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48章 日损章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日损章

     恭闻学以致知格物,为入德之方;正心诚意,为进道之门。天理之微,人伦之著;事物之众,鬼神之幽;莫不致其精微,方可谓之学也。但为学之事,与学道不同。学道者,不有耳目之用,不贵识见之多;以益为损,以损为益;见于内而不见于外,闻于性而不闻于尘;用心不与世俗同然,修持不与为学一致;存其心,养其性;大逆之中,深得大顺之理;大损之中,更有大益之妙!从此处希圣希贤,从此处成贤成圣。是故损之又损,惟恐溺于人欲之私也。

 

       此章经旨,重在损之一字。细看为学日益:所学者,亦只是损之之理;所益者,亦只是损之之道。损者,损其事也。事既损,其道未有不益者。‘取天下’三字,乃是取其清静无为之义。清静无为,便是为学之益处;便是为道之损处也。看经者,请细详之。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切思为学、为道,其志则同,其为则不同也。为学者,以多闻多见为之;为道者,以不闻不见为之。

       多闻多见者:博之于古,通之于今;搜事物之领要,穷圣贤之经训;天下之书无不读,天下之事无不论;心目广远,识见超然;有一分所为,便有一分进益;有十分所为,便有十分进益。故曰:为学日益。

       不闻不见者:不求于文字,不用于聪明;若愚若拙,如鲁如钝;除情去妄,不染人欲之私;摄念归中,求我反朴之道;身不妄为,意不妄动;修圣人清静之理,全之于心;体天地无为之道,养之于德;以损为益,以道为学;损之一分,即是为之一分;损之十分,即是为之十分;人情世态,名利虚华,劳劳攘攘,一切妄为,到此,一概勾销。故曰:为道日损。

       学道之人,切不可以损字为学者之病;又不可以益字为进道之能。虽然为学为道,两事不同,善为学者常与损中求益;善为道者常于益中求损。损中求益者,譬如:人欲之私不去,则学问之功不纯;名利之心不除,则大道之理不得;此便是损中求益之妙也。

       益中求损者,譬如:富者忘于富,贵者忘于贵;去其荣华,甘于淡泊;捨其有余,守其不足;此便是益中求损之妙也。

       今之修行者,果能识得此妙义,日益之学,未尝不是日损之功;日损之功,未尝不有日益之学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尝观学道之人虽多,或有皓首穷年而不能得者;或有业累缠绕而反多魔者;盖以未至于日损之地位,损之未至于又损之地位。则澄治之功未纯,而修为之力未到;或执心不专而始动终怠;或见道不真而弃正从邪;或今日损而明日益,起灭反复;或损于此而益于彼,终有牵连。所以不能清静,不能无为,不能得道矣!

    是以指出无为之路。使人知:损其人欲之私,工夫不可间断,定要彻头彻尾。损之而至于又损,损到无可损之地位,才得清静之妙,入于自然无为之道也。譬如磨棱合缝,磨之又磨。磨之后再用磨功,磨到无可磨处,虽欲磨之,则亦不能磨矣!又如铲草锄根,锄之又锄。锄之后再加锄力,锄到无可锄处,虽欲锄之,则亦无所锄矣!

      此等工夫,可忘者无不忘,可去者无不去;可了者无不了,可弃者无不弃。忘之又忘,去之又去;了之又了,弃之又弃;清静中更求清静,无为中更有无为!到此天地,人欲去尽,天理纯全。性静如琉璃,不容一毫污染;心清似明镜,未有半点尘翳;本体光明,真心自在!本来之面目,方才显露;无极之真人,始见真容!

      其无为之妙,如无极之无形,如太虚之不动。身心内外,无时不在无为之中;天地万物,无物不是无为之道!无欠无余,无增无减;无凡无圣,无有无无。到此天地,损无可损,益无可益。法性内外,浑然都是个清静之理;天地人物,全然都是个无为之道!故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当时太上见世人:根器有顿渐之不同;尘染有轻重之不一;为学为道,有深浅之不等;恐其一旦难入清静无为之道,故设渐次之法,教人渐次而损之。修行之人,果能会此损之又损之道,我性中之清静无为,自然物欲不能污坏矣!

 

无为而无不为。

       此句是承上句而言之也。上句所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此无为之妙,非土石可比,块然而终于无为也。此等无为,乃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之无为;乃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之无为;乃是色中有空,空中有色之无为;乃是有中有无,无中有有之无为。其无为也,不言而信;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不为而成;即是清静自然之道也。

      此清静自然之道虽云无为,自然发现昭著。神乎其神,妙乎其妙,则又无为而无不为矣!譬如:天不言而四时行,天之无为而无不为也;地不动而万物生,地之无为而无不为也。人能得此无为无不为之理,天地之全德,在我性分之中;万物之造化,具我身心之内。未尝不与天地同其无为,未尝不与天地同其无不为也!则我之无为,未尝不是天地之无为;我之无不为,未尝不是天地之无不为。求之于性,性理完全;问之于心,心德了明;修之于身,身无不修;齐之于家,家无不齐;治之于国,国无不治;平之于天下,天下无不平矣!故曰:无为而无不为。

      今之修行人,果能损之又损,向父母未生前,求其实际;从五行不到处,觅其宗根;知,无名天地之始;守,有名万物之母;则无为之中,自有善应不测之妙;无不为之中,自有感而遂通之机;动中之静,未尝不是无为;静中之动,未尝不是无不为!为到此等天地,则天地之造化,不由于我,更由于谁乎?看经者,请会其义。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天下者,非取之而欲得于天下也。若以取而欲得言之,大失旨义!上文所谓损之又损,至于无为,可知:为道者,不得无为之理,就不能有日损之妙;为学者,不得无为之理,就不能有日益之妙。损之者,以无为之理,而取之于道也;益之者,以无为之理,而取之于学也。为道为学,尚且以无为而取之,何况天下乎!古之善取天下者,亦是损之又损,不劳民力,不耗民财;不重刑罚,不专政令。惟知以无事之治,取天下入于无为之化。天下既入无为之化,天下之心德完全;天下之性理全备!此是善取天下者,方有如此损之之道也。故曰:取天下常以无事。

        倘若不肯损之又损,或劳民力,或耗民财;或重刑罚,或专政令;以有事之治,治于天下,则天下未有不离心而去。若欲取天下,入于无为之化,岂可得乎?皆是不善取天下者也!皆是不肯损之又损者也!故曰: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细详天下无事者,乃是损之之道;天下有事者,乃是益之之道。文中言取天下者,乃是取其天下无事之损也;文中言不足以取天下者,乃是不取天下有事之益也。天下若不以损之又损而治之,则国事日繁,政令不一。日益日迷,有事之益,终为有事之损。

      学道之人,果能知此妙义,依而损之;除情去欲,捨妄归真;观破世事,如梦如幻;是非人我,损之又损;酒色财气,去之又去;一念纯真,污泥中自然莲花出现;三心顿脱,腊月天自然雪梅争春!损之日久,损到纯熟地位。不必操存,而人欲自净;不用矜持,而天理自纯;满腔内,尽是一片光明境界;法性中,惟有一个太极长存;我身中之天下,无不可取;我性中之天下,无不可治也!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