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恭喜姜文新片《让子弹飞》票房爆棚!黄秋生说, 看了这片子觉得不象姜文拍的,姜文不认同这个说法,我也不认同。 姜文似乎换了种手法,让更多的观众"似乎"看懂了他的电影。但 这部片子和姜文的其它片子一样,透着一股狠劲,让人看了很痛快, 或说有相当的视觉冲击力,但又绵里藏针, 有些东西还是让你似懂非懂。片子到底啥意思, 他究竟要通过片子说明什么,这只能由观众自己揣摩了, 相信各人的解读会不一样。不过,《让子弹飞》在片子开头就说了, 当地的税已经收到2010年了!
N年前采访姜文的《鬼子来了》。 那是在离京城几个小时距离的东北部的一个山区, 景地就在山坡上的一个小村里,紧挨着的是一个水库, 剧组宿营地和我们居住的旅店就在水库另一边的小城里, 每天剧组的人马要乘船过去。那天早上天下着小雪, 我正在船上观赏着湖光山色, 姜文过来礼节性的打了招呼, 我1.73 米, 姜文高了我将近一头..., 省去200字。
下船后我一个人先去拍素材, 天很冷, 我的摄像机的三脚架哽咽地转动着,机头的润滑液看来被冻的够呛。 我哆嗦着在山坡上窜来窜去不断选景拍着素材, 希望运动能让我感觉暖和一些。爬到山顶,拍下了旧城墙, 应该是长城遗址吧,好像戏里有不少它的镜头。 往回爬到一半快看到水库时,好像有人喊让我隐蔽, 我以为鬼子来了,正待要往下仔细观瞧,有人说, "快,别把摄像机露出来"。 细看,远处水面上出现了好多的小船。船越来越近, 人影也越来越清楚,原来不是鬼子,是农民,是老百姓! 船上的人下来后汇集到了村头的一棵大树下, 好像高声喊着什么,也有人走来走去在寻找什么。不会吧, 追查美联社记者私自采访追到郊区了,那该是公安干的事, 而且不用这么大的阵势呀。景地的工作人员再次敦促我要隐蔽。 虽然长期的记者工作让我早已忘掉了什么是恐惧, 但眼前的阵势还是让我开始有点紧张了。
美联社和其它外国媒体在中国的采访活动内容大同小异, 不过美联社报道的内容更全面,它不拘泥在一个领域, 农工商文全包括,全世界几千家媒体, 包括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都会用它的报道。采访姜文之前, 我做了北京冬储大白菜的报道,还有生活趣闻,如冰糖葫芦。 当然我们也有政治时事报道,体育报道,比如, 我拍摄报道了伏明霞备战奥运。现在可能放宽了一些, 以前所有采访都要经过"外办" 的批准安排,我采访《鬼子来了》 也是经过安排的。眼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想问问姜文, 他已经不见了。
远处大树下人越来越多,呐喊着,好像手里还拿着什么, 不敢肯定是不是棍子。这是电影剧情的安排吗?终于, 一个心神未定的工作人员跑过来对我说这是当地农民来抗议, 村民是来找姜文要说法来的,看上去气势汹汹。 他们不愿意看到有人来这儿采访,他们恨记者, 就是由于其他人先前的报道把他们当地原有的矛盾激发出来了。 剧组的人也都被吓坏了, 没人敢出去。
又过了好一会, 一个人走向树边的大土堆上,显着很高。人们拥过来,举着手,喊着, 感觉周围的人要找这个人算帐。那是姜文。 他好像拿着扩音器,开始大声说着什么,人群慢慢安静了一些。 原来,在影片的宣传中,在对这个外景地的称呼上出现了矛盾, 两个不同村落都宣称自己是这儿的主人, 当地报纸对电影拍摄的报道引起了这场纠纷。清官难断家务事, 颇有文采的姜文恐怕也难了理村里的事,虽然电影里的农民都听他的。 姜文都说了什么?由于距离太远无从所知, 应该是解释安抚为主吧。下午, 人渐渐散去, 那一天的白天就这样在紧张和熙熙攘攘中度过了。天渐渐暗了, 落幕后,我和姜文的工作才真正开始。
又过了好一会,
一个老人, 男性, 河北腔调,“ 叫啥呀,说话呀...”, 说了一遍又一遍。 紧挨着炕头坐着的姜文听着看着他们的对话, 不时做一些引导, 手里比划着,非常专注, 刚刚过去的白天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摄影机在轨道上被拉着跑来跑去,一遍一遍,中间是一个白布帘, 隔着村民和地上跪着的鬼子,我躲在鬼子后边拍着。
夜已经深了,我想从外边再取个镜。来到屋外,几千瓦的大灯亮着, 透过中间的白布,漫射到屋内,模仿着日光。远处一片漆黑, 飘着雪花,听到屋内又一次传来,“ 叫啥呀,说话呀...”。
正式电视采访姜文已经是半夜了, 省去无数字.
如果是中国媒体的报道, 他们可能会省去今天我看到的村民示威的画面,只有采访姜文, 而美联社的报道就包括了我今天看到的一切。今天的《让子弹飞》 美联社肯定也做了报道,虽然我已经不再为美联社服务, 但我会给姜文送去恭喜和由衷的祝福, 并期待着他的事业进一步腾飞。
本文开头有所表明,这是发生在N年前的事情,回忆未必清晰, 但姜文对艺术的追求的勇气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省去200字。而那一天的采访也似乎让我预测到了《让子弹飞》 今天的成功,哈哈,虽然我不是算命先生!
祝大家新年快乐!
注:转载请署名来自《我在美联社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