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这篇文章刚被刊登在《人民教育》上很快就被各大报刊媒体广泛转载,胡耀邦也曾批示:文章的思想性深,知识面宽,对青年成长有好处。确实,很多现今已成就了辉煌事业的人士们提起这篇文章的影响都是赞赏有加,它启动了千万热血青年自我奋斗的发动机。
试论人才成功的内在因素(1)
王通讯 雷祯孝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往今来,出现过多少杰出的人才!人们常常幻想,要是自己生在那样的时代或那样的环境,一定也能有声有色地干一番事业。不过人们常常忘记想一想,难道那些大有作为的人是在一帆风顺的条件下成功的吗?事业的成功,除了对社会提出要求以外,还应对自己提出什么要求呢?这是“人才学”必须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诚然,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但是,他们可以在既定的外在条件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争取成功。这就像江河泛舟,水流的力量使船顺流而下,大风的力量使船随风而行,然而摆渡者却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与水流和风力等外在力量形成一种合力,推动航船沿着一条奋斗之路驶向预期的彼岸。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激励着千千万万个有志者。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立志改革,举国上下要求改革的呼声之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以来所无法比拟的。从现在起,50年内外是中国各个领域需要新的巨人并能够产生新的巨人的时代。思想解放正在与各个有志者的职业、专业、事业结合在一起,酝酿着新的创造和突破。人才的成功可以改造社会,社会的改造又促进人才的发展。面对着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的形势,每一个不甘心虚度此生的中国人,都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经常思虑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我能做点什么?
被耽误了的中国只能靠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来改造
在那浩茫的宇宙之中,有一个地球在运转。在那地球的东方,有一个中华民族在发展。我们的祖先留下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的长辈开创了祖国解放的伟业。历史发展到了我们这一代,面对今天,我们应当怎么办?中国,总是要由现在活着的中国人来改造,神圣的使命已经压上了我们的双肩。
“我们被耽误了!”这既是申讨,又是惋叹,可也有点无所作为。其实,细想一下,现在活着的中国人,有哪一个没被耽误过?被耽误了的中国,只能靠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来改造。因为我们最了解这个中国。我们不能从火星上去借人才,不能从春秋战国去借人才。即使借来了,他们也不行,因为他们不了解现代的中国。30年代,日本入侵中华,耽误了多少人的学业!然而恰恰是伟大的抗战造就成功了整整一代风流,成为至今中国各界的栋梁人物。他们就是被耽误了的中国人成功地改造中国的一个有力佐证。
中国经济面貌之落后已经激起不少有志之士下决心尽快改变。但是,问题之艰难,主要不在于没有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而在于没有高效率的组织结构来把已经有的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因而,中国不仅要考虑造就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那样的科学巨匠,而且更为急迫的是,发掘现有的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高各个领域的效率。美国获诺贝尔奖的有112人,而日本却只有3人。然而战后日本在短短的30多年中,却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可见从实际国情出发是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现在25~50岁的人才中,既有组织活动能力又有科技应用与改进能力的人何止千千万万,他们的巨大能量正有待于体制改革来释放。
学习科学技术的中、青年,虽然学业被耽误了一些,但他们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习惯于用严格的科学思维方式来思考社会问题,把理论和制度作为科学来研究,形成了自己的头脑。学习社会科学的不少人已从本本主义中解放出来,开始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理论,建立理论。同时,波澜壮阔的向着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军,也为热爱工业、农业、艺术、体育、园艺、社会服务等战线的中、青年开拓了奋斗的前景。人们欣喜地看到,被耽误了的中国将为自己造就一代改造自己的人才,而且某些领域已略有打开局面之势。“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一切有志者都会不甘于只让别人来作贡献的。在堂堂中华的进步史上,留下自己贡献血汗的痕迹,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啊!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信心是事业的立脚点。没有伟大的自信,是注定干不出伟大的事业来的。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呢?“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开创性的工作只有通过积极的精神姿态才能取得成功。而增加自信心,你就能变得更富有创造性。“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是为祖国做出贡献的第一步!
