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故事系列之八:颜回悟“心斋”

贝叶是一种可以在上面写上字的叶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庄子故事系列之八:颜回悟“心斋”

颜回悟“心斋” 的故事记载在 中。庄子在 这一章用好几个很有趣的故事,形象具体地表述了他淡泊无求顺其自然的为人处世态度。“心斋” 是假借孔子与他的学生颜回的对答,说明要让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只有排除一切功利杂念,使自己的心境空明纯洁,让本有的智慧自然流露出来,使别人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并主动依附自己才可以成功。

故事一开始,颜回来跟其恩师孔子拜别。孔子问:

“你要去哪里?”

“去卫国。”

“你去卫国干什么?”

颜回答道:

“我听说卫国的国君正当壮年,办事专横独断,轻率地处理国事,从来都看不见自己的过错。奴役百姓,视人命如草芥,以至死尸遍地,人民无所依归。先生您曾教导我们:国泰民安的地方可以离开,治理不好的国家可以去,就像良医应该去病人多的地方一样。我想用先生的教导来思考出治理卫国的方法,或者能帮助卫国逐渐恢复元气呢!”

孔子叹道:

“哎呀!恐怕你到了卫国就会被杀害了!传道是不能搀杂的,搀杂则会繁乱,繁乱则会心忧,心忧就会乱了方寸,怎么还可能去救国呢?古代的至人,总是先充实自己之后才去帮助别人,如今你还没有多少能耐,怎么可以去暴君那里推行治国之道?而且你知不知道道德败坏的原因是什么?道德败坏是人们争名夺利的结果。人为了争名所以互相倾轧,知识成了争斗的工具,于是名望和智慧都成了凶器,不能在世界上通行。

还有,一个人即使品行敦厚诚实,却未必能跟他人声气相通;即使不去争名夺利,却不一定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如果你硬要对暴君宣扬仁义道德规范,会显得你用别人的丑恶来衬托自己的美德,这是有害的做法。做有害的事很容易被人所害,恐怕你最终免不了被人伤害的呀!更何况,如果卫君喜欢贤士讨厌恶人,还用得着你去改变吗?你到卫国之后,除非什么都不说,否则卫君一定会抓住你的漏洞向你进攻,你一定会眼花缭乱,唯唯诺诺,最后不由自主的苟同于他。这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错上加错。一旦依从了对方就无法自拔,反之,如果没有取得信任就强行规劝,一定会死在那个暴君面前。

从前,夏桀杀害了关龙逢,商纣王杀害了比干。关龙逢和比干都是修养极高又体恤百姓的贤臣,却因为违逆了暴君的意愿而惨遭杀害,这就是喜欢名声的悲剧。当年尧帝征伐丛枝、胥敖,夏禹攻打有扈,国土变成废墟,连君王也命惨遭杀戳。那是因为贪求霸业,用兵不止的结果。争名夺利,是圣人也无法胜任的,何况是你?

不过,你既然有了这样的打算,一定心有成竹,姑且把你的计划说来听听吧。”

颜回答道:

“我容貌端庄内心谦虚,勤奋努力表里如一,这样可以了吗?”

孔子说:

“不!不行啊!卫君脾气刚烈,喜怒无常,他身边都没有敢违抗他的旨意的人。他也经常借压制别人的观点来放纵自己的欲望。那样的人,即使每天用道德去逐渐感化他都很困难,更何况突然用大道理去劝导他?他一定会固执己见,即使表面上赞同你的意见,内心也不会反省,你的想法怎么可能行得通呢?”

“那么,我就内心保持正直诚实,外表俯首屈就,而且会保持内心的纯正并以古代道德高尚的人来鞭策自己。保持内心正直诚实,就是遵循天理,就是明白君王和自己都是天之子,那样,就不必再在意自己的言论能否获得众人的赞扬。这么做了,就是保持了赤子之心,就是自然之子了。而外表对君王俯首屈就,是符合做人的道理。对君王屈伸下拜,是做臣子的礼节,大家都这么做,我怎么可以不遵守呢。遵守了君臣礼节,便不会受人责难,而保持内心的纯正,向古人看齐,是与古代伟人同类。像这样,即使刚直不阿也不会蒙受伤害,这么做可以了吗?”

