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通故事(76)谈锋


第十二章 四通文化 7
———————————————————————————————————

四通故事(76)谈锋


谈锋(1988年,北京)

IBM 高级代表团访问四通的那张照片是视频截图,非常模糊。中间是我,我的右侧是 IBM 的副总裁,我的左侧,就是谈锋。

如果说四通文化是斑马文化,那么谈锋就是其中最亮眼的白道。当时他是总裁办公室主任。我经常称赞他恰当地代表了四通的形象: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谈锋和我同年,比我还早上一年大学。 1963 年,他从上海考到了北京,读的是北大。文革之后,是社科院新闻所的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人民日报工作。在加盟四通之前,他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港台版主编。在报社内部,他是耀眼的新星,第三梯队的接班人,副总编谭文瑞的得意门生,用谈锋自己的语言,他和老谭“情同父子”。

为什么这么优秀的人物,也下海到了四通?是谁在其中牵线搭桥?是王缉志。准确地说,是王缉志的弟弟王缉思。

王缉志一家,可谓一门俊秀。前面我提到过,王缉志有一个出色的妹妹,我的清华校友王缉惠,也参加了四通。他还有一个出类拔萃的弟弟,叫王缉思,当年是社科院美国所李慎之的大弟子,现在被认为是中国当代一流的国际政治学家,著名的美国问题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在一次重要的外交访问中,谈锋和他们结缘相识。

王缉思热情地向谈锋推荐四通。一位让谈锋非常敬重的长者,也对他说:这些人(指四通人),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谈锋心动了。回京以后,由王缉思安排,王缉志和谈锋在松鹤楼见了面。记得松鹤楼是在长安街上,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厅。王缉志的温文尔雅,谈锋的文人气质,十分契合。男人之间,也会“一见钟情”。一席推心置腹的交谈,谈锋便下决心到了四通。

本来,王缉志是想让谈锋到开发部帮他的忙。他带谈锋来见我,一见面,我就说:“这个人才,我留下了!”

我喜欢谈锋,因为年龄、经历、性格的相同,彼此了解要比其他人来得更容易、也更深一些。我们之间,除了友情,还有一种亲情。用谈锋的语言,我们“情同兄弟”。我的那个同胞弟弟储忠,和谈锋的交情,好像比同我还更亲近。就个性而言,谈锋要比我更单纯一些。在我的个性当中,有许多不同的面:既有老王的精明,也有老沈的城府;既有老段的敬业,也有小崔的海派。谈锋的正直和狷介,应该也是我个性中的一个侧面。

谈锋到四通以后,成为总裁办公室主任和《四通人》的第二任主编。曹务奇则出掌综合计划部,成为公司的首席智囊。

谭文瑞当年想让谈锋在《人民日报》更上一层楼,却在报社的基层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老谭徒呼奈何。1988年,我特别邀请谭文瑞总编,当时他已经是《人民日报》的总编兼海外版的总编,到四通来参观。临别时,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我终于放心了!”我的感觉,像一位老父亲,把自己心爱的子弟托付给了让他放心的兄长。

《四通人》是一份小报。谈锋上任以后,提出“办小报也要有大手笔”,我自然是举双手赞成。《四通人》从原来的四版,扩充为八版。从 23 期开始,在《四通人》上开展了“四通现状与前途”的大讨论。一共有四个专题。记得之一是“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之二是“我们端的是泥饭碗”;之三是“用户是我们的后台”;之四是“完善我们的管理”。

原来区里准备拍一部介绍海淀的新闻片,说要给四通两分钟的镜头。结果,新影厂拍了一部将近 20 分钟的专题纪录片:《四通人》。这是国家科委介绍星火计划的系列片之一。这部影片由新影厂的殷苏平执导,剧本的文字稿,则由谈锋执笔。

我一直在找这部影片的拷贝,但没有结果。有一天,谈锋很兴奋地来电话,说这部影片他在网上找到了。我把它转贴在下面,供所有对《四通故事》有兴趣的朋友点击:


四通人01
/> 


四通人02

/>

四通人03

/>

———————————————————————————————————


齐云山月 发表评论于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

四通当年精英荟萃,是万润南的凝聚力。看万老(当时小万)的讲话,真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巧者劳而知者忧 发表评论于
看到一些熟悉的面孔,恍若隔世。
万家述评 发表评论于
http://i53.tinypic.com/334px0w.png
加州花坊 发表评论于
关键还是领导层的思想,策略和智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