天生我才必有用。这是古人的豪情壮志。改造中国,谈何容易。然而,难能正可图大功!这是不是太狂妄了?毛泽东同志说过,古今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人所发明创造来的。所谓“狂妄”者,无非就是解放了思想、敢想、敢说、敢破、敢立、敢创造。这也顾虑,那也担心的人是决不会有什么创造的。
自己设计自己
为现代化做出贡献,总是要与具体的事业目标联系在一起。干点什么呢?选择具体目标,常常是最困难的事之一。路多歧而树多枝,有所弃才有所取。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必须把精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水滴石穿,这是以柔克刚的名谚。其成功之要旨,无非两点:目标始终如一,长期坚持不懈。我们不能把自己设想成包打天下的英雄,也不必要求所有立志改革的人都去当政治活动家。如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事业目标,形成的合力正是时代前进的拉纤。我们每个人都要以自己独有的特色,来组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百花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目标是否选得合适,就看你有无自知之明了。以往,有些人习惯于把“自知之明”理解为“我不行”,这是片面的。要自知其短,还要自知其长。陆上斗法,张顺乃李逵手下败将;可水中逞能,浪里百条却能把黑旋风淹他个白眼直翻!了解自己,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并非易事。要反复进行自我试验和自我观察。
选择目标,实际上是自己设计自己的过程。必须知己知彼。知自己之长短,知环境之利弊。历史上很多人失败湮没的教训,不在于他们没有知识和才能,而在于他们没有远见卓识;不在于他们没有献身的热情,而在于没有找到为之献身的具体事业目标。于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到处都撒了一点胡椒面,最终还是一事无成。这不能不算人生一大悲剧。
辣椒和冬瓜都有根、茎、叶。它们很善于自己设计自己。它们的根都伸入土中吸收养分,然而吸收的种类和比例却大不相同。它们身上的主要元素虽然都是碳、氢、氧、氮,然而组成的结构及其它成份却不一样。于是,辣椒、冬瓜各结其果。辣椒苗很有自知之明,从来就没想到自己要结个冬瓜。它的目标很明确,很坚定,一切与辣椒无关的东西它一概不要。我们的人才要想成功,难道不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吗?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学医学、数学、神学都应算“慢班”学生,可对打猎、旅行、搜集标本却有特殊的喜好。人们没有想到,“不务正业”的爱好,却成为他登上科学高峰的一条蹊径。原子核物理学家卢瑟福热爱放射性,他要求自己的研究生阿波莱顿也研究放射性。但阿波莱顿说:“不,我要逆你而行”,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无线电。后来在卢瑟福指导下,他终于发现了电离层,获得了诺贝尔奖金。这都是自己设计自己而获成功的有力证明。翻遍所有的科学史,哪一个成功的课题不是研究者自己选定的?翻遍所有的文学史,有哪一本名著是别人给他规定的主题?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必须是自己热爱的,情不自禁想去从事的。你迷住谁就选谁,君既爱之须纵情。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爱好,往往并不是单一的。爱好可以培养,可以转换。爱好并不等于擅长,而擅长必定爱好。如果客观环境使某一爱好得不到发展,你还可以换一样,发展成擅长。有些专业离开实验设备便休想成功。李政道上西南联大时,学校仪器极少,他还弄坏了一台,由此,他看清了在旧中国要做实验科学家是不行的。于是趁早,决定搞理论物理学。叶永烈是学化学的,但毕业后的电影制片工作很难搞化学科研,而他又爱好文学,于是在从事科教电影工作的同时,他不停笔地写作,发展成为一个科普作家。京剧演员周信芳嗓子不好,有些沙哑,他自知不能唱小生,便自我设计,创立了自己的“沙”派唱腔,演老生,使人拍手叫绝。北京崇文门烤鸭店有位青年厨师名叫程明生,最初做这工作时,一肚子委屈。他的师傅有四十多年烹调经验,会做两千四百多种菜。在师傅的教育、影响下,他对厨师工作逐渐产生了兴趣,技术学得很好,还自学了美学、色彩学和造型艺术方面的知识,编写了《烹调技术资料》一书。
事业目标是主观爱好和客观条件可能的统一物。二者任缺其一,必不成功。能否善于根据自己的长短和客观条件,综合拟订设计自己的方案,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不断根据试验情况进行调整,顽强地从现实环境中踩出一条路来,这实在是一个人才能否成功的一大要素。有的人想入非非,志大才疏;有的人脱离群众,狂妄无知。这都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前者应学点真本领,后者该幡然而醒悟。
在选择自己的具体目标时,是允许有一段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的。要从几种方案中选择。古人理事,常有上策、中策、下策,以权衡其优选。应把几种方案都试试,看看试验效果,再做抉择。一般来说,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前人没解决的问题或没完全解决的问题,现实中新提出的问题,都是大有作为的。在一些知识领域的交界处找联系,常常大有文章可做。有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须到局外去跑一趟,开开眼界,再回头来看,就能象旁观者一般清醒地发现应当干点什么。凡有一个事实或现象,用已有理论解释不了,就要抓住不放,这是值得科学热爱者为之献身的大好机会。
任何一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自己的一点长处。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一得之功,一技之长,或许正是别人之短。别人难能者,我能之,岂非得天独厚也哉!?我是冬瓜秧,决不打算结辣椒。冬瓜虽不红,却比辣椒大。各自有长短,各自显神通。偌大一个祖国,哪种人才不需要?