孔子叹道:

“这样还是不行啊!太多的事情需要纠正了,虽然你这么做了可能不会受到伤害,但是怎么能够去感化他呢!你还是太固执己见了啊!”

“这样的话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吗?”

“斋戒吧!这是我唯一可以告诉你的。想做一件大事难道那么容易吗?如果容易做到,苍天也不容许的呀!”

“颜回我家境贫穷,已经好几个月不喝酒,不吃荤腥了,这样是斋戒了吗?”

“你这是祭祀的斋戒,不是‘心斋’ 。”

“请问什么是‘心斋’ ?”

“废除杂念,专心致志,用心去领悟而不是用耳朵去聆听,甚至不用心去领悟而用空明的心境去感应。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心思只能联想到外物的名称。只有虚无空明的心境能顺应宇宙万物,使大道自然地汇集其中。这种虚无空明的心境就是‘心斋’ 。”

“我心心念念的时候,确实时时记得有一个实实在在的颜回。领悟了先生的教诲,就觉得颜回好像不存在了。这是‘心斋’ 了吗?”

孔子赞道:

“你领悟得够透彻了!我再告诉你,如果能在名利场中穿梭于而又不为名利所动,发表意见时,别人听得进去就继续,听不进就停止不说;不去争名夺利,心无杂念,让自己进入无所求的境界,就差不多符合‘心斋’ 的要求了。人要走路很容易,但是想走得不着痕迹就十分困难。做人可以装模做样,本性的东西却很难伪装。只有有翅膀才能飞翔,没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起来的;只有有智慧才能理解事情,没听说过没有智慧也能明白事理的。虚无空明才能产生纯洁的心境,一切吉祥的事情才会源源不断而来。这样不依赖内心的判断而让耳目与外物自然地相通,就连鬼神也会过来依附,何况是人呢。这样顺应世界万物的变化,是古代明君禺和舜所把握的关键,也是至人如伏羲,几遽都由始至终遵循的道理,何况一般人呢!”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呢?首先,孔子强调了要想用道理去感化别人,自己就要有足够的智慧。其次是要端正心态,让自己有一个空明的心境,而不是想要争名夺利。然后就是让这种纯洁的气息自然散发出来,使人受到吸引来依附自己,而不是要强行去教导他人。

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我觉得是教导要我们努力追求谦虚和无求,而不是摆出一副高人一等的样子去指导别人,智慧的言语是由内心自然而然地流露,这样,由自然的品质散发的人格力量更容易让人信服。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这一段说的是:道德败坏是人们争名夺利的结果。人为了争名所以互相倾轧,知识成了争斗的工具,于是名望和智慧都成了凶器,不能在世界上通行。所以一旦存了争名夺利的心,智慧也就成了争斗的凶器了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这一段是孔子具体地论述什么是‘心斋’。意思是:要废除杂念,专心致志,用心去领悟而不是用耳朵去聆听,甚至不用心去领悟而用空明的心境去感应。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心思只能联想到外物的名称。只有虚无空明的心境能顺应宇宙万物,使大道自然地汇集其中。这种虚无空明的心境就是‘心斋’ 。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意思是说:只有有翅膀才能飞翔,没听说过没有翅膀也能飞起来的;只有有智慧才能理解事情,没听说过没有智慧也能明白事理的。这里强调的是人首先要充实自己的内心,才能进一步教导别人。

 下一篇

寒枝 发表评论于
多看川妹妹的帖子,也可以长智慧!:)
太有学问了!超喜欢这个系列!
.川晔 发表评论于
啊,谢谢无忧,病了10多天,现在好了,谢谢挂念呀!
尘凡无忧 发表评论于

坐个沙发~~~孔子看来不赞成舍生取义的~~~:)
过来问候一下川晔,看到你的帖子了,身体好些了吧,多保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