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9月4日电/世界新闻报报道,“我从不惧怕死亡,在我有生之年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至死也无憾。我呼吁所有人都能加入到与腐败做斗争的这场运动中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根除腐败的土壤。”74岁的印度社会活动家安纳.哈扎雷在开始绝食运动前,面对他的众多支持者发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讲。支持者的欢呼声震耳欲聋,热烈的气氛不亚于一场明星演唱会。
因为以绝食这种极端方式来抗争印度的腐败顽疾,哈扎雷俨然成了许多印度人心目中的英雄,印有他头像的纪念品和T恤成了抢手货,他的理念通过“脸谱”、“推特”等社交网站广为传播。然而有些人指出,哈扎雷是一个被神话的“反腐斗士”,一些媒体特别是西方的媒体,刻意给他戴上“变革旗手”的高帽,背后的用意并不单纯。
出身贫寒的活动家
哈扎雷出身社会底层,童年饱尝辛酸。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6个弟弟妹妹,父亲布巴罗在一家药厂打工,1952年辞职回到了村里。由于全家生活困难,哈扎雷后来搬到了姑妈家住,在姑妈的照看下,他勉强完成了中学的课程,此后便一直以卖花为生。
1962年,25岁的哈扎雷应征入伍,成为了陆军的一名汽车兵。1965年,他被派往印巴边界参战,在当年的一场战役中,他险些被流弹击中丧命。有过这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哈扎雷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并阅读印度著名社会活动家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和甘地等人的著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38岁的哈扎雷又遭遇了车祸的生死考验,从此,他的世界观彻底转变,发誓要利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
1978年哈扎雷退役后,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马哈拉斯特拉邦,并在中部一个名叫西得悉的小村庄住了下来。这个村子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资源极度匮乏,哈扎雷带领村民种植林木、兴修水利,把这个人口只有2000多人的贫瘠之地,转变成了繁荣的“示范村”。
除此之外,哈扎雷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反贪腐,他的武器就是像印度国父甘地那样,开展和平游行、静坐示威和绝食,迫使当局接受自己的政治要求。据说,约有400多名印度官员因为他的示威抗议而下台。2004年,哈扎雷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市中心开始了名为“坚持到死”的绝食运动,以此要求重新审议一项涉及反贪腐的法案《公民监察法案》,以加重对腐败官员的监察和惩处力度。这场绝食持续了5天,在印度各地引发了强大的声援浪潮。
西方推崇的“道德楷模”
“斗士”、“先驱”、“甘地再世”,西方媒体将各种溢美之辞毫不吝惜地送给了哈扎雷。
英国《卫报》评论说,哈扎雷通过绝食把那些贪污渎职的官员拉下了马,“虽然他因此四面树敌,但他的美名却在民众中远播,成为了整个印度的道德楷模。”这篇文章还对哈扎雷奉行的简约主义大加称赞:“哈扎雷是现代物欲社会的一个苦行僧,他早餐只喝酸奶,午饭只吃蔬菜和印度面包,晚饭则以一杯柠檬汁果腹,他的生活方式是对现代人所崇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鞭笞。”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全国各地的支持者尊称哈扎雷为“甘地式的人物”。哈扎雷的确将“圣雄”甘地的绝食形象复制得十分成功,他一尘不染的白色长袍和尼赫鲁式的帽子,让人回想起反殖民斗争时期的领袖。
甚至有西方媒体将哈扎雷发起的反贪风暴称作印度的“阿拉伯之春”,高呼这场“街头运动”可能改变印度民主的面貌。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称,在哈扎雷的号召下,印度的普通百姓将矛头对准了上层的政治阶层,它反映出公众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效力缺乏信任。值得注意的是,哈扎雷的追随者中有不少是中产阶级和大学生,在印度民主体系的架构中,这群人往往对政治漠不关心,如今连他们都走上街头,参与到反贪腐的浪潮中,说明印度的年轻人正在觉醒,这场运动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才是社会变革的推进力量。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题为“阿拉伯之春,印度之夏?”的报道说,“阿拉伯之春”是一出难以仿效的大戏,但“印度之夏”将同样影响深远。作为全球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并没有可要推翻的独裁者,但示威者也在引发政权变化。印度政府治理正在发生改变,结束印度统治者掠夺国家财富而不受惩罚的历史。
哈扎雷和甘地不一样
当哈扎雷享受英雄般赞誉的时候,一些人却对他的所作所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印度加尔各达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Suhit Sen近日在英国《卫报》刊登专栏文章说,哈扎雷的很多举止都和甘地相像,比如,他们二人都闹绝食,都被政府抓进过监狱,都过着简朴的生活,都有调动大批民众的能力,但本质上,哈扎雷不能和甘地画等号。甘地领导的是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他可以动员成百万的民众和他一起战斗,而且这些群众不分阶级;哈扎雷则不然,他的支持者相比甘地要少很多,并且以生活在大城市的中产者居多。
Suhit Sen在文中还说,甘地所奉行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蕴含了深厚的社会哲理和政治哲学,这使得甘地所发起的反殖民运动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哈扎雷则不同,他只是在简单地效仿甘地,其领导的反腐运动也流于表面。哈扎雷和他的追随者以为,在政治体系之外树立一个威权人物,就可以根除埋藏在政治肌体内的腐败毒瘤,这种想法过于简单。事实上,他们要做的不是让自己与政治“绝缘”,而是要运用政治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还有一些人对哈扎雷近乎“圣者”的个人经历提出质疑。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指出,哈扎雷自称奉行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但他过去的一些行为却带有暴力的色彩。文章说,哈扎雷在帮助贫困村致富的过程中,曾号召村里的年轻人摆脱酗酒劣习,他让人把那些喝得烂醉的酒鬼绑到神庙里鞭打,甚至亲自动手。他还说过要把那些贪官绞死,这显然也和“非暴力”的精神相悖。
绝食抗议有违民主精神
对于哈扎雷身上的争议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莉对《世界新闻报》指出,应该辩证地看待哈扎雷所发起的反腐运动。从积极的角度讲,哈扎雷以一介平民之力发动反腐运动,这不能不说是种胜利。但同时应该看到,他的绝食斗争是不可持续的,并没有触及腐败滋生的源头,即制度问题。“而且,用绝食来绑架议会,绑架政府,这种方式有违民主精神。”
李莉表示,西方媒体之所以吹捧哈扎雷,目的是树立新的“民主标杆”,借以推行西方的价值观。近期,中东、北非等阿拉伯国家相继发生动荡,西方想借这一波动荡浪潮,将所谓的“民主变革”复制到更多国家。李莉说,其实西方不了解印度政治,他们出于惯性思维,想当然地认为民主就是反政府,“印度本身就是民主国家,西方不该简单地进行类比”。