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海外中国研究十大观点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0年海外中国研究十大观点
 
(2010-12-31)
● 陈冰

  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始之际,海外中国问题研究(亦有学者称之为“海外中国学”)的视野似乎在急剧扩展,上百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出版,触角深入到中国的各个领域,从政治、经济、历史到环境、文化、健康,近乎无所不包,深度和广度均超越过去简单的“威胁论”和“崩溃说”。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杰弗里·瓦瑟斯通说,今年世界不怎么说“后冷战时代”了,居然悄悄议论起“后西方时代”,议论起中国如何改变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较快地走向经济复苏甚至过热,是海外对中国“刮目相看”的直接原因,由此引发世界对中国问题深入研究的兴趣。印刷出版关于中国的书籍,据说比广东工厂生产苹果平板电脑的速度还快。但是,学术研究毕竟不是新闻述评,其思考的视角总有纵深延展性,得出的结论或提出的问题均令人深思。

  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成果,让人明白“世界是怎样看中国的”。无论你对其观点赞成或者反对,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镜面。笔者从2010年出版的英文书籍中,筛选出海外媒体和出版界热议的十大观点,以期华文读者了解海外中国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中国并不是“另类”国家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出人意料,强调经济改革而不进行政治改革同样令人难以捉摸。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杰弗里·瓦瑟斯通(Jeffrey N. Wasserstrom)指出,中国的经历并不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另类”,一个庞大经济体和强国的诞生,必然会伴随着种种喧嚣。他在《21世纪的中国》一书中说,从西方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到国共合作与对抗,再到毛泽东时代、1989年政治风波,都在打磨中国的形状,使得中国现在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他的结论是中国会奔向繁荣,尽管无法确知中国会不会发展为一个民主国家。中国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强行闯入了我们的意识。”如果我们想了解世间的万事万物,那么,就必须去了解中国。

二、中美关系的前景扑朔迷离

  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不管有怎样的冲突,中美关系不会从伙伴关系上脱轨。剑桥大学资深研究员斯蒂芬·哈尔珀(Stefan Halper)则认为,中国模式将挑战西方价值观的愿望。他在《北京共识》一书中指出,中美几乎没有建立伙伴关系的可能性。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不会让政治体制更加自由和开放,当然也不会强制性解决台湾问题,但会和西方秩序形成竞争态势。中美之间是生意伙伴,但也是意识形态上的对手。哈尔珀曾经在里根政府、尼逊政府及福特政府时期任高官,对美国决策者的影响力是明显的,他也得到包括基辛格等资深政治家的推介,据说,奥巴马政府正在参考哈尔珀的观点。

  新加坡学者戴尚志(Simon Tay)在其著作《后危机时代,亚洲有被美国孤立的危险》中认为,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亚洲事务有一些好处。亚洲各国有可能向崛起的中国建立新的朝贡体系,“北京共识”将深入人心,“亚洲价值观”或许重新被提起以证明政府强大地位的合理性。如果没有美国这个“牵头合作伙伴”,亚洲各国可能会互相争吵,甚至会发生战争,比如导致诸如南海争端之类的纠纷,引发中日等世仇国家的怒火,或者产生中印之间新的冲突。亚洲不需要在美中之间选择,而是应该与两方面都搭建桥梁。

三、市场经济是否会终结

对于G7扩展到G20,新兴经济体国家认为自己的国际发言权靠实力提升,但在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努里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眼中,这是国家资本主义胜利的标志,自由市场经济也许会终结。在《自由市场的终结》一书中,他认为自由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旗舰,但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以中国代表的“国家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政府成为经济的主导,沙特、阿联酋、俄罗斯包括其中。目前发生的国际摩擦、竞争甚至冲突,实际上是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这种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后果,比如言论是否自由,社会能否法治,政府权力是否受到约束,都需要深思。

四、中国社会在“动”但少章法

  《纽约客》杂志记者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以纪实风格,通过三个故事感性地向人们介绍过去15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快速变化的代价是什么,给急于了解“新中国”的读者提供了一幅可感知的画面。他的旅程从北京的长城脚下开始,穿越帝国过去残留的古战场,探索今日中国“唯一的甚至可怕的”汽车文化。在《行驶在郊外:穿行于中国农村和工厂的一次旅程》中,他讲述一个农民成长为城市中产阶层和企业家的故事,来透视农村生活快速变迁的传奇。最后他到经济特区忙碌的工厂,体验昼夜“三班倒”的紧张生活。这部纪实作品充满很多细节,结论是值得中国人深思的:国家在动,每个人都在动,管理者和普通工人都充满理想,但对如何动并没有章法。

五、中国消费将影响世界

  当一部分人把中国的经济和军力视为“威胁”的时候,牛津大学现代亚洲史专家卡尔·格特(Karl Gerth)的《中国到哪里,世界就走向哪里》,给人带来巨大冲击。他认为,中国拥抱美国式的消费主义,是最值得人关注的重要的现象,将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改变世界。实际上,这种变化已经在展开,中国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无论啤酒、手机,还是汽车、电脑,无论是超市还是快餐,中国都是最大。即便乡村,虽然与城市消费有很大差距,却都在以无法估量的热情在大量追逐电冰箱、彩电、手机、大房屋等消费品。他指出,世界应该关注中国人每天在消费上是怎样选择的。中国人在消费上的微小变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都比军费预算、碳排放量、贸易争端等更大、更深刻。