从眼前踩出远行的路
经过系统训练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一般说来都能对本专业发生浓厚兴趣。遗憾的是,历史和现状使大批人失去了在本专业发展的连续性。不少人原来的知识结构被破坏了,形成了新的知识结构。据去年普查,全国用非所学的有八十四万人,用非所长的(包括用非所学)共一百二十多万人。调整工作虎头蛇尾,使很多人才大失所望。有些同志喜欢以“本单位需要”为名,卡住人才不放,阻挠调整。呼吁和劝告没有多少用,关键在于改革具体规定。为什么在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的人,一下子成了“某单位所有制”的人了呢?为什么给本单位那么大的卡人权利呢?现在“伯乐”也苦恼,说是发现了“千里马”也调不来,人家不“卖”,比古代还差劲。为什么不可以破一破老框框做个新规定呢?
对于用非所长的人才来说,却不能坐等别人把社会环境改造好了,才开始选择自己的目标。要是社会环境改造好了,或许那批改造社会环境的人已经成才,而你自己却韶华流逝无处寻了。所以,要利用业余时间,先干出一定成绩来。这既有利于社会进步,也有利于研究的继续深入。爱因斯坦做小职员时偷偷演算、研究自己的题目。爱迪生做报童时为搞实验而挨了耳光。华罗庚被熊庆来选到清华之前是在杂货店写的数学论文。段元星还不是在劳动之余用自制望远镜发现了新星才成为专业研究者的吗?
对于社会科学人才来说,则更需要先在业余搞出些成绩。请问有哪一个作家,是先被请入了作家协会,而后才开始创作的呢?李准不也是靠先拿出《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等,而后才获得专业写作条件的吗?
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的青年同志,在你的专长没有以成果形式表现出来以前,社会是不便任你选择职业的。但你却可以自己选择目标。有的同志痛感青春已逝,一无着落。其实,没被耽误的人,有没有被耽误人的设计法;被耽误了的人,有被耽误了的人的设计法。就象直木适作梁,弯木适作犁一样。梁可盖房子,犁却能生产粮食。彼此彼此,谁说犁不如梁呢?关键要善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设计。比如缝纫师、饲养师、演员、作家、画家、烹调师、化妆师、革新能手、修理专家、种植专家等等。总之,精通一小门,在这一小门中出类拔萃。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换来换去,一生的光阴就差不多了。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人所处的现实环境,都有对于事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两个方面。有的人往往不善于发掘和利用身边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而只是一味地埋怨那些不利因素。车尔尼雪夫斯基如果不坐牢,根本写不成《怎么办?》,因为他社会活动太忙了。坐牢本来是坏事,但他善于在最坏的环境中找出了有利于事业的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是有这样的人吗?他把他工作一无成绩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图书资料,可是,真让他到了图书馆,他利用图书资料的时候也很少。反倒是那些自己又借、又抄、又买书报杂志的人,学到了不少知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韩非子•喻老》说:“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刚刚走上事业之路的时候,不能忘记哥德对初学写诗的青年诗人的忠告:“你得当心,不要写大部头作品。”“如果你目前只写一些小题目,抓住日常生活提供给你的材料,趁热打铁,你总会写出一点好作品来。”“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都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必须用心研究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你发现国家有个什么当务之急,你就应当自己首先奋起呐喊,奔走呼吁,用心研究,极力促进,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目标。祖国民族的迫切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事业的发展。如果有个学经济的,把外国经济学背得烂熟,但就是不能研究提出解决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的办法,那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有个学心理的,把外国心理学的书背得烂熟,可就不会研究中国现代人才的心理规律,以利于造就改革中国的大批人才,那也只不过是“沙龙心理学”罢了,与“屠龙妙术”有什么两样?搞理论的如果只在已有的书中转来转去,那也不会有什么出息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在《离骚》的自励。中国现代的人才,也应从自己的眼前顽强地踩出一条路来。
拿出你的气魄和胆略
