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来没有摸毛线针已经三/四十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打毛衣盛行。工厂开会,家里看电视,主妇们往往手不停地忙碌着阵线。这次回国两个月,除了翻译了几大本合同和技术使用说明书这些大项目外,竟然还打了一件毛衣。
2008年随温哥华学校局去巴黎参加艺术学习的时候,在一家百货店看到了这件毛衣,标价99欧元。相当于1000人民币。当时就喜欢上了,因为自己个子高大,穿宽松的款式可以扬长避短。。
这件毛衣的领子占了很大部分,适合我这种颈椎需保暖的人。毛衣的材料不是很好,和我画画的材料一样,叫做丙烯纤维。但是拿在手里很沉,有堕感,好!也不容易起球,穿了两年多了,还是和新的一样。
喜欢一样东西,就想仿造,记得以前在仪表厂设计科工作的时候,仿造了好多物位仪表,得到过好多设计奖,谁叫俺是中国人呢。
这次回国,在上海花了200人民币买了一公斤全毛的毛线,然后按着样子,数好针数和花样,在电脑里做了一张图表。可是真的实施起来那可烦呀。因为毛线的粗
细弹性不同,一样的针数,打出来的尺寸就不同。我打了拆,拆了打。最后把老公给惹火了,告状到我妹妹那里,说这样下去颈椎病又要犯的。妹妹口无遮拦地
】说我几句。见我还是继续革命,老公又告状到我儿子媳妇那里。谁跟谁呀,儿子媳妇还不站在我这边吗?有闲心打毛衣说明白心情好!于是,我常常提着一只放毛
线的小竹篮,到儿子家看电视打毛衣讲闲话,恍惚之间回到三十年前的光景,那时候女人个个会打毛衣,男人个个会提蓝买菜。。。。。没有竞争没有压力,生活悠闲的很。
到底是赝品,传上去的感觉和真品大相径庭。打扫的阿姨说: 算了,还是在家穿穿吧~
呜呼,我辛辛苦苦的做工,结果只能是件家常服。
总结原因,一是因为针细了一号,或者两号。二,因此尺寸不对,下面的边不得不加了一段花样,或许就是这段画蛇添足的东西,破坏了整体。
被老公打击积极性的时候,我还曾真的想放弃这个项目,儿子说或许有年纪老大的外来工愿意接活。我就拿着毛线到附近的几家店里兜了一圈,没有人愿意接这个活。人家说,农民都不打毛衣了,谁赚这个钱呀。
ANYWAY,我多了件毛衣,而且是红色的,老人喜欢的颜色,很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