六、企业全球战略须包括中国  

  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博斯集团(Booz & Co)的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Edward Tse)博士的《中国战略》一书,是对中国经济状况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的成果。他认为中国经济是由四种力量在推动:开放的中国、竞争的中国、官员的中国、一个世界的中国。而且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达到这样一个节点,即所有企业不能把其中国战略和全球战略分割开来,两个战略必须合二为一,不能把中国看作是廉价劳动力的来源或令人垂涎的市场。那些即便在中国已经很成功的外国企业,实际上还没有充分准备好怎样面对“新中国”,因为中国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几年,中国调整了整个经济的结构,中国政府、商业环境、消费习性、竞争态势也都在变化。那些希望在全球战略中获得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调整战略,要把中国作为其战略中心或者重要组成部分。

七、环境污染是中国最大的挑战

  中国的环境状况已成世界关注的焦点,环境学者伊丽莎白·伊科诺米(Elizabeth C. Economy)在其《河流成黑:环境对中国未来的挑战》一书中,通过历史研究、案例分析、采访官员学者,试图寻找中国环境恶化的政治经济根源。她认为环境恶化与经济体制的变化相关联:把经济权力下放给地方,向私营企业开放发展门户,邀请国际社会参与中国发展,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大大下降。这种体制转型,使得需要国家权力干预的环境保护捉襟见肘,只有少数发达地区的极少数强势领导重视保护环境,绝大部分地区都无视环境,只求赚钱,因此中国的环境污染不仅严重,而且仍在持续。国际社会要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面对环境污染这一“中国21世纪最大的挑战”。

  英国《卫报》环境记者乔纳森·瓦特(Jonathan Watts)的观点则给人们带来一些对中国的希望。他的著作《当十亿中国人起跳》,副题叫做“来自气候变化前沿的声音”,严酷中带着希望和坚定。他走访过许多中国人不屑去的贫瘠的乡村、小化工城镇、煤矿开采场、工业废地,检测环境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挑战以及正在燃烧的社会底层的希望。他认为中国在环境立场正处在要么接受灾难、要么进行急变的选择中,环境保护者的声音正在促使这个国家的环境政策发生改变,“进步”的力量正在中国发生。

八、中国人的“美国梦”比美国人还强

  无论是外国的忧患者还是中国的知情人,都担心中国的贫富差距拉大和社会不公,可能像火山一样挑战中国的现行体制。哈佛大学社会学家马丁·怀特(Martin Whyte)经过6年的田野调查,通过走访中国普通人,对1978年以来形成的社会不平等的后果进行评估。他在《社会火山的迷思:当代中国的不平等感与分配不公》一书中指出,中国人的“美国梦”比美国人还要强。对于个人财富的积累,中国人抱有一种近乎于美国式的宽容,他们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个人努力和所接受的教育。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社会之一,但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财富会青睐辛勤工作的人,反驳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财富来自于腐败、而非个人努力”的说法。中国人对过去的拒绝和对未来的信心,将持续点燃中国的经济活力,巩固中国的政治体制。

九、影响世界的政党

  没有太多的人知道中国共产党内部是怎样运作的,即便中国大众。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理查德·麦格雷戈(Richard McGregor)向人们揭秘。在副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者的秘密世界”的《党》一书中,他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共这个世界上“具有惟一规模和权力”的政党,是怎样掌管政府、军队、媒体、法院以及在内部处理腐败成员的。在充满挑衅的叙述当中,他认为中共是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政党,对法律并不感冒,而且只有美国才是其对手。他的观点在西方标签为“诚实的讲述”,在中国大陆一定会被视为“抹黑的高手”。

十、“肥胖”的中国值得关注

  在中国为消除贫困做出杰出贡献之时,“肥胖”正成为潜在的灾难性的副作用。保罗·弗伦奇(Paul French)和马修·克拉布(Matthew Crabbe)在《胖中胖华》(Fat China: How Expanding Waistlines Will Change a Nation,另一译名为《腰围正在改变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快速增长的肥胖率,已达到警戒线,13亿中国人中有2亿超重,占15%以上的人口,5%的人患有“肥胖症”。为什么“肥胖”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过去几年中国不得不为治疗与肥胖有关的病症而加大政府医疗卫生投入,这必然要增加税负,影响个人收入,进而使得中国产品不再像现在这样价廉,影响全球物价。这部著作从另一个侧面翻开了全球化进程中黑暗的一页:西方跨国公司已经把中国人掩埋在巧克力和冰淇淋的海洋。这是导致中国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作者是中国资深媒体人

花甲老翁 发表评论于
唯我独尊会自动变成唯我目尊的 , 奇怪 ?
花甲老翁 发表评论于
禾熟不怕鼠耗 , 中国共产党的贪污腐败尚未导致倒台 ,
但从他的维稳费用巨大, 相信倒台的倒数将快开始 ,而
这个政权不倒台的话 , 他会成为一个黑帝国 , 因为他
的本质是贪婪 , 抢夺 , 独裁 , 目无公义 ,唯我自尊 .
他的工具是十四亿勤奋创富的人口 , 他的武器是枪杆子
里出政权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