几乎所有成功的人才,都有一些共同的品质,首要的一条是:“只要是科学真理,我可以不顾一切”。只有庸人才会把成功看成是荣华富贵的同义语。成功只意味着作出较大的贡献。历史上有不少伟大的成功者,个人遭遇和结局都很惨。布鲁诺、塞尔维特被烧死了。李大钊被绞杀了。张志新被枪杀了。曹雪芹穷愁潦倒而死。王安石改革失败饮恨而殁于半山堂。发现大陆漂移的魏格纳在探险中落水淹死。发现第一支三极管的德福列斯特被告到法庭问罪。群论的创始人伽罗华死后十多年论文才得到发表。马寅初提出了科学的人口理论而被革职批判20多年,但仍坚定不移。
坚持真理有时比发现真理更难。没有献身精神,就做不到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伽俐略说,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马克思曾把科学的入口处比做地狱的大门,他指出:“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惟一需要考虑的是,自己发现和坚持的东西是否真正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拿出你的气魄和胆略,看准了,不要命。只要科学,哪怕它洪水滔天。不论是在变革自然还是在变革社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付出代价者尝不到自己换来的果实,看不到人们的公认。但只要它是科学的,是符合规律的,那么,后人一定会在某一天重新把它高高举起。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矛盾: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各个领域千千万万的专门家;另一方面谁要努力使自己成为这种专门家时,则被一些人说成是“个人奋斗”。一切决心为人民献身的人才,对这些指责,首先可诚恳地作说服解释工作;如果不行,则不予理睬。不理是最大的轻蔑,只要你的成功为社会为人民带来好处,人民心里是有一杆秤的。
创见不同于凡响。任何一个成功,都意味着他是最先的独到者。独到者总是有风险的。你敢不敢为坚持科学真理而担风险?如果有人把个人得失看得比坚持真理更为重要,那么,他即便发现了真理,也没有勇气公开它,宣传它,坚持它。
“心有余悸”,这固然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存在的弊病,但也反映了缺乏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赫尔岑说:“尊重真理吧,这才是大智的起点。”爱因斯坦说: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由于环境改善之艰难,常常使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在自己的处境稍微过得去以后便明哲保身起来,终身做不出较大的贡献。
必须敢于修正错误。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错误,在人才们的心目中都同样是魔鬼。修正错误,也需要特殊的勇气。早日修正,可以早日找到真理。莫教名缰套颈,休让利锁缠身。除了保证工作的条件外,过份的地位、舒适和财富欲望往往成为削弱创造力的鸦片。远大的理想,宽广的胸怀,高尚的情操,简朴的生活,这是几乎所有人世伟才的共同品质。居里夫人说:“镭是属于全人类的”,她放弃了成为富者的机会。发现了怎样使啤酒不变酸秘诀的巴斯德,坚持地公开了自己的发现,他认为前途不是为了图钱。沉湎于追求物质享受,就等于给飞鸟的双翅系上黄金。
必须严格,不要粗枝大叶。无论科学艺术,还是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就象双手往上捧水银一样,在一个环节上马虎大意,常常是失误之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突破和重大成就,往往需要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科研中心和科研集体来承担。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改革,更是需要无数思想解放的先驱者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个人的杰出作用是离不开集体的,必须有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一个集体中,总是有人要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否则整个集体的工作也无法前进。因此,对甘于做默默无闻而又缺之不可的工作的同志,更应给予尊敬和荣誉。
成功者还必须具备许多其他重要品质。例如,要虚心,虚怀若谷,方可容纳百川;要百折不挠,有顽强的韧劲;要专注,不要见异思迁,蜻蜓点水;要冷静,在胜利和挫折面前头脑不膨胀也不收缩;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没有充足的理由,不要固执地坚持;一旦坚持了,没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要随便放弃。
创业是艰苦的。克服这些困难,需要勇气,需要毅力,还需要艺术。当你觉得创业还是艰苦的时候,那你还难以做出什么;只有当你觉得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已是一种崇高的享受之时,你才拥有希望。(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