竟下令禁止教学朝鲜文字,并把用朝鲜文字写成和译成的书都集中起来烧掉,使用朝鲜文字及知情不报者都将受到严惩。如果不是出于对本民族文字的刻骨轻视,恐怕即使是暴君,也不会做出这种事来。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果不是崔世珍编著了一本名叫《训蒙字会》的书,恐怕日后的朝鲜就算想废止汉文,恐怕也非常困难。因为在这本书中,所收的三千三百六十个基本汉字下面,附有用朝鲜文字撰写的注释,即使有暴君的高压,朝鲜文字在汉字的庇护下,得到了死里逃生的机会。
在后来的好几百年里,训民正音仍然没有流行起来,使用的范围非常有限,只限于儿童和妇女使用。写便条或家书还是可以的,但正规文书就一定得用汉字书写。当时的王室,士大夫或学者是非常鄙视训民正音,用训民正音写的文章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让人当笑料的(就如中国古代写白话文一样会让人嘲笑),人人都还是以会写汉字为荣。
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10年倭寇吞并朝鲜,倭寇压制训民正音,在学校推广倭语。本来不是太流行的训民正音,一经倭寇的压制,就触动了高丽人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开始有人大力提倡和推广起来(逆反心理是有的,你让我学习倭寇文,我偏要学训民正音)。觉醒的民族意识把矛头也对准了汉字,但还没完全灭绝汉字,训民正音和汉字还是可以并排流通的。
1945年8月朝鲜半岛光复,但分裂为南北韩。因为高丽族一直都没有真正的独立过,一直都需要依附于中原王朝,后来还沦为了倭寇的殖民地。独立后,民族的自尊心特别敏感,凡是当过高丽老大的,蹂躏过高丽的都特别仇恨。可以理解,解放后的中国人自尊新也特强,对以前欺凌过中国的列强铁别仇视。就这样,使用汉字也让敏感的高丽人感到耻辱,两个新兴的民族国家都开始了废止汉字的运动。在国家机器的推动下,流行了两千的汉字在朝鲜半岛遭受重创。
在废止汉字方面做得最绝的还是朝鲜,在1948年和1954年两次废除汉字,不允许夹用汉字,现在的朝鲜文已经是纯朝鲜文了,而南韩还好一点,可以夹杂少许汉字,后来在朝鲜战争后,和中国敌对的时候一度禁止汉字的使用,到了70年代又慢慢放开了。
又说远了,回到汉字上来吧。现在韩国又出现了汉字的复兴运动。原因有两个,一、你高丽族不是很自大吗?认为自己的祖先很优秀吗?你要了解你的祖先,就必须得学汉字。因为高丽人的历史资料全部都是由汉字记录的。韩国人也有自己的家谱,要想续家谱,总不能一半是汉字,一半是训民正音吧。二、拼音文字也不是那么的尽善尽美,总还是有表达不清的时候。高丽语言和汉语一样,有很多同音字,用汉语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绵羊和绵阳如果用拼音来写的话(mian yang),都是一样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高丽人就有这样的苦恼,遇到同音字要根据前后的内容来推测它的意思,如果是路标的话,就两个字,没有前后文字来推测它到底是绵羊还是绵阳。一个韩文发(Kang)的字,既表示“姜”字,又表示“康”字、“江”字,到底是什么字?要根据前后文的意思而定。多痛苦啊,就像我们今天看中国小学生用拼音写的日记一样痛苦。
2005年2月9日,韩国政府宣布:在所有公务文件和交通标志等领域,全面恢复使用已经消失多年的中国汉字和汉字标记,以适应世界化的时代潮流。并且提出了《推动汉字并用方案》,为了发展韩国的传统文化,促进与东亚汉字文化圈国家的积极交流和推动韩国观光事业的大力发展,将目前完全使用韩国文字的公务文件改为韩、汉两种文字并用,以解决韩文难以清楚的表明汉字含义的历史难题。
汉字的兴衰沉浮,也就中国和东北亚历史恩怨情仇的兴衰沉浮。
(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