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秋离开上海前的最后一天,天开始下雨。想想好笑,名为回来探母,但宛秋似乎天天马不停蹄地在外面跑,看婆婆,看公公,看两个姑妈,把家里长辈都探望了一遍,除此之外没干什么事-连陪母亲去看病都没有,母亲说过两天就要继续看专家门诊,刚巧这几天是个空档。去银行给父母转钱的事,也从第一天拖到了最后一天。父亲说下雨天,别出去了,宛秋说那怎么行,便打着伞去银行,把一万元存入父亲的存折,取了两千现钞给母亲,点齐了四千元和那张交通卡一起还给父亲。这些都办完了,宛秋收拾起行李,准备明天的回程了。
母亲自然不舍,女儿回来几日又要匆匆回去。宛秋知道母亲希望自己能留在她身边,家中大小诸事都可有个依靠。可宛秋觉得自己有自己的家,自己的生活,有作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基于现实的种种考虑,宛秋并不愿意海归。宛秋出国前工作过三年,两边的工作生活经验比较下来,宛秋愿意把家安在美国。母亲以前常说国外有什么好,上海现在如何如何地好,又是奥运,又是世博,热闹得不得了。宛秋和母亲说不清楚,但宛秋深知如今的中国社会和父母所熟知的年代已经大不一样了,宛秋明显地觉得上海是越来越陌生的地方了。在上海一份好的工作需承受的压力绝对不小。为照顾家里老人和孩子而请假?老板会认为那应该请个保姆搞定。反而是美国的同事,无论是上级同侪还是下属,都似乎比较容易理解,乐意提供一定的灵活自由度。
宛秋更觉得抚养儿子是自己的责任,不愿错过孩子一晃即逝的成长岁月。家里两边老人身体都差,宛秋从来不指望老人帮忙,也不愿让他们累着或是给他们添麻烦,儿子是自己和老公一起带的,虽然辛苦但一晃几年也就带下来了。如今儿子依然稚嫩,而父辈们年纪不算大却已开始日益衰老,身体不断地出各种问题。宛秋常常担心焦虑,不知将会面对的是什么。
宛秋清楚作为女儿自己对父母的责任。事实上,自己和老公两个人面对的是四个老人的责任。如今四个中的两个已是要依靠别人照顾了。宛秋不敢想,又无法不去想,老人们将来会怎么样?宛秋觉得美国的环境好,到处青山绿水,郁郁葱葱,气候也更好一些。上海如今的夏天,宛秋真不敢想像怎么过,很快就进入潮湿闷热的梅雨季节,然后是愈来愈恐怖的夏季高温,光是在蒸笼似的厨房里忙一天三顿饭,就让人生畏。唉,父亲还要每天煎两大包中药呢。去年夏天,父亲在宛秋这里待的三个月里,也许并不太习惯,但其实人休息得很好,连母亲都说,父亲刚回去那会儿,听力都好了不少。但母亲估计就不行,身体经常这不舒服那有问题的,在美国看病会成问题。
宛秋身边的中国朋友里,有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好几年的,有像候鸟一样准时往返探望的,也有干脆办了移民,住进老年公寓的。宛秋每每看到身体健康、开朗愉快的老人们,总是说不出的羡慕。宛秋多么希望自己的长辈能像他们那样,宛秋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像他们。毕竟,谁不想有个健康幸福的晚年呢?
宛秋的思绪回到当下,想起昨天回家后和父母的闲聊。宛秋对母亲说:“小姑妈就是这样的脾气,说话做事不一定会想到别人的感受。妈妈你要是想要热闹,尽管和小姑妈往来,只是如果听到不顺耳的话,自己一定不能生气,不妨在心里暗暗说‘屁话屁话,不算不算’,千万别往心里去,最多转身走走开。要是你做不到这一点,就和小姑妈少来往,有什么要紧要慢的事,找大姑妈去。”
母亲说:“你爸爸就叫我少和你小姑妈搅在一起。但如果我们有什么事,为什么不去找你小姑妈呢?你爸爸不爱说话,我都快成哑巴了,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要么就是我好心跟他说两句,反被他训一顿,弄得不好就要吵起来。”
宛秋试图开导母亲,“人和人都是不同的,你不能指望别人总是按照你的意思说话做事,这很正常。如果你想开点,不去计较,就不会那么生气了,生气没有用,对自己身体更没有好处。”
“比如说,”宛秋继续着,“你一直说小姑妈待表妹像女儿一样,比和我亲近多了,我同意。我当然知道从小到大小姑妈小姑父待我和表妹是不同的,但这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在乎,我不会因为这个烦恼。你看,我这次回来,表弟表妹的小孩子我一样都给红包,表妹还我礼,送我儿子衣服,表弟家条件要比表妹家好许多,却什么也没有。我当然看见这不同,但我不在乎,我不会为表弟这样而生气。他怎么做是他的事,我自己做的事站得住理,就行了。”
母亲点点头,“你不在乎,当然不会生气。可是我有点什么事,还是要靠别人的呀,我怎么不在乎得起来呢?”
宛秋无语,也许自己高估了母亲的能力,或是低估了她的处境。母亲又说,“还有,跟别人讲讲我的病,别人总会出些主意。你说,别人的主意是听好呢,还是不听好呢?不听的话,人家怕还不高兴呢。”
是啊,宛秋自己这短短几天里就听到不少主意,但宛秋觉得可以告诉父亲的并不多。母亲拿来一本什么会员的杂志,从头到底全是各种各样营养品、药品、补品的广告,无一例外都很昂贵。宛秋理解有这个病那个痛的人当然希望能试一下,说不定会有效,但又有谁能真正搞得清楚,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呢?
“中国正在跑步进入老年化社会。”六点的晚新闻广播里传来这样一句。宛秋很同意,这话没有提到的是中国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堪忧,人们又是如何应付的。宛秋见到的自己家里的老人们,大多各种病痛缠身,有的已经不能自己做什么事了,有的还在积极看病,有的让自己忙得没时间去多想,有的也许宁愿糊涂,有的则是抑郁不已。。。
要改善母亲的抑郁,宛秋不知道除了劝解自己还能做什么。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些是性格,有些是观念认识的不同,长年累月积起来的,又都是这把年纪了,想改变谈何容易。做女儿的就算一直在他们身边,也难指望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
宛秋想得很多,也许是太多了。那一晚宛秋睡得很不好,第一次十点多就醒了,然后半夜一点多又醒了,三点,四点,五点,宛秋时时醒来。一样的鸡鸣,一样的晨光里,宛秋将踏上归程,前头又是新